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前言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先生,直到晚年才顿悟人生,六旬高龄被流放到偏远的海南,此时的海南还是一片荒芜,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在这里活着跟死了没两样,在古代历史上,62岁已经算作是高龄。

古代人不是很注意生态、环境卫生,更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很少有高寿之人,苏轼被流放那年,浑身恶疾缠身,又因为郁郁不得志,心中苦闷不堪,被流放至海南的他不知此生还有没有可能离开这座荒岛。

看到这里大家会觉得苏轼会因此意志消沉,准备就这样了断余生,其实不然,面对眼前的困境,苏轼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绝境中寻找新的方向,突破自己。

大诗人苏轼岂会被一座荒岛困住,能困住一个人的永远不是一件事、一个地方、一个人,而是你心中的格局,你格局小了自然就会被其困在原地,被心中的困难“囚禁”一生。

一、苏轼总结贾谊的一生

西汉时期诞生过无数历史名人,其中有一位叫贾谊的少年天才,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初入官场就得到重用,刚成年就凭借自己的聪明辅助当地的郡守把家乡治理的井井有条。

随后他的功绩被上传到汉文帝耳中,汉文帝亲自接见他,并对他表示赞赏,随后召他入朝为官,可贾谊太过优秀,在朝中有些不合群,处处遭到同僚、其他人的排挤。

随后被人诬陷,后被汉文帝调至极其偏远的长沙任职,此后贾谊并不是跟苏轼那样豁达,心中全是不甘与消极,他开始不思进取,开始堕落,后被梁怀王重用。

但好景不长,梁怀王竟因为骑马出现意外,摔下马意外身亡,此事一出贾谊的前途再次被断送,他认为自己的是天煞孤星,整日沉迷于醉酒当中,麻痹自己,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就因为心中郁闷、不甘去世。

可与他同样出身的苏轼曾听闻过贾谊的故事后,从中总结了一句话叫:“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时刻监督警醒自己,让自己不要走上贾谊的老路。

苏轼从贾谊的事件中总结出两个非常关键的字那就是“量”和“识”,贾谊年少成名,并没有接受过太多官场上的鞭打,意气风发的时候被贬到长沙,浑身的学识无处发挥,他还不能做到自省,才会如此消极。

贾谊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持他做出改变,如果他的眼界再宽阔一点,能够洞察自身不足,拥有更大更广阔的眼界和格局,就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以贾谊的天赋和才华,若是能度过那段人生低谷期,恐会再次一飞冲天。

苏轼和弟弟苏辙曾遇到过无数人生困境,但他们乐观对待,一次两兄弟被贬,行进途中两兄弟饿的两眼昏花,路边有个卖面条的摊位,两兄弟准备买碗面条来吃。

苏家从前也是名门望族,吃穿不愁,这家面摊上卖的面条都是粗粮,粗粮拉嗓子,两兄弟从未吃过,苏辙吃的时候就感觉人生充满灰暗,粗粮面条难吃的难以下咽。

苏辙都是小口吞咽,一边吃一边脸上露出难受的表情,而反观哥哥苏轼却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他看着弟弟满脸绝望的吃着面条,上前开导他:“既然你吃不惯这碗难吃的面条,那你就大口吞咽,只有填饱肚子才能思考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遇到人生逆境,我们需要勇于面对,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像苏轼面对这碗面条一样,既然逃避不了,那就大口吃面,填饱肚子之后才能克服困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他历经无数苦难后,从庙宇高堂,一步步跌落至谷底,文人身上的豪情、傲骨注定了他不适合走仕途,若是年少时没有经历过艰辛,晚年总是会遇到的,无人可以避免。

二、苏轼的一生

文学大家苏轼一生经历非常丰富,他见过五任皇帝,有数次被贬的经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情况,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会被打击的没有信心,而苏轼却抗住压力完成心灵上的蜕变。

苏轼一生多磨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所处朝代,宋朝是一个文强武弱的朝代,宋朝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但是国家非常混乱,曾爆发过上百起农民起义,皇帝为了朝廷稳定,削弱武将的权力。

重用文臣,即便文臣的会贪污等小事情,但也动摇不了根基,而苏轼一身文人傲骨,见不得朝堂之上的黑暗与不堪,才会遭受到排挤,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同样如此,两兄弟才会被贬。

这就是宋朝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字案”,苏轼的嘲讽掌权者被人抓住把柄,之后被关入狱,苏轼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最后在弟弟和他的好友帮助下,才免于被杀头,被救之后被贬到黄州地区。

宋朝时期,混乱的“两党之争”促使了悲剧的发生,苏轼一入朝中就惹了权力最大的当朝丞相王安石,才落得如今这种下场,王安石在朝中地位非常高,无人能与之抗衡,就算有不对的地方,别人也只敢在背地里说。

而苏轼却敢当着朝臣之面反对王安石,这也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触怒了王安石,所以才会落得如今这种下场,让苏轼远离了朝堂这个政治中心。

三、生死看淡,心境发生变化

“乌台诗案”结束后,苏轼历经苦难,最终免于一死,但狱中的折磨却让他经历了一番精神洗礼,从一个京官变成了一个戴罪之身,这种天差地别的变化,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也让他经历过人生的大喜大悲,变得大彻大悟,神宗去世后,他再次获得新生,进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从最初的“乌台”到后来的“海南”,让他看清了世间种种,看清了官场上的人情世故,明悟自身。

他曾瞻仰佛法,向得到大师请教,他经过佛法洗礼之后变得大彻大悟,学会倾听大自然,在海南的他沉下心来认真创作,他喜欢读书、爱好写字,静心跟随大师学习禅道。

在人生最后的那一个阶段,他悟透了自然之道,他知晓自己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员,宋朝以词闻名,而苏轼则是其中佼佼者,流放海南时,知晓自身年纪大了,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醉心于创作。

此时的他依旧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将流放之地当成自己的家,努力生活,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晚年苏轼的诗词中大多数都是描绘自然,描述生命,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最后都会回归生命,生命的长短意味着旅途的长短,人生在世就要活得有意义。

对于一些事不要拘泥于小节,苏轼经常喜欢醉酒状态,曾有一次跟好友一起外出谈心,两人相谈甚欢,久久不愿离去,再加上两人饮酒作诗,两人就这样喝醉了在小船上睡,醒了接着喝、接着聊。

结语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被关押,虽然有酒但不敢喝醉,他很怕自己酒后吐真言,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直到流放海南他才敢再次醉酒创作,写下那首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晚年   人生   粗粮   海南   宋朝   官场   面条   真谛   弟弟   时期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