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都很注重“贞洁”,为何碰到采花贼却不反抗?原因很现实

前言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道德要求备受重视,贞洁更是被认为是妇道的核心。然而,当古代女子遭遇采花贼时,她们往往选择沉默而不反抗。

这一看似被动的行为,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她们为何选择沉默而不反抗呢?

贞洁观念的萌芽

在先秦时期,“贞女”这一概念就已经在文献中出现。当时的人们通过文学作品,为坚守自身贞洁的女性歌颂和褒扬。尽管“贞洁”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对女性的要求还不是如此严苛。女子在婚前和丧偶后改嫁,社会还能体谅和宽容。

随后在秦汉之际,皇室内阁为防止后宫發生越轨事件,开始限制宫女和太监们的自由。此后数代君主纷纷效仿,女性“贞洁”这一品质开始受到空前重视。

因为生产力所限,男性长期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男尊女卑”成为主流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女性从小就要接受各种规训,譬如不能与男性有过多接触,需要遮盖面容,外出要有随从等等。这些规则一一渗透到女子的思想中,成为她们必须遵守的铁则。即使内心并不情愿,但面对压力,她们也只能从外在和行为严格遵循,生怕一个小差错就会像雪崩一样毁掉自己和家人的名誉。

贞洁观念的高峰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舆论对守寡和改嫁的态度发生巨变。守寡妇女受到褒扬,而改嫁者则遭受各种白眼。一些官员甚至设法扭曲国法,让更多女子成为“孤儿寡母”,在悲苦中结束了此生。这类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权者有意操纵舆论,强化贞洁观念,以达到加强统治,维稳的目的。

“苦节”成为许多女性的写照。她们经历着丈夫家庭的种种束缚,却只能以无限忍耐来回报。比如丈夫出轨在所难免,但妻子出轨则要受罚。

妻子分娩过程中痛不欲生,丈夫们则可以选择性冷处理。在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大批妇女在年轻时就夭折了生命。根据最近的研究,处于长期高压力环境下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免疫力也会大为下降,损害身体机能。

“贞节”不仅规束了女性的婚姻自主权,也要求她们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避让男性。传统礼教禁止女子与陌生男子有任何身体接触,就连与囚犯也要分类管理。这种现象在古代波斯等国也十分常见。妻子被丈夫锁在家中,外出时要用四层面纱遮盖其貌。

社会认为,禁锢女性越严厉的男人越值得尊敬。这让人们难免想起如今中东地区女权主义运动中那些令人心碎的场景。我们庆幸现今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很大提升,但仍需为那些仍生活在强制束缚中的女性而继续努力。

在这些严苛要求背后,是古人由衷相信这种做法能保护女性,防止她们受到伤害。但我们也看到,它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给她们的生活投下了阴影。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容许甚至鼓励了某些男性的暴力倾向,因为他们很清楚受害者即便不愿,也无力反抗。

无力反抗的理由

那么当古代女子真的遭遇暴力侵害时,她们为何很少反抗和报案呢?其一,是对反抗无效的恐惧。采花贼利用暴力威胁女子就范。体弱的女性与之硬碰硬,反抗不仅无果,还可能招来更为惨烈的胁迫。所以她们只能选择妥协,希望能全身而退。

这与人们平日所接受的应激训练有关——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中,面对真正的威胁时,求生欲望会主导大脑,排斥一切高级的理性思考。

其二,是对家族声誉的顾虑。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被侵犯的女性是有罪的。一旦丑闻传开,不仅女子自己受辱,她的整个家族也会因此声名狼藉。所以很多妇女选择隐忍和隐瞒,也有些家族内部私下处理,不让事情败露。

她们宁可自己郁郁而终,也要保全家人的名节。这种现象与东亚“面子文化”的伦理观念关系密切,它要求个体不惜代价维护集体的声誉。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成长的女性,已将这种思维融入骨血,哪怕遭受如此巨大苦难,也在所不惜。

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更多地是基于理性和同情,而非批判。历史无法重来,我们的职责是学习和继承——学习古人犯下的错误,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那些不幸的灵魂白白死去。

时间的洪流中,这些无辜者的哀恸和祈求,是否曾有人听见?她们的正义,是否得到过伸张?

偏颇与无奈

古代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明显存有偏见。犯罪男子可以逍遥法外,再次作案。而受害女性除了忍辱,别无他法。

第一,古人极为看重“面子”,即使知晓女子的遭遇,也有意回避。不少家族不支持受害女子报案,更有甚者主动加害。他们恐同族丑闻散布,甚于女性再度受辱。这种现实利益至上,切身利益高于公理的做法,也许出于一种本能的自保,但的的确确加重了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残酷。

第二,古代法律对女性贞操规定繁多,但很少从保护女性角度出发。屡见家法超越国法,大打出手,害死害伤女性的情况。可悲的是,女性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去维护自己。这里,法律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的一部分。

它先入为主地认定了”男性优越“这一定理,由此定义了各种双重标准,加强了女性,尤其是受害女性的。在这些因素叠加影响下,受害女性陷入完全的权力真空状态,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制度性暴力的最直接受害者。

直到今日,我国的法治与性别平等理念已有很大进步。对贞操的看法也从道德硬性规定,变成一种个人价值选择。我们不能轻视古人,但也决不能默认历史的偏差。在漫长的时间轴上,我们还需为那些无辜灵魂去竭力抗争与呐喊。

结语

例如最近几年,历史学界和法学界联手推动历史冤案的复核。在温州,一位97岁的女性,终于为其40年前遭受的性侵找到了证据。

这起案件背后,是这个老人一生的坎坷和无奈。她80多岁时才第一次意识到,法律本应伸张正义,维护人的尊严。“我这一生,原来可以选择报案,而不仅仅是忍气吞声。”这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无数这样的例子还在发生,它们警示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就默认那些错误。只要我们还在世,就永远有机会去修复。这不仅是为死者发声,更是为了活着的人能生活得更好。正义或许无法及时到来,但绝不会永远缺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贞洁   古代   女子   古人   注重   观念   丈夫   男性   现实   原因   女性   社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