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快感(上)


说实话,最近的文章写得不是很满意,可能是因为快感论涉及的东西太复杂,根本不像是因果性一样能够有完整的论证手段,所以写得时候老是无法得心应手,毕竟,和脑科学有关的事物复杂才应该是常态吧。


于是,这段时间沉淀了一下,将之前读过的书再翻了一遍,算是让我回想起了之前的一些细节,也让我的理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印证。所以,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讲讲所谓的快感。


就以笔者的快感论来说,快感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词语,它既包括人体中各式各样能让我们感到兴奋的神经递质,也包含着物理对于人的各种刺激。总之,一切能让我们大脑感到兴奋的事物,都能被称作快感。


只不过,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想必很少会有人的脑子里能够自己装一根天线。所以,那种极端的情况我们暂且不论,就在此聊聊人体内分泌的各式各样的快感。



期望因子与当下因子


谈起人体分泌的快感因子,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多巴胺了。毕竟这个物质确实自出生起就被传的神乎其神,感觉只要和人类的行为有关,基本上都能让他掺上两脚。


不过,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全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这么理解,毕竟多巴胺作为预期分子,确实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物质。


就现在来说,人们将发现到的能使人大脑感到兴奋的物质分为了两类,一类被叫做预期因子,代表物质仅有多巴胺。另一类被叫做当下因子,这个就比较多了,什么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肾上腺素都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说,多巴胺确实是一种特别神奇,神奇到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他所有快感的重量级选手。所以,大家提到快感因子只能想到多巴胺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这两类快感因子的多多少少,在动物界具体会表现在什么方向上呢?科学家其实同样好奇这个问题,于是我们科学界最常见的小白鼠再一次被捉上了实验台。



他们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当老鼠喝到糖水之后,他们会通过舔嘴唇来表示自己的喜欢,然后渴望喝掉更多的糖水。


但当科学家将一种增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注射到老鼠的大脑中时,他会表现出渴望更多的糖水,但并不会表现出更喜欢的迹象


而当给这些老鼠注射一种能够促使当下因子分泌的物质时,他们发现这些老鼠的舔嘴唇效率就增加了三倍,也就是表达出了更多的喜欢。


于是,在经过漫长的实验后,这位科学家对于这两类快感因子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生活中强烈的愉悦比强烈的欲望更罕见,也更短暂。


而现实其实确实是这样的,毕竟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分泌最多当下快感的行为——性生活来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期望因子和当下因子共同控制的一种行为,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望更多。只有当达到性高潮的那一刻,多巴胺的才会短暂的关闭,才能让人享受那短暂却又强烈的当下。



所以说,当下因子的分泌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毕竟,他只会存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只要你的身体够不到的地方,都不会促使当下因子的大量分泌。


于是,在科学家对于快感的划分上,将其简单的划分了近体和远体两个内容。近体就是我们切切实实能够触碰,能够感受到的当下。而只要是我们手里没有立马握住的,都能被叫做远体,不管他离得你有多近,就算是一米之隔也只能被叫做远体。


所以说,这两套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排斥的。当预期分子过多的时候,会严重的抑制当下因子的产生。而当下因子的分泌,同样也会抑制预期因子的出现。


就像是佛教里,他会告诉你欲望太多,要清心禁欲,其实在我看来就是劝解大家从欲望因子主导的快乐转向由当下因子所主导的快乐里。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就是香烟里的尼古丁其实和那些能够让大脑直接获得快感的毒品不一样,尼古丁并不会徒增快感,它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渴望。当欲望回路被压制的时候,才能让人在漫长的欲望中短暂的抽出身来,感受一小会当下因子主导的快乐。而这,其实也正是吸烟上瘾的原因。


多巴胺的分泌原理


谈起大众对于多巴胺的误解,其实还是有所渊源的。毕竟在当时在刚发现多巴胺的时候,科学家发现只要激活这些多巴胺回路,就会让人感到无法抵抗的幸福感。


于是,这些科学家按照这样的实验现象,便将其称作快乐因子。在之后的实验里,科学家逐渐发现,多巴胺好像并不是在受到奖赏后才会被触发。



他们发现,当一只小老鼠在按动按钮获得食物的时候,只有在前几次,在这些老鼠还没有学会如何通过按按钮来获得食物的时候,多巴胺才会在此期间进行大量的分泌。而一旦他们学会了这方面的知识,多巴胺的兴奋程度又会变得和往常一样。


于是,他们在经过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后,发现多巴胺并不是快乐的制造者,而是对意外的反应,即对可能性和预期的差值反应


研究这个现象的科学家把这种从新奇事物中得到的快感命名为“奖赏预测误差”。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于某件事情的预期,如果某件事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么多巴胺并不会因此而过多或过少的分泌。


但如果某件事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就比如说发工资的时候突然变成了双份,那么这时,多巴胺就会疯狂分泌,让我们的大脑过度兴奋,用来铭记这历史性的一刻,并尝试着让我们分析,理解并运用这些事物。


但如果某件事的结果低于了我们的预期,比如说这次的成绩和自己的预想有着非常大的偏差,这时多巴胺就要做出惩罚回应了。于是,多巴胺的分泌量就会显著的减少,让我们的大脑感受到一股非常失落的感觉。


所以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也并不是无根之木,这种现象也正是多巴胺所控制的。所以说,多巴胺其实并不仅仅是快乐因子,他和我们的情绪失落同样拥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可以观察到的科学来说的话,当多巴胺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他会以每秒3到5次的速度被激发。但当它兴奋时,它的激发速率会激增到每秒20到30次。但当预期的奖赏没有实现时,多巴胺的激发速率会下降到零。而这种就是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糟糕的一种体验。


想必,大家一定都有过那种现实和预想差距过大的情况吧。那么再想一下,如果那种失落的感觉长时间的伴随着你,那你会不会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患上抑郁症呢?想必应该是当然吧。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探索,人类对于多巴胺的了解可谓是愈加丰富,我们逐渐发现多巴其实胺不是纯粹的让我们感到快乐或者悲伤的物质,他的影响力要比单纯的情绪可要多得多。


多巴胺对于人类的影响


或许你会好奇,快感为什么会分为预期因子和当下因子。而且这个多巴胺还别具一格的以一己之力来对抗其他所有快感,成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因子呢?


