补全华夏、中华民族和中国史,山海经的作者中,有一个坏事干尽

#精品长文创作季#距今9500年前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水在土地上淹没了千多年,终于干了之后,地面寸草不生,于是形成旷世长风,把泥沙吹到空中,遮天蔽日,地面昏暗寒冷,人们无法生存。所以帝俊设计了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的运行系统,帮助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度过了那1000多年的难关。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起源阶段。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终于变好了之后,人类蓬勃发展,并且开始了种植五谷。帝俊回到了天上,把地面交给了自己的那些当人类部落的后代。在没有帝俊管辖之下,炎帝首先蠢蠢欲动,欺负其他部落。所以黄帝发起了阪泉之战。

在当时的东方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黄帝发起了涿鹿之战,吞并了九黎部落。之后他继续南征北战,经过大小50多次战争,终于统一了整个北中国。具体的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讲述,这里就不啰嗦了。


黄帝被接到天上之后,他的孙子颛顼继位。然而众神向颛顼的帝位发起了挑战。比如共工和刑天,都曾向颛顼发起挑战,当然最终都失败了。那些没有直接挑战的神也开始为非作歹。比如10个太阳经常在天上聚集,给当时的人类造成巨大的伤亡。

因此有了颛顼绝地天通,他把那些不服从自己的神赶回了天上,而拥护他的神则留了下来。然而不久之后发生了第二次全球大洪水。中国秦岭以东的地方大片土地被洪水淹没,人口当然也荡然无存。在河南、陕西、山西一些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同样损失惨重。


在滔滔洪水之中,颛顼驾崩了,他把地位传给了喾。喾率领百姓在洪水的肆虐中疲于奔命,这是他在位的70年做的最经常的事情。尧继承帝位,有心治理大洪水。这就有了大禹治水。禹花了13年的时间治理好了大半个中国的大洪水,形成了绝世奇功,无人能比,因此他继承舜的帝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治理好大洪水,回到舜都之后,禹其实就已经大权独揽了。他重新划分了九州,并且把天下分为五服。五服其实是一种徭役制度,不同距离的部落有不同的义务。他完善了税收制度和官僚制度,他亲自跟各部落核算和收取税收。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当时政权的各方面在他手里已经完备了。

所以他被认为是夏朝的建立者。而自从建立了夏朝,中国也就正式形成了。


上面这些内容主要来源于山海经,适当参考了史记等书的记载。在山海经里,事实上告诉了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告诉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怎样融合而成的,以及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是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颛顼绝地天通、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等内容,就并没有讲到。

所以山海经事实上是弥补了中国历史的空白之处。有了山海经,中国的各条线就完整了,能够从产生的时候一直梳理到现在。而那些看起来奇幻诡异的关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在山海经里记载得很清楚。当然山海经是地理志,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告诉我们这些历史,但是我们通过其中的信息是完全可以整理出来的。


山海经分为5个部分。按照今天通行的出版版本,第1部分是五藏山经,第2部分是海外经,第3部分是海内经,第4部分是大荒经,第5部分就是第18卷海内经。然而如果按照中华民族各条线的时间发展先后顺序,应该把大荒经排在第1位。因为大荒经是从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开始写的,写的是华夏的开元。

而海外经部分,虽然立足点是大洪水淹没的尧时代,但是写作了大量神农氏时期和炎黄时期的内容。尤其是颛顼时期的内容。海外经所写作的内容,很多地方和大荒经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事实上,海外经就是写作的那些大荒经没有写到的,或者作者认为有误的地方。所以这部分应该排在第2位。


然后才是五藏山经。这一部分很明确,就是在大禹治水的过程当中,向各地山神打听到的大洪水发生之前当地的山水物产等状况。打听的内容由他的助手伯益记载下来。治水成功之后,伯益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这是最初的山海经。

至于海内经部分也是非常明确的。这部分写到当时中国的东部荒无人烟。南部虽然有一些人类的部落,但是非常稀少,反而是那些巨型动物很多。比如能够吞掉一头象的巴蛇等等。这部分写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夏朝初年的景象。东部的人口灭绝,还没能补充起来。

