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籍里发现月亮的离奇记载:表面凹凸不平,有8万名专人维修

前言

在千年的尘埃中,古代的文献中藏匿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闻异事,而其中一则关于月亮的离奇记载,让人不禁为古代的智慧和奇思妙想所折服。于唐朝的古籍中,揭示了月亮的神秘一面,描述其表面竟凹凸不平,更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有着8万名专人不辞辛劳地维修月球的壮举。

曾几何时,古人凭借原始朴实的科技手段,真的成功踏足过月球这一神秘领域吗?亦或一切不过是空穴来风,纯属想象的产物?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后人的心头。

最近,笔者偶然间在翻阅一本名为《酉阳杂俎》的唐代传奇读物时,竟然发现其中《天咫》篇中出现的一段故事,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和启发。

《天咫》中唐人离奇“探月”记事

公元9世纪中期,活跃于长安一带的唐代文人段成式,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既是儒学者,又是文学家,还热衷于搜集和编撰奇闻轶事。他不慕功名利禄,性格孤僻,却时常将自己所见所闻,通过各类文学创作呈现在世人面前。

段成式一生撰写甚丰,代表作为《酉阳杂俎》。该书收录了发生于7世纪中叶到9世纪初三百多年间的各类传奇故事,涉及真实人物,题材广泛。尽管情节奇异怪诞,但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段成式与后世小说大师蒲松龄还是同乡,两人都出生自山东邹平一带。因此,《酉阳杂俎》中那种典型的志怪体裁,也可谓承蒲松龄之前,启蒲松龄之先,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之妙。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段成式这部颇具真实性的读物中,竟出现了一段唐人“登月”的离奇记载!

山中邂逅自称“月人” 的白衣客

公元820年春,两名唐代秀才郑仁本表弟和王某,自京城长安出发前往湖北老家省亲。当时正值元和年间,唐文宗在位,社会大体太平。二人本可一路顺风,怎奈途径华山附近时遭遇了山贼,仓皇间被迫逃入深山,在嵩山区域迷失了方向。我们可想而知,两人心中该有多么绝望无助。素未经世事的书生哪里见过这番险象!正在两人准备放弃求生的念头之际,忽听林中传来雷鸣般的呼噜声。

二人张望之下,只见一名身着白衣的年轻人,斜倚树下酣睡。也不知这人如何在荒山野岭睡得这般香甜!出于最基本的求生欲望,二人决定唤醒对方寻求帮助。那白衣人起初不为所动,后经再三呼唤,总算醒转,睁开惺忪睡眼,理解了二人的困境后,答应带路出山。

临行前,二人还是忍不住好奇心,询问了那人的身份。那人的回答令他们震惊!

那人自称,他是月球上的居民,奉月球国王之命,与八万多名同伴负责在月面上采掘七种宝物。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面明晃晃地插着几把锄头、斧子等开凿工具。月球国王还委派他们四处宣传月球的先进文明,所以他才会来到地球,向地球人宣扬月亮的奥秘。

他还拿出几块白面饼让二人食用,自称那是月球的主食,能令人长生不老。说罢,他便引路出了山林,随后在一岔路前不见了踪影。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神秘的月球人,不但是位谦逊友善之士,还富有温情和同理心,甘愿不远千里来到地球,向迷途的人类伸出援手。

古今对比,段氏所记事实几何?

面对如此离奇的“登月”记事,后人不免生出种种疑惑:段成式的这番描写,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登月一事当真有其事吗?抑或纯属想象?

我们不妨来做些考证。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段成式本人并非空穴来风,他有着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极为注重作品真实性。可以说,《酉阳杂俎》每一文字每一事,都或多或少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那么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古人真的登上过月球?现代科学证明,月球的确呈球形,表面并不平整,主要由氧、硅、铁、镁、钙、铝、钛7种元素构成,与段成式笔下的“七种宝物”异曲同工。这一吻合,堪称奇迹。

然而,仔细推敲当中描写,却会发现这或许只是时间跨度达千年的惊人巧合。段成式笔下所提工具、衣物、食品等无不带有当时时代局限,完全是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之物投射到月球之上。我们今天已知,真正的宇航服应当轻便、保暖性能优异,并能为宇航员提供足够的氧气。

其实,在段成式之前,古代科学家如张衡已经较为准确地推断出日月运行轨迹、月光来自太阳等自然规律。段氏所书,不过是站在自己那个时代角度,运用想象力对月球构造进行大胆猜测和描绘。但无论如何,我们仍应看到,在没有先进探测设备的古代,有人能如此准确地描述月球状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智慧。

说明古人对宇宙之事,并非漠不关心。正因为有众多愚公移山般的探索先驱者,今人才得以在巨人的肩膀上,见识到更加广袤奥妙的太空世界。

尽管如此,《天咫》中所记录“探月”之事,仍有其独特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广泛而深刻的宇宙观念,也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嚮往与探索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云:“盖有探险心理,固入人之常情”。

无法确证真相,但可见一斑

对月球构造的精准预见,出人意料的吻合,似乎暗示古人是否真的曾“近距离接触”过月球。但仔细推敲当中描绘,又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终究是段成式那个年代的想象产物。

然则我们又何必因此否定古人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天咫》所记录的“登月”经历,正是古人理性思维和虚构想象的完美结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异想天开,但我认为,所有伟大发现的开端都始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没有哥伦布丰富的想象力,就不会有他对新大陆的“异想天开”;没有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思考,也就没有他后来伟大的质能方程的提出。

所以,《天咫》这一看似荒诞的故事,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启示——想象力或可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以谦虚怀疑而非傲慢态度,去理解古人的种种想象。因为每一个伟大文明的背后,都有焦灼的、不断追问的,属于那个时代人的心灵在燃烧。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想象和创造的自我故事。今人登月也好,古人幻想登月也罢,归根到底都体现着人类进取、勇于突破现实的共性。

结语:

对月球构造的精准预见,出人意料的吻合,似乎暗示古人是否真的曾“近距离接触”过月球。但我们终究难以确证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幻想。

不过没有关系。《天咫》所记录的“登月”经历,正是一个隽永动人的寓言:它由真实与想象交织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人广泛而深刻的宇宙观念,也彰显了人类自古以来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与不懈探索精神。

如果说《天咫》只是一场美梦,那么我们也应当感激做这一梦的古人,是他们那不屈不挠的追问与好奇心,推进了人类文明在科技和想象力两条路径上的进步。

今人登月不再是梦,那么未来的某一天,星际旅行也许也会实现。到那时,我们定会更加敬佩头一批敢于幻想和探索的祖先。与其笑他们异想天开,不如在他们翱翔的憧憬中,汲取继续向宇宙迈进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月亮   离奇   凹凸不平   今人   异想天开   月球   唐代   专人   唐朝   古籍   想象力   古人   宇宙   表面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