在我看来,多巴胺的出现其实更是一种我们在面对未知世界里更快的找到规律,更容易让我们生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假如我们走在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当我们发现之前随处可见晦涩的绿色果实这时变成了红色。这时,我们的多巴胺就会提醒我们,你看,这个东西变红了哦,要不要尝试一下这个果子是什么样的。


于是,我们的多巴胺促使着我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如果这个果实这时变得甘甜可口,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那么这时,我们的多巴胺就会大量的分泌,告诉我们这个果实变红了,就可以吃了,而且甘甜可口!


但如果这个果实让你吃过之后大病一场,远远的低于我们的预期,那么这时,我们的多巴胺就会暂停分泌,告诉大家这东西有毒,下次看到这玩意离得远一些。


直到我们发现了这种鲜艳的果实吃下去之后再也不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之后,多巴胺才会逐渐减少分泌。而当多巴胺停止分泌之后,就说明学习的过程彻底结束了。


所以说,比起单纯的快乐与悲伤,我个人认为多巴胺这种期望因子其实是我们人类学习并认知改造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子


而且多巴胺,他本身代表着一种“想要”的特殊内涵。所以说,当一个人的多巴胺分泌的过于旺盛的时候,当他非常想要某件事物的时候,他是会有非常强的韧性的。


在这个实验里,科学家那些缺乏多巴胺的小老鼠基本上会表现出远低于正常老鼠的韧性。如果套用到笔者身上的话,其实你恰好能发现,我就是这么一只多巴胺极其缺乏的老鼠。


就从笔者因果性的创立,相信你就能看出来,我就是这么一只非常讨厌那种不确定,非常讨厌那种可能性的老鼠。我不仅很难有韧性,在某些方面一点甚至韧性都没有。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有点变态的,甚至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动物,才能创造出因果性这一奇怪,反人类但却十分有用的理论吧。



好,我们再把话题聊到多巴胺身上。多巴胺除了能够代表渴望,而且,他还能代表着一种抽象思想


就比如说我们走在森林里,我们看到一颗果实变成了红色,那我们的抽象思维就会将红色和成熟联系在一起。巴甫洛夫的狗也是这样,多巴胺会在长时间学习下,让那条狗子抽象的把铃铛和吃饭联系到一起。


而且你会发现,人类最抽象的思维,其实就是在梦境中,基本上所有事物都是荒诞无序的,你可能前一秒还在家中行走,下一秒就掉下了万丈深渊。


因为当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外界进入大脑的感觉输入被阻断了。当下因子的活动受到了抑制。这就使得多巴胺回路产生了某些神奇的连接,于是,我们的抽象思维在这时被划分到了顶峰,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创想。


要知道,梦境这种状态和精神病患者其实是很相似的。于是科学家尝试着了解梦境与精神病的世界有何区别,最终的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确实仅仅是一些活在现实与强烈的幻想交织的世界中的普通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呢?在科学中,将其定义为低潜在抑制。而这个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想象一下,在森林中我们看到了红色的果子,我们的大脑就会分泌出很多多巴胺,让我们注意到这个奇怪的现象。


但低潜在抑制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分泌着多巴胺,看到绿色的果实,看到绿色的叶子,看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脚印,看到平常的每一件事,都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让你的大脑疯狂的联想,疯狂的发动着自己的抽象思维。


于是,在这种疾病最严重的情况下,似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联的东西。例如,在被问到“你今天早上感觉如何”时,患者会回复道:“医院的铅笔和墨水报纸危重症护理妈妈就快到了。”


不过,这种情况只是多巴胺分泌失常的情况,要是一个人的大脑的多巴胺能够适当的分泌高一些的话,那么,强硬的抽象思维能力几乎能让你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顶级的那批天才。

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多巴胺水平很高,那么你在其他领域可能多巴胺水平也很高。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音乐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如果达芬奇先生能够被现代人分析一下的话,那么这位全才想必是世界上多巴胺分泌最完美的杰作吧。



不过,多巴胺所带来的过高的创造力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事情。因为预期因子的大量分泌是会对当下因子的分泌产生抑制的。所以,这些天才往往会在人际交往方面会表现得很差。就像是爱因斯坦曾经表示:“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


而且当一个人多巴胺分泌太多的时候,他可能会在各个方向上都表现出过多的渴望,所以,他可能会沉迷赌博,又或是容易沉溺于性生活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理论上的天才往往能和现实中的混蛋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但如果多巴胺分泌过低的话,同样不是什么好事情。毕竟他本身代表着抽象,与解决问题这一说。那假如完全没有多巴胺分泌,直接的结果就是即没有任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欲望。也就是老鼠乌托邦里,那些宁愿饿死羽化登仙也不愿意在这个无趣的世界上耗费一丝精力的“美丽的人”。


所以说,快感因子的完美平衡,其实并不是什么容易做到的事,但正是因为他难以做到,才是我为之努力的原因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快感   多巴胺   因子   果实   科学家   大脑   老鼠   人类   发现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