至于最后一卷海内经,情形很独特,在后面会讲到。


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编排,整个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就拉清楚了。但如果按照山海经的写作年代来编排,又是另外一种排法。

首先写出来的是五藏山经。作者是伯益,后来禹做了一定的调整,并且在最后写了个小结。其次是大荒经。按分析,大荒经应该写作于商周时期,但也可能在夏朝中后期。因为里面最晚涉及到了夏启的内容。至于作者到底是谁,是一点资料都没有。

而且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大荒经部分并不是作者亲自到过那些地方,而是根据一定的画面或者场景还原来写作的。因为里面写到了一些具体的动作,比如说有的人正在吃木叶,比如羲和正在给太阳洗澡等等。这体现了描写对象是静态的。


海外经确定写作于夏朝之后,因为里面最晚讲到夏朝灭亡时候的事情了。也就是讲了夏耕被砍头的故事。和大荒经一样,写到了一些静态的内容。所以依靠的是和大荒经相同的画面或者场景。

老严认为三星堆有很大的概率就是大荒经和海外经写作的时候所依靠的场景。这在之前的文章有具体介绍,这里就不啰嗦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老严10来天前介绍三星堆的文章。

至于海内经部分,也是在夏朝之后写的。主要写作的夏朝。这里海内经和海外经的区别,并不是一部分写的是四海之内,另外一部分写的是中国之外。而是指的海经的内篇和外篇。内篇主要记述的是夏朝,外篇主要记述的是从起源到夏朝的整个历史。


所以海内经和海外经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而且文风事实上也很相近。但具体的年代和作者姓名依然无法考证。

在现在通行的山海经当中还有一个奇葩章节,那就是第18章海内经。这一部分给研究山海经的人带来了大量的误会。尤其是里面出现了一些汉朝以来才有的内容,比如月氏、朝鲜等等。而且这一部分虽然也在模拟山海经其他地方的笔法,但是稍微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写作的人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比起五藏山经的大白话,要精炼得多,而且更有文采。


司马迁写作大宛列传,在结尾的“太史公曰”里面讲到了提到了山海经。而汉书记载东方朔读过山海经。除此之外,山海经这本书出现的最多的时候是王莽时期。刘歆有过一篇《上山海经表》。在表里说,古本山海经有30多卷,被他编辑成18卷,然后献给汉平帝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刘歆之前的山海经都只有孤本,只有少数人读过,但没有人去编辑过、抄写过。而刘歆从小被称作神童,是西汉末年的文坛领袖。他的文字功底当然是非常好的。他把山海经的内容重新规整,而且重新抄写了一遍。事实上就告诉我们,他修改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第18卷海内经,因此可以确定是刘歆加上去的。而正是这一卷,让山海经的研究者中,很多人认为这是汉朝时候的作品。因为有大量的汉朝信息。所以他擅自添加的这一卷,给后来的山海经研究者增加了大麻烦。但是刘歆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点。我们看下面一段内容。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穀也,弋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一段内容是《五藏山经》的最后一段。用两种颜色来分开,前面的部分质朴、通俗,后面的一部分凝练整齐,是非常不同的两种文风。因此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后面一部分是别人添加的。前面部分跟五藏山经其他内容的整体风格是一样的。既然在刘歆之前没有人整理和抄写过,那就没有人添加过,所以只可能是刘歆添加的。

刘歆对山海经的改动还不止这些。他添加了一个深入东海七千里的小岛,也对人们研究山海经产生了巨大的误导。有人认为山海经写的是全球,这个小岛起到最重要的影响。然而事实上山海经写的就是中国的历史,甚至里面所包含的领土,还没有今天中国的领土那么宽。


刘歆之所以编辑山海经,并不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而是为了给王莽的符命政策提供证据。而符命是为他篡位做铺垫的,所以刘歆编辑山海经的作用是为王莽做帮凶。从汉书来看,在王莽篡位的过程中,刘歆也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个神童其实是遗臭万年的。虽然流传到今天的山海经,他是事实上的作者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山海经   王莽   经部   夏朝   中国史   海内   华夏   中国   中华民族   坏事   事实上   时期   海外   作者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