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文 | 论芸轩

编辑 | 论芸轩

想必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领头太监手中拿着拂尘,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他们端着的盘子上,放着一个明黄的卷轴。

然后领头太监用尖尖的嗓子,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这些圣旨往往关乎着一个人或者是家族的命运。

那有着如此大权力的圣旨,古代为何没有人伪造圣旨呢?

古代的时候,并没有如今这么多的防伪手段,但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胆大的人连印章都敢刻,而圣旨的权力这么大,按常理说想要伪造圣旨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但事实却是,很少人会选择来伪造圣旨,毕竟如果假传圣旨被发现,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圣旨并不是在一张纸上书写的,而是将想要表达的内容,书写到一块特制的丝绸布上。

而能书写圣旨的材料非常特殊,也很稀有,这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轻易得到的,这些织品都是选择品质上乘的蚕丝经过复杂的程序才得到的。

除此之外,还要绣上特殊的花纹样式,比如祥云、龙凤等图案,这些也都是用特制的金线缝制而成的,而且这些东西都受到严格管制的,每份东西都有定数,所以不是轻易能得到的。

而且,古人在制作圣旨的时候,自然也能想到被伪造的情况发生,所以也是加入了特殊的防伪标志。

就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奉”字,就暗藏玄机,首先这个字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写上去的,其实是绣上去的。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防伪效果,这个字的绣法技巧是非常特殊的,一般人是仿制不来的,所以即使是有人知道这个字是绣上去的,依旧非常容易露出破绽,很难仿制。

再加上这个“奉”字的位置也很有讲究,一定是位于最右边第一朵祥云上面,所以伪造的可能性也很小。

又因为祥云都是手工缝制的,所以祥云的位置不一样,自然“奉”字的位置就不一样,这样伪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圣旨,工人还在圣旨的两端增加了独特的防伪标志,刻上了独特的银色巨龙,所以也大大的增加伪造的难度。

并且甚圣旨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动,尤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话,这句话其实出现的非常晚,大约在明清时候才出现。

所以大多数影视剧中出现这样的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尤其是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是完全被电视剧给误导了。

而关于圣旨规格有诏曰和制曰两种,而圣旨也不都是皇帝自己书写的,诏曰一般都是皇帝叙述然后由专人书写,制曰才是皇帝亲自动手写的。

并且圣旨也是有一道颁发流程的,不像有的电视剧演的,皇帝发出命令之后,就立刻颁发出去了,还会经历层层的检查审阅,以确保不会出错。

圣旨的颁发都是皇帝发起的,一般由皇帝直接下达命令,或者是皇帝指定某个人代为下达,但不管怎么说,圣旨的颁发都是皇帝发起的,并不是谁都可以的。

在皇帝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由自己亲笔书写,或者是交给手下的大臣进行草拟,然后经过内阁大臣的层层审核,之后在交给皇帝过目,这样才能颁发出去。

如果想要假传圣旨,首先就要骗过内阁大臣,而能进入这里的官员,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想要瞒过这么多的人,也是不太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要经过中书省或者是门下省等机构的审核每经过一个部门的审核,还会盖上相应的印章,这样才能交给太监或者是使者送去宣读。

就说盖在圣旨上的印章就有很多种,甚至还有专门的印玺官,并且印在圣旨上的印章数量,从唐朝的8个,随着朝代的更迭是愈发的多了,到清朝嘉庆年,甚至增加到24个。

就这多种多样的印章都难以仿制,所以伪造圣旨的难度是大大增大,这也就是很少有人伪造圣旨的原因。

也不是没有假传圣旨成功的案例,传说中,秦朝赵高就假传圣旨,刺死了公子扶苏,将皇位传给了胡亥,这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并不是谁都能成功的,即使是现在,依旧还有争论。

不过,历史上的圣旨也不单单是一种形式,也是有品级划分的。

圣旨虽然都是卷轴样式的,但根据不同品级的官员,圣旨两端的轴柄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这也是圣旨的一种防伪标志。

根据轴柄的不同,将圣旨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玉轴、黑犀牛角轴、金轴、黑牛角轴、乌木轴,这样也能辨别圣旨的真伪。

玉轴是最为珍贵的,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对应的就是一品官员,而黑犀牛角在古代是神秘和强大的象征,能赈灾辟邪的作用,对应的是二品。

以此类推,金轴对应的官员级别就是三品,而四五品大臣用品质和象征意义稍差的黑牛角轴,其余官员只能使用乌木轴,这都是有严格标准的。

在古代这样制度等级森严的情况之下,是绝对不能错误使用的,除此之外,甚圣旨的颜色也非常有考究。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圣旨都是黄色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它的颜色也是非常考究的,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的圣旨颜色也不一样。

一般都是等级越高的官员,得到的圣旨的色彩也就越多,其中以武五品为分界线,五品以上的官员圣旨颜色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或者是七色。

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得到的圣旨一般都是白色的,而且这些颜色并不是染上去的,而是在制作圣旨使用布料的时候,就织上去的。

所以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圣旨都是经过再加工的,属于艺术品的范畴了,和历史上的圣旨不太一样。

并且历史上的圣旨也不像影视剧中,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的宣读的,而大多数的圣旨规格并不小,就比如在在河北邱县发现了万历年的圣旨,长度将近有360多厘米,宽有33厘米。

虽然圣旨的大小没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朝代也都不一样,但一般的圣旨大多数也都在2-3米之间,所以想要仿制还是很困难的。

而且不同朝代的圣旨行文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清朝的圣旨的行文就比较特殊,在圣旨上有两种文字书写。

汉文从最右开始书写,满文从最左开始书写,在圣旨的中间写上书写的日期,并且盖上专属的印章,这样也极大的增加了圣旨的安全性,很难进行造假。

并且,圣旨也不一定由“钦此”结尾,在元朝以前,这种结尾方式是不流行的,明朝的时候,才被大规模使用,清朝也就延续了这种习惯。

“钦”字本来指的就是皇帝亲自做的事情,所以“钦此”也有皇帝做的事情到此结束的意思,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有这句话的。

只有大臣代为转述皇帝的话,书写的圣旨上才有这个的结语。

所以,古代的圣旨也是有很多的防伪措施的,所以也不害怕被仿制,不仅是“奉”字位置特殊,难以仿制。

圣旨的拟定、颁发也是要经过中书省或者是内阁的审查的,还有不同的官员,使用的圣旨的规格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伪造圣旨一经发现,就是满门抄斩的重罪,一般人也是不会去做的,所以几乎没有人去伪造圣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圣旨   祥云   中书省   古代   朝代   印章   大臣   官员   皇帝   颜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