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缅甸?

缅甸,直面印度洋,地缘上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缅甸与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尽管已经打通了缅甸皎漂港出海通道,但是始终受限于缅甸内政动荡与民族矛盾尖锐,无法像巴铁一样紧密合作。


因此不少网友都好奇,缅甸只是个东南亚小国,为什么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缅甸?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缅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小

缅甸联邦有67万平方公里,是东南亚第二大国、中南半岛第一大国,相当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的面积总和。

2、缅甸和中国存在天然地理屏障

云南与缅甸之间间隔着高黎贡山与掸邦高原,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加上地处热带,森林茂密多瘴气,就连马帮穿行其中也困难,更何况大举发兵。

要知道在明朝之前,连云南也是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更进一步要取得缅甸,其难度可想而知。


3、缅甸作为东南亚小霸王,自身实力并不弱

别看今天缅甸内部四分五裂,但历史上的缅甸一直是中南半岛的区域强国,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与明朝同期的缅甸东吁王朝一度征服了泰国,成为了中南半岛区域强国,甚至出兵进犯云南,最后被明朝将领刘綎和邓子龙击败,然而明朝也仅是守住了云南本土,原来归附于明朝的宣慰司都被缅甸尽收囊中。

4、中国古代不重视海洋霸权

缅甸之于中国,最重要莫过于直面印度洋的战略价值,然而古代的中国一直是个农耕文明国家,注重大陆制霸,自然不会倾全国之力去征服缅甸。

中国与缅甸边界的变动史

虽然中国历朝历代没有能征服缅甸,但中缅双方在古代也曾多次交战,双方为了缅北和滇西多次角力,直到1960年中缅边界才最终确定下来。

首先出场的是蒙古人的元朝。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5年元朝灭掉大理后,曾多次遣使到缅甸蒲甘王朝招降,遭到蒲甘王朝无视,于是元兵在1277年进攻缅甸北部的八莫,但因气候炎热退兵,此后元兵多次进攻蒲甘王朝都无功而返。

1279年元灭南宋后,于1283年再次发兵进攻蒲甘王朝,一举攻破蒲甘城,蒲甘国王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1286-1290年)。

然而,缅中行省和其他行省不同,蒲甘王朝仍得以保留,国王担任缅中行省丞相,自行任命地方官员,相当于元朝的特区。

缅中行省最初是为征服缅甸做准备,元缅战争后蒲甘王朝臣服于元朝,缅甸各政权纷争不断,元朝不愿在此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缅中行省失去了存续的意义。1290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裁撤缅中行省

缅中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仅存在了4年。但行省裁撤后,元朝继续在缅甸保留强大影响力,蒲甘王朝仍是元朝的傀儡。

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元缅宗藩关系被明朝继承,明朝在中南半岛设置了多个宣慰司。明中后期,明朝国力衰退,再也无力经营外藩,多处的宣慰司名存实亡。

万历年间,东吁王朝兴起,并进攻孟养、南甸、干崖和陇川等宣慰司,云南巡抚王凝按兵不动,最终导致1583年东吁王朝国王莽应里攻下云南永昌府的施甸县,并在这里进行了血腥屠杀。

东吁王朝和明朝的明缅战争持续了30年,最终蛮莫、勐养、木邦全部被东吁王朝占领,成为今天缅甸的一部分,即今天的缅北

清朝时期,中缅在缅北滇西的地缘角力愈发激烈。

18世纪中叶缅甸东吁王朝灭亡,短暂的内战后,缅族又建立了更为强大的贡榜王朝。中缅在缅北的地缘争夺最终引发了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

最终,清朝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击败缅甸,将其纳入朝贡体系,但无法对缅甸施加实际影响,在缅甸仅对清朝朝贡一次后,英国殖民者从海上杀入缅甸,最终在1885年成功侵占整个缅甸,中缅边界大致成型。

由于清朝和英国殖民者对缅北边境地区都是实行土司间接统治,这也导致中国和缅甸之间边界模糊,清末民初,英帝国主义制造“片马事件”和“江心坡事件”,侵占中国片马和江心坡地区以后,又在1934年通过班洪事件占领了阿佤山区的果敢

民国前期地图

虽然民国守土不力,但在民国地图上,云南的边界却不断向外扩张,因此被称为地图开疆

40年代后的民国地图

最后这个历史问题遗留了给新中国。在与缅甸政府进行了漫长的磋商和各种外交手段的攻势之下,中方终于和缅甸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中缅有5.8万争议领土,中国拿回342平方公里(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片马、岗房),江心坡、勐卯三角区、南段阿佤山区的果敢归属缅甸,中缅边界数百年纷争划上句号。

中缅争议领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缅甸   明朝   中南   王朝   行省   元朝   云南   朝代   清朝   中国古代   边界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