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800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劫匪都不敢去抢,强盗:根本是找死

现代通信设备发达到可以实时直播,但在没有电、没有网的古代,他们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电视剧里那句“八百里加急”,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又相当于现在什么传播速度呢?

商朝时期驿站制度

关于古代人的通讯方式,在很多历史书中也记载,比如“烽火戏诸侯”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些诗句都体现当时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时战局动荡、国家战争频繁,及时地传递战场信号,就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也建了许多烽火台、这也是烽火戏诸侯的由来,烽火台的建造标准一般是五里一座、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甚至可以是三十里一座。

这种烽火传递信号的方法在军事上被得以应用,基本可以将军情传递到几百里或者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但烽火台传递军情只能做信号,不能传递具体的内容,这也是它的一个弊端。

因此就有了下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句诗的由来,这句诗里面的“骑”说的就是马匹,通过马匹来传递信号的方式被沿用了很多年。

相传在商周,为了方便行人和官兵路途中的休息便建立驿站,而在驿站中除了有客房和食物,最重要的就是马匹,奔波中的官兵和行人会在驿站时更换马匹。

由此可见,古时最重要的通讯工具就是马。

因此饲养马也是大有讲究,古时的马除了吃平常草料外,还会添加非常珍贵的黑豆、鸡蛋等增加营养,而这些珍贵的粮食就连打仗作战士兵都很难吃到。

而花费这么多财力物力饲养的马,奔跑速度又能有多快呢?

据换算古时一匹马每小时大概能跑二十公里到六十公里比得上一辆汽车的时速,正是因为马的奔跑能力十分强大,因此马也是古时最珍贵的货物。

到了唐朝,快马更是成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唐朝时一般的快马一天大概能跑180里,而高质量的快马一天能跑三百里,据说当时安禄山发动事变时,三千里之外的唐玄宗竟然在六天时间内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不过正是因为快马的重要性,也使得快马只能在朝廷中使用,在普通人家很难见到。

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一匹马甚至比一条人命更加重要,因此驿站人员对于马儿的饲养也是有着很大的责任,如果工作中有失误,轻则扣工资,重则死刑。

这种模式下也产生了“八百里加急”的说法,驿站一般每隔二十米设置一个,每个驿站都有备好的快马,每次有紧急文件需要传递时,专门负责送信的驿卒就会不断换马,用最快速度送到需要地方。

古代所谓的八百里折合到现在来说就是四百公里,一天跑四百公里不管对人还是对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因此在传送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时,不仅官员就连行人都会统统为其让道,有地方甚至规定在八百里加急途中,马撞死行人也既往不咎。

在送信过程中,驿卒吃喝拉撒睡全在马上,因此也出现很多种把马跑死的情况。

而有很多驿卒在快马加鞭将信送到之后,身体会因过度运动而猝死,这也是现代马拉松运动的由来,为了纪念死去的驿卒。

不过,即使累人累马,古代的马匹速度也没有达到八百里一天,最多就是五百里每天。

但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古代的通讯了,据说,岳飞就曾在一天内收到12道加急文件,这种送信速度可见一斑。

有人可能有疑问,既然在古代快马如此值钱,而送信的人仅仅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驿卒,那么在山匪横行的古时,为什么没有强盗敢去抢八百里加急的文件呢?

“八百里加急”山匪闻风丧胆

文书中记载的“八百里加急”一般仅仅用于紧急情况下,比如边疆战事,或者一些特殊情况,像当年同治帝就曾用八百里加急派人传送圣旨,阻止慈禧太后出面阻拦刺杀安德海的行动。

又或者唐玄宗为了搏杨贵妃一笑,便使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来给杨贵妃运送荔枝。

这些传信的驿卒通常会在身上别一个醒目的旗帜,让人在很远处就能看到,这一行为是为了方便驿站人员及时为他备下一匹快马缩短换马时间。

而驿卒确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可以说是拿生命在换钱,许多驿卒在将信送到后立马暴毙,而延误时间则会被处罚,因此狱卒在送信途中骑马的速度十分的快,一般的土匪难以预测他的具体位置和时间。

在书中就曾记载过,“送八百里加急文件者只见尘烟滚滚,不见骑者面容、已然离去”,而一般的山匪都是落草为寇,身边并没有良马,一般情况下他们是追不上驿卒的。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原因,在古代刑罚中,如果有山贼盗匪敢劫八百里加急的文件,那将会受到官府的强烈绞杀,这对于山匪来说是一笔十分不划算的买卖。

一则,驿卒传递的文件对于山匪来说并没有什么非常大的用处、换不了金银财宝,而驿卒本身一路上奔波劳累、自然不会带许多的金钱傍身,最多只是带一些水和干粮。

再者,驿卒骑的快马虽说值钱,但也早已到累死的边缘,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有幸就算能够得到好马,这对于山匪来说也是得不偿失、毕竟一匹马和几十号兄弟的性命比起来孰轻孰重,还是可以掂量的。

当然还有一些山匪具有清醒的头脑,八百里加急的文件一般都是关于边疆重大战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因此有些拎得清的山匪会以国家大局为重,不会阻止边疆信号的传递,不过到了清朝晚期,驿站却被一个全新的词汇替代。

驿站变邮局

清朝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驿站也归中央进行统一管理,甚至还设置了路线、规定了总部“皇华驿”,位于东华门。

作为全国驿站的枢纽存在,这时的驿站还依旧以“大哥”姿态存在于通讯行业,但殊不知接下来将会被完全取代。

雍正时期因为军机处的设立,驿站成为兵部的下属、专门用于传递重要文书。

到了清朝末期,沿海工商业发展迅速,东西方文化交汇,西方先进的通讯工具传入清朝,铁路和汽车兴起,这时驿站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在同治帝之后,驿站渐渐没落,光绪时期,朝廷设立邮传部,这个部门包括水上、陆地、电力、邮递等多个方面。

驿站退出了通讯舞台,1911年邮传部将全国驿站正式接管,1913年北洋政府将驿站全部裁撤。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邮政1866年就已经在上海成立,1896年清朝通过批准,大清邮政问世,邮政的问世,将驿站只能传递军情扩展为可以运输货物为百姓服务,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总结

驿站虽已被时代淘汰,但它在古代产生的重要意义不容磨灭,不管是飞鸽传书还是烽火信号以及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等,这些都是古人文化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驿卒   古代   烽火台   马匹   劫匪   古时   强盗   清朝   驿站   信号   方式   文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