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南京后,朱允炆发现朱元璋留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

前言

朱允炆这场与燕王的较量,到底算得上无能儿皇,还是不得不输?

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最终篡位成功,建文帝仓皇出逃,死里逃生。当今之人谈起这场叔侄相争,多持“建文无能”的论调,认为建文帝不过是个暗室婴儿,面对叛逆的燕王无计可施。然则事实真是如此吗?建文帝面对强敌,是否就注定只能束手待毙?

一、骄儿登基的隐忧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其长子朱标早早被立为太子。朱标勤政爱民,深得民心,朱元璋对他也极为倚重。众人皆认定,百年后明业必归于朱标。然厄运不期而至,1398年,朱标英年早逝,令朱元璋痛不欲生。这下子,大明江山的继承人呼之欲出成了问题。

太子虽逝,幸而儿子尚在。建文帝朱允炆年仅十岁,却已颇有其父的影子。朱元璋看着这个孙子,不禁想起自己心爱的大儿子,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明确其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一决定并非没得推敲。朱元璋还有多名儿子依然在世,其中燕王朱棣最得他宠爱。这位第四子不仅骁勇善战,深谙兵法,还具有超人的胆识与毅力。要论谋略统兵,燕王可称第一。他的某些品质,甚至比太子朱标还更像一个皇帝。

然立嫡传长已是定制。为免激起其他儿子争夺皇位的心思,朱元璋最终选定以长推长,由朱标嗣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在生前的最后几年里,朱元璋频频嘱咐朱允炆要防范几位藩王叔叔,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燕王。他深知,一旦自己不在,这些儿子们就会像饥肠辘辘的豺狼虎豹,虎视眈眈朱允炆这块肥肉。所以在遗诏中,他明确禁止几位藩王在自己驾崩后进京送丧,生怕他们趁机做文章。

然而这一行举措在朱棣看来,无异是在羞辱自己。明太祖刚咽气,他立刻杀马直入,要和建文帝同哀父丧。一道急令将他拦在城外,这使得他的不满更甚。在燕王府中,有心人都看在眼里,暗自猜测,少主与这位小辈之间,大有文章可做。

二、建文削藩与燕王波澜

建文元年四月初十日辰时,明太祖驾崩。即日,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明成祖。

十岁襁褓中的建文帝登基后,推行仁政,为百姓造福。他温和儒雅,却也已初露君主雄心。面对手握重兵、会说话的几位叔父,这位十岁的小皇帝早有戒心。他决心效仿太祖,防微杜渐,以免自己这个江山失守在这些叔叔手中。

建文二年,建文帝任用心腹大臣黄子澄出任左副都御史,专责督察藩王。黄子澄上任后立即着手削藩,先后废黜了数位藩王,其中还包括建文帝的两位叔父。试问,一个十岁的孩童,如何有此魄力与决心削藩?这无疑是出自朝廷心腹大臣的建议。他们明白,建文要稳坐龙椅,非削藩不可。

这场削藩引发了轩然大波。1403年农历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名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变。面对兵强将勇的燕王,建文帝是否就注定挡不住这场巨浪的袭击?

起初的形势对建文帝并非全无胜算。他毕竟握有朝廷的权力与资源。只要心腹大臣齐心,加之边将齐勇,收拾燕王还不是杯中物?

然而,建文心腹与边将并不如他想的那般齐心。有的大臣内心对少主生出怀疑,甚至暗生二心;有的将领面对燕军锋芒也有所忌惮。由此,建文帝在这场战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1407年正月,燕军攻陷京师金陵。建文帝仓皇出奔,被迫传位于燕王, 这场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落下帷幕。建文帝不得不以平民身份云游天下,隐姓埋名。至此,明王朝出现了第二位称帝者——永乐帝朱棣。

建文帝与燕王的这场较量,前后历时4年之久。战场上两人你来我往,攻守之间难分高下。直到最后关头,建文阵营出现变故,大势已去,建文帝才不得不退出这场角逐。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与燕王的对决中,十几岁的建文帝是否就注定会输?他是否真的可以被贴上一张“无能”的标签?

三、密诏中的转机与建文的无奈

建文帝出奔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皇位。在逃亡的路上,他忽然想起,自己的祖父明太祖曾给自己留有一道密诏,其中或许就隐藏着破敌的良策!

建文帝立即取出这道密诏细细研读。读毕,他痛哭出声——原来祖父早已为他留有后路!这道密诏中明确指出,若燕王背叛,建文帝只需起用辽王朱植以制衡之。然而,建文帝生前因为担心辽王也会倒戈,将他软禁在京,这才失去了一个重要棋子。

如今棋错一着,满盘皆输。建文帝意识到,面对燕王,自己终究是经验与手腕不足。他虽有心策,却无人将;他虽握有权柄,却无法运筹帷幄之中。这场与燕王的对决,他注定处于下风。

然则建文帝就完全没有胜算吗?其实不然。根据史料记载,此战前期,建文帝颇有回天之力。只是他处处受制于人,而所托非人终让大局已去。假使他当初听从明太祖遗命,扶持辽王,甚至亲自出征督战,靖难之变也许会重写结局。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建文帝失去皇位,从此一去不复返。

四、无能之主抑或出人意料

建文帝在位仅八年, 却留下不少争议话题。作为第二代君主,他为何会在叔父燕王面前立足不稳?是真的无能,还是实在遭数?

看看建文帝继位前后的作为,想必可以对他有更客观的评价。

一个十岁的孩童意外继承帝位,却意外的老成持重、深沉稳重。他不沉湎声色,不惑于美色,一心扑在政务上。他首开先河,减轻赋税,实行宽仁政策。这在明朝帝王中可谓少有。且不说他是否有真功绩,单就这雷厉风行、当仁不让的作风,已可见出非同一般。

再看建文帝在削藩和应对燕王叛乱上的表现。削藩激烈、果决,毫不手软,可见其决心。靖难爆发后,他也毫不慌张,试图笼络人心,并亲自督战。虽因种种原因大局已定,他也绝不轻易认输。这一系列表现已彰显出建文帝的超龄定力与胆识。

归根究底,年少登基的建文帝失败的主因,在于人心涣散,且实战经验不足。

有人说,十四岁的成祖朱棣当得起皇位,十几岁的建文帝做不好皇帝。然朱棣生来膂力过人、骁勇善战,他的优势正是建文帝的弱项。论政治手腕、气度胸襟,建文也毫不逊色。他无法成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无能”。

当今之人,不妨客观评判一位生于乱世、早逝黄泉的少主。

结语

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残酷的。建文帝年纪尚小便被迫承担起皇位,面对强悍的燕王,他本可有更多机会。只是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让这个骄儿消失在风尘中。

然而,他的作为已足够说明一切。在这场与燕王的较量中,建文帝并未输在自己的无能,而是败给了时势与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密诏   密旨   大明   燕王   叔父   皇位   心腹   南京   继承人   大臣   无能   儿子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