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制订肛乳头肥大中医临床诊疗有什么作用?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将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甚至可能制约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是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一部分,指南制订或修订的目的主要在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规范医务工作者的临床作为,从而进一步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肛肠疾病的诊疗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分册)》,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两本指南里都没有关于肛乳头肥大的诊疗标准。

且这些指南大多都基于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存在缺乏高级别的证据等问题。肛乳头肥大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基于循证医学的肛乳头肥大中医l临床指南(制订)的研制,有助于在循证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使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更好地为医患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和决策,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既有别于西医学,也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建立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又突显中医肛肠科诊疗特色的临床诊疗指南就尤为重要。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肛乳头肥大(制订)》项目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

本研究是国内中医肛肠科肛乳头肥大循证诊疗指南的制订,首次尝试基于循证的文献检索及文献证据评价分级标准,再结合专家共识、专家论证等方法,意在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肛乳头肥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肛乳头肥大是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多数是由慢性炎症刺激肛乳头所致。临床常伴有肛窦炎、肛裂等疾病。随着久坐、熬夜及饮食不洁等因素的增加,肛门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当然包括肛乳头肥大,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肛乳头肥大的诊治尚无临床实践指南。本综述就目前的知识观点,就肛乳头肥大的流行病学特点、解剖学特点及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肛乳头肥大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内曾对肛肠疾病进行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为某武警部队两万官兵,调查的2242人中,患肛肠疾病者899人,依据疾病的发病率排名分别为肛乳头肥大27.8%,外痔发病率为5.1%,内痔的发病率则为2.5%乜1。肛乳头肥大常伴随肛窦炎、肛裂出现。

肛乳头肥大的解剖学特点肛乳头的解剖位置位于齿线部直肠柱下端,也可在直肠柱旁边、肛门瓣处及直肠窦的下段瞄1,属于一种肛门常见的良性肿瘤。正常肛乳头为细小三角形的乳头状上皮突起,呈乳白色,如绿豆大小,系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微细淋巴管。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正常肛乳头可肥大达1.2CM,顶大蒂细,严重时排便可脱出肛f7M-口1。

肛乳头肥大的I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为肛门潮湿、伴有瘙痒,排便时候可有肿物脱出,或有坠胀不适感、疼痛及分泌物,常与肛裂伴随出现。肛门指诊可触及质韧的肿物,有蒂或无蒂,移动度良好,一般无压痛。

肛门镜检查下可见齿状线处灰白色,有蒂或无蒂。若肛乳头感染,可见其色鲜红、充血,伴有触痛哺。临床上需要与内痔、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想鉴别,国外文献也指出需要与直肠腺瘤相鉴别,但国内文献仍有关于直肠癌误诊为肛乳头肥大的报道耵,完善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根据肥大肛乳头形态分为扁三角形组和圆锥形组,两组在病理学上的表现主要在于,上皮增生程度和炎细胞浸润程度上存在差异,但都没有发现异型增生,分为炎症水肿及纤维增生两种类型。

肛乳头肥大的治疗现状

国外关于肛乳头肥大的相关文献研究由于国内外均没有肛乳头肥大诊疗指南,因此在肛乳头肥大的治疗上,手段种类繁多。肛乳头肥大经常伴随着肛裂出现,在国外一般都是在行肛裂手术的时候,一并将肥大肛乳头切掉

国外有学者报道非随机选取136例慢性肛裂伴肛乳头肥大的患者,在括约肌切开术缓解括约肌痉挛的基础上,对肥大肛乳头采取射频治疗,肛门瘙痒及异物感都明显减轻。也有随机对照试验报道,对两组各100个患有肛裂伴肛乳头的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在解除肛裂症状的同时,对肥大肛乳头采取射频治疗。

而对照组只处理肛裂,对肥大肛乳头予保留。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为89%、64%,试验组在肛门疼痛、异物感及瘙痒方面都有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P=0.0011、P=0.0006、P=0.0008n¨。而对于非手术治疗,国外著名数据库上均未见文献报道。

国内关于肛乳头肥大的相关文献研宄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肛乳头肥大是中医“悬珠痔”的一种,而“悬珠痔”作为病名的出现,则是在明《外科启玄》里首见:“痔症分三八……最苦悬珠者”。此病名是对肛乳头肥大的形象描述,生于肛内,悬于肛外,色如粉珠,顶大蒂小,状似悬珠的“痔”。

