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之后过得怎么样?后来为何被满门抄斩


文 | 风尘客

编辑 | 风尘客


孔融四岁那年,让梨的举动就让他名声大噪,成了无数少年心中的楷模。

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可是风靡一时,孔融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大的胸怀,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但谁曾想,后来孔融竟然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给杀了。

孔融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难道是无意间成了斗争的牺牲品?还是说背后另有玄机?

从小出名

孔融是孔子的正宗第二十代传人,家族世代当官,出身可谓金枝玉叶。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他,酷爱读书。而且他特别讲究礼仪,对长辈孝顺得不得了。

大家都知道他四岁时就让梨给哥哥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两件事,从中也能看出他和家人都是孝顺的人。

反正孔融从小就比较出名。

孔融13岁那年,遭遇了人生中的巨大打击——父亲的离世。

他在父亲的遗像前长跪不起,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亲戚们看了都心疼得不行,上前去扶他,可他动都不动。

直到后来他的腿都跪麻了,才在亲戚的搀扶下勉强站了起来。

这事儿啊,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孔融的孝顺行为。

还有一次,孔融哥哥的好友犯了事儿,被官府追得满世界跑,最后跑到了孔融家躲起来。

那时候孔融才16岁,可他胆儿大,心眼儿好,就一个人在家,也敢把哥哥的好友留下来。

这事儿哪儿能瞒得住啊,最后孔融哥俩都被抓进了大牢。

官员审问的时候,哥俩都争着说是自己的错,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官员头都大了,只好去问他们的妈。

孔母多伟大啊,她说:“小孩犯法,都是大人的责任。”这话一说,官员都感动了。

这一家三口有爱!哥哥保护好友,弟弟有担当,妈妈更是教子有方。

虽然最后朝廷还是判了哥哥的罪,但这一家人的担当,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孔融那懂礼仪、讲义气的美名,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大家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或许就是因为他年轻时太出名了,入朝为官后,他慢慢养成了那种刚正不阿、谁也不怕的性格。

在朝廷上他敢直言进谏,哪怕是皇帝犯了错,他也照说不误。

这种硬骨头精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文笔犀利

孔融成年后可是东汉末年的一代大儒,他不仅会写诗歌,文章也是一流的。

他的文章主要就是议论,内容大都是伸张正义、宣扬仁政之类的。

他还经常针对时政发表自己的看法,锋芒毕露,个性鲜明。

在艺术上孔融也是个高手。他的文辞典雅,比喻精妙,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他的文章就像一把利剑,直指人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孔融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个文化圈,让无数人争相追随。

要是没有这样的文化巨匠,东汉末年的文化天空得黯淡不少。

孔融的文采就连魏文帝曹丕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丕在孔融死后,还念念不忘他的文章,悬赏征募孔融的遗作。

曹丕把孔融跟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六位大文豪相提并论,把他们一并列为“建安七子”。

孔融被曹丕钦点为这七子之首,这可真是天大的荣誉。

孔融的文采得有多牛,才能让曹丕都如此推崇备至。

孔融就是那种锋芒太露的人,可问题是,在哪个朝代都一样,情商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光有巧舌如簧,没有点情商,那只会让人觉得你讨厌。

有时候孔融光顾着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忘了看看周围的环境。

这样下去,迟早得栽跟头,不然最后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融长大后飞黄腾达,一路高升,当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要职,是文官里的权臣大佬。

可惜这家伙在职期间除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外,就会空谈阔论。

他还喜欢搞些形象工程,比如修复城墙、重建学校之类的,但实际上效果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白了孔融除了自命不凡和夸夸其谈之外,也没啥别的长处。

可惜了那一身才华,本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惨遭灭门

孔融和曹操,这俩人都是想要“匡扶汉室”的,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可是曹操这家伙借着“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名头,暗地里却想着自己当老大,成就一番王霸之业。

孔融他可是个忠臣,一直坚定地维护着汉室的王权

这么一来,两人的政治观念就渐行渐远了,最后直接各走各的路。

所以这政治上的事情,真是瞬息万变,今天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明天就可能成为针锋相对的敌人了。

孔融和曹操的梁子,还得从曹操击败袁绍说起。袁绍一败,曹操就占领了他的都城。

过分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还偷偷娶了袁绍的儿媳妇,这不是明摆着给人难堪吗?

孔融知道了这事儿,直接给曹操写了封信,讽刺他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一看,这是哪儿跟哪儿啊?就问孔融这是啥意思,出自哪个典故?

孔融也不客气,回答说:“你按照现在的事情想想,不就明白了?”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孔融是在拐着弯儿骂他呢!

