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让梨,长大“杀兄弑母”,藏在孔融背后的千古谜团?

#文章首发挑战赛#


孔融让梨的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还有一个关于孔融的野史,大概颠覆了很多的世界观,那就关于孔融“杀兄弑母”的故事,可是,孔融真的做过这些事情么?今天就为大家揭秘“杀兄弑母”背后的秘密。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和官员,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也是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习能力。他自幼饱读诗书,对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由于他的出色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很快便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


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他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他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因而触怒丞相曹操,和曹操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曹操对他十分忌惮,曾派刺客前往北海国,试图刺杀孔融,但刺客却被孔融的真诚和仁爱所感动,反而帮助他逃脱了危险。


孔融与曹操的分歧主要在于政治理念和权力分配上。孔融主张儒家的仁义之道,强调君臣之间的道义和责任,而曹操则主张权谋和实力,注重政治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两人的分歧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孔融的被害。

据史书记载,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大逆不道”等罪名杀害了孔融。这些罪名都是虚构的,目的是为了掩盖曹操的政治野心和残忍行径。孔融被害时名列“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学作品也因此被禁锢和删改。


而在孔融死后,曹操仍然没有放过孔融,后来的“杀兄弑母”就是出自曹操之手。

先说杀兄,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有记载,孔融让梨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好朋友张俭,他犯了事,被到处抓捕,张俭没办法,就跑到了孔褒家里,可是正好,哥哥孔褒不在。这个张俭也是鸡贼,向孔融隐瞒了真相,只说是想借宿一段时间。孔融心善,看到张俭窘迫,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可过了不久,事情败露,孔褒、孔融二人均逮捕入狱。判官纠结谁来承担罪责,孔融这次没让,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则说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看到两人都争抢负责,没办法,判官只能问他母亲,母亲说:"家里的事年龄大的说了算,罪责在我。",这一家都争着赴死,判官没招了,向上级请示,最后裁定是孔褒的罪。这就是所谓的杀兄。


再说弑母。这个事出自一个有名的谣言,说的是孔融是个大嘴巴,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这句话翻译一下,父亲没有什么值得去孝敬的,因为生孩子只是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母亲更不用说,就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时间到了就出来了,容器就没用了。这句话,在现在看来,也是大逆不道,更何况,还是在以孝义治天下的汉朝,不出意外,曹操以此把孔融杀了。


可是,我们后面细细想想,这话谁都能说,就孔融不能说,不知道你认为呢?

历史总是由胜利的人书写,孔融“四岁让梨”,到老却被别人安个“杀兄弑母”的罪名,他死后,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其实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的首位,也算是弥补老爹的栽赃陷害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城邑   建安   儒家   北海   大逆不道   罪责   判官   谜团   罪名   千古   哥哥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