之后的明《古今医鉴》、清《洞天奥旨》也皆有提到“悬珠痔”病名,清《外科心法要诀》n53还配有图片,清《疮疡经验全书》则称其为“垂珠痔”“其形垂下如珠”。清《外科大成》n71称为“悬胆痔”“生于肛内,悬于肛外,时流脓水,便痛出血”,描述的是伴有炎症的肥大肛乳头。

在病因病机方面,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烈酒导致湿热内生,正气不足,邪气内乘,郁久酝酿而成,主张清热祛湿。有的医家则认为当以清热凉血为主法,如朱丹溪《丹溪心法》“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营运,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其所以为痔也”。

脏腑、气血亏虚也当做发病原因之一被考虑进去,《外科正宗》钟云:“内痔去血,登厕脱肛难上难上收者,当健脾、升举中气。便前便后下血,面色痿黄,心忪耳鸣者,宜养血健脾",并提出以加味四君子汤(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扁豆、黄芪、生姜、大枣)治疗。大体上古时候医家治疗该病,主要以口服中药内治法来辩证论治。

目前,国内在治疗肛乳头肥大上,除了采用中药内治法外,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中药坐浴、药物塞肛以及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现介绍如下:中药内治法:辨证分型上,主要分为湿热下注型及气滞血瘀型。认为本病多因湿热下注导致,治疗上口服地榆槐角丸的同时配合中药坐浴来治疗,对照组采用先锋铋及甲硝唑静滴。

3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71.1%。张乜¨则运用止痛如神汤治疗,总有效率96.6%。对于气滞血瘀型,荣文舟建议肠覃汤,建议活血散瘀汤。中药坐浴法:王窿21采用“二野煎”治疗肛门周围疾病,其中包括肛乳头肥大。

野艾、野菊各40克,煮沸后用药液坐浴,疗效满意。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运用中药坐浴,同样取得较好的疗效。药物塞肛法:李道中乜观用野菊花剂治疗肛窦炎、肛乳头炎患者50例,10天后,痊愈率为98%。

采用肛泰制剂促进肛肠病术后伤口的恢复,在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和创缘水肿发生率都有显著疗效。物理疗法:文献报道时间都是较早以前,而激光疗法由于并发症多也逐渐被淘汰。采用微波治疗。塔娜报道的13例肛乳头肥大病人,采用微波肛肠仪配合蒙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

手术治疗:建议采取手术治疗,在肛乳头肥大后,对于蒂部粗大者采用肛乳头结扎术切除术,蒂部细小者采用肛乳头电灼切除术。建议采用肛乳头切除术和电灼术。很多时候肛乳头肥大往往伴随着肛裂出现,在行肛裂切除术的同时,一般都会一并将肥大肛乳头切除或电灼掉。

而文献报道的手术后配合中药坐浴,也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在治疗组采取手术切除后配合中药内服外洗,对比手术切除后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

中医的发展,避免不了的就是中医药标准化的问题,甚至成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是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一部分,指南制订或修订的目的主要在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规范医务工作者的临床作为,从而进一步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国内肛肠疾病的诊疗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分册)》璐引,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两本指南里都没有关于肛乳头肥大的诊疗标准。

且这些指南大多都基于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存在缺乏高级别的证据等问题。肛乳头肥大是中医肛肠科中较为常见的病种,其发病率高,常伴随其他肛门疾病出现,采用特色的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上效果较佳,而今医学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技术及诊疗方法,将其融入临床指南,指导临床临床实践,体现与时俱进。

对于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口,因此,肛乳头肥大作为肛肠科常见病种,制订肛乳头肥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是势在必行。现有肛肠疾病指南中均未见肛乳头肥大诊疗指南,这对于此次指南的制订无疑是个考验,而随着指南制修订方法学的进展,已可见较多基于循证的临床指南制修订的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对于此次指南的制订则是大有帮助。

因此在上述前提下,国内中医肛肠科肛乳头肥大循证诊疗指南的制订,首次尝试基于循证的文献检索及文献证据评价分级标准,再结合专家共识、专家论证等方法,意在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肛乳头肥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基于循证医学的肛乳头肥大中医临床指南(制订)的研制,有助于在循证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使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更好地为医患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和决策,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既有别于西医学,也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建立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又突显中医肛肠科诊疗特色的临床诊疗指南就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乳头   坐浴   中医   肛肠   肛门   中医药   文献   中药   作用   疾病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