从此这俩人的关系就算是彻底掰了。

所以说这做人做事儿,还是得留点余地,不然不好收场。

自从那次事件后,他俩隔阂越来越大。

后来有一天,曹操想着给朝廷省点儿钱,就打算发布个禁酒令,让官员们别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可这孔融他就是不买账,跟曹操对着干,不仅强烈反对禁酒,还说得一口一个好酒不能辜负之类的话,把曹操气得七窍生烟。

孔融可真会给曹操添堵,曹操想搞个封国建制,这孔融却偏偏跳出来唱反调,说什么要按古时候京师的规矩来,就是不同意曹操的想法。

你说这事儿得多让曹操头疼啊,简直就是在他政治企图上使绊子。

朝中有人提议要讨伐那个不供职贡的刘表,孔融却搬出个“崇国防”的大旗,说刘表虽然有错,但也不至于要被讨伐。

他甚至还提到要隐瞒刘表祭祀天地的事情,以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安全。

可惜啊曹操这可不是吃素的,他一眼就看穿了孔融的小九九。

孔融表面上是在为刘表开脱,实际上是想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曹操。

可惜这种小伎俩在曹操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看清形势的才是聪明人,可孔融硬是看不清时局。

他也舍不得官场的繁华,不愿意学陶渊明那样潇洒归隐,去享受那种闲适生活。

反而还经常和曹操抬杠,嘴上不饶人。曹操一开始还能忍,可忍多了也会火。

所以一旦他决定动手,那就是斩草除根。

孔融他就是个读书人,哪儿斗得过曹魏集团。

结果曹操就给他安了一堆罪名,什么“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之类的,把孔融家满门都抄斩了。

可怜孔融他七岁的小女儿和九岁的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

在那个乱世里,你就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也得学会保护自己。

事出有因

公元197年,袁术拿到传国玉玺后称帝,这可把曹操给惹毛了。

他想趁机杀掉和袁术沾亲带故的杨彪,来个公报私仇。

孔融听说这事儿,火急火燎地就去找曹操了。

他翻出《周书》里的话,跟曹操讲道理:“你看啊,这书里都说了,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该互相牵连,那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关系,你凭啥要杀他呢?”

曹操把事儿往皇帝头上一推,想要脱身。

孔融心里跟明镜似的,直接挑战说:“难不成成王要杀召公时,周公也会说不知道?现在天下人之所以敬重你,是因为你聪明、仁慈、公正。可要是你乱杀无辜,那天下人的心可都得寒了。”

这话一出口,气氛顿时紧张,孔融的话像一把尖刀,直指曹操的心窝。

曹操被怼得无话可说,只能暗暗咬牙。

曹操怒火中烧,却又觉得他言之有理,挑不出毛病。

他一甩袖子,转身就走。杨彪就这么被孔融的一张利嘴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曹操心里那盘算大了,想取汉代之,成就一番“王霸之业”。

可孔融就像块绊脚石,整天嚷嚷着要“匡扶汉室”,看得曹操心里直冒火。

其实孔融早看出曹操那险恶用心,知道他想建立曹魏王朝。

曹操和孔融,连文学风格也大相径庭。曹操可了不得,他一手创立了“建安文学”,就像北方的一股清流,冲破了儒学那层厚厚的冰层。

他大胆摒弃了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换成了自由奔放的文体,北方文学文风也为之一变。

孔融虽然文学造诣也高,但跟曹操比起来,就显得有点“文以载道”的味道了。

说起来两人岁数只差两岁,但他们俩政治观念可真是天差地别。

曹操军营里混出来的,知道怎么夺权。可孔融呢,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而且还是个硬骨头。

所以别看年龄差不多,观念就差远了。

建安元年,曹操借着天子的名号,把孔融这位大名鼎鼎的读书人召到了许昌,给他戴了个官帽。

谁知这孔融心里对曹操是一百个瞧不起。他觉得曹操身为汉臣,却老想着自己的小九九,摆明了就是个不忠之臣。

两人的梁子越结越深。孔融也不怕得罪曹操,有机会就讽刺他几句。

曹操虽然心里恨得牙痒痒,但也得忍着,毕竟孔融的名声太大了,轻易动不得。

所以这两人的恩怨就在许昌城里成了谈资。

孔融的遭遇告诉我们,在古代,跟政见不合的领导共事,那可真得提心吊胆,指不定啥时候就踩雷了。

试想要是孔融当初投奔了刘备,那说不定俩人能志同道合,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

而且说不定还能善始善终。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孔融最终还是走了那条不归路。


精彩回顾:洪秀全侄子,太平天国唯一幸存王爷,逃到香港后成为洪门大哥!


#精品长文创作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建安   许昌   汉室   硬骨头   满门   读书人   朝廷   官员   佩服   小时候   可惜   哥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