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景点失控?

提到当下旅行的新趋势,“小众”“隐秘”“有个性”是不少游客的新选择,不少野景点由此摇身一变,从“荒郊野岭”变成网红打卡地。然而,美景背后隐藏的“獠牙”带来了无穷的风险。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野景点?野景点的规范管理,又该如何与人们的旅游活动和谐相处?

失控的野景点

近年来,一些旅游笔记因为“货不对路”而被网友诟病。这类文章推荐的旅游景点大多是没有知名度的小众景点,但在旅游博主的滤镜和文字修饰下变成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为什么一些游客对野景点情有独钟?究其根本,野景点大多是尚未经历重大人为改变和商业化的自然环境,以其原生态为亮点小范围出圈,往往以风景原始、缺乏基础设施和鲜有人类干预为特征。野景点的天然、原始等特性能为寻求冒险的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在潜在的风险之下提供刺激感。野景点通常以自然美景著称,吸引摄影师、自然爱好者和寻求美丽风景的人,这些地方可能位于较为偏远或艰苦的地区,但人们为了欣赏自然之美愿意冒一些风险。

安全是游客前往野景点时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问题。2022年,文旅部印发《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和治理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在一定的场所或区域,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7类行为。在官方已经多次提示公众野景点的危险性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人跨越重重障碍前去野景点拍照打卡,不少博主甚至分享了指导游客翻山越岭的路线。虽然野景点大多位于地势复杂的地带,交通不便,但依然让人趋之若鹜。从游客的狂热中,不难看出野景点的魅力之大。

野景点坐拥独一无二的美景,但在客流量的诱惑面前,依然没有官方组织主动担纲探索开发的任务,必然是因为美景背后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以及并不成熟的开发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野景点游客众多,但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几乎为零,导致人员伤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例如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消失的女孩”,她所消失的地点南汇新城海滩,就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野海滩,虽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进入该区域,却并不能阻挡市民游客“赶海”的热情。

野不等同于野外。规范的野外景点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专业的旅游服务。野景点的野,背后隐藏的是位置偏僻难找带来的种种不便。这类景点大多交通不便,导航也极难搜索到,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队难以快速到达。

同时,野景点往往是户外露营、野炊的聚集地,游客走后常常是垃圾遍地,粗放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甚至让远离喧嚣的美景难以为继。

并不意外的走红

野景点屡禁不止的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另辟蹊径的诉求。对假日旅游清净地的渴望、对谈资的需求、对互联网人设的标榜、对流量的争抢,让野景点成为不少人向往的“远方”。传统景点的游玩方式、不合理的景区定价、千篇一律的景色等,带来的身心疲惫有时甚至多于游玩的快乐。相比之下,野景点返璞归真。野景点的特色,可能正好补齐了正规景区的短板,也说明同类景色的稀缺。

社交平台的助推,给了野景点更多被看见的机会。野景点走红与社交平台旅游攻略不无关系。近年来,探险文化受到追捧,社交媒体和旅游文化的普及为人们分享野外经历提供了平台,让更多人愿意冒险探索未知的野景点。在多元化旅游的潮流下,寻求小众、独特、新奇的旅游地成为部分游客的目标,尚未得到开发和管理的野景点也因此在网络频频涌现。在种草、打卡玩法驱动下,一些博主、网红为追求小众和别具一格,视未对外开放的景点或场所为打卡地,并配以“网红”“宝藏”等标签,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加以推广和传播,游客蜂拥而至,久而久之便形成实质意义上的野景点。

野景点究竟是否值得一去,最终取决于旅游者自身的判断能力。推荐野景点的网络热帖存在的共同弊病在于虚假宣传。为了提升小众景点的吸引力,不少游记作者选取加了滤镜美化的照片向公众展示。“照骗”景点,就曾让许多专程前往的游客吐槽不已。

这给网络平台的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为了避免更多人被野景点“欺骗”,网络平台可以对相关笔记进行监督,统一管理;在推荐野景点的笔记下方,及时提示出行安全风险;同时着重审核不合规的危险行为。

给野趣一点同理心

不少网友对于野景点的评价,离不开“人少、僻静、小众、免费、车能到”,这是野景点的优势所在,更是对传统旅游市场的提醒。未来,有关部门应该开放、打造更多同类风景资源,或提升传统景点的可玩性。在保证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关心当下人们真实的旅行需求。

担心野景点走红带来的隐患之余,社会也应对人们寄情山水之间的野趣抱有一颗同理之心。个性旅游需求将成为旅游业的新常态,野景点的出现,让人们必须面对个性与理性、自由与有序之间的衡量与取舍,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新目标。

因此,野景点治理堵不如疏。在安全为先的旅游理念下,管理部门应当在有条件的野景点提供有序引导、安全监管,及时劝阻游客的危险行为。野景点与安全问题如影随形,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网络社交与旅游平台也应积极履行信息审核和引导责任,在野景点的推荐内容下及时提供安全提示,并鼓励网民发挥监督、纠错作用。

不过,平台、景区经营方、相关管理单位固然对规范野景点负有责任,但在旅行过程中,旅游者永远是自我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旅游法》第十五条规定,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野景点的规范,离不开自我负责的意识。相对于被动地在出现安全问题之后选择亡羊补牢,探索刺激游客建立自我负责意识的机制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面对自身安全,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认识野景点,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

(记者 王臻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野景   滤镜   小众   景点   旅游者   社交   美景   游客   旅游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