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山: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龙窖山: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著文 摄影 陈先枢

龙窖山,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位于岳阳临湘市区东南30千米羊楼司镇境内龙窖山村,为湖南省级风景名胜区。北与湖北赤壁,东与崇阳,南与通城交群峰绵亘,最高峰海拔1261.1米。

龙窖山

龙窖山民宿

龙窖山地名的来由与山境老龙潭的传说有关。传说老龙潭是老龙的栖身之所,龙窖由此而名。老龙潭又叫黑龙潭,由老龙潭、鸳鸯潭、三仙潭、观音潭四级瀑布以及许多奇峰异石组成。传说老龙潭中有一条黑蟒修炼成龙后,经常兴风作浪。药姑将此事禀告玉帝,玉帝令洞庭龙王如期剿灭,又令雷公电母用千钧霹雳在药姑山顶连凿三口深潭,直通山底阴河与洞庭湖连接,然后用碗口粗的铁链将黑龙锁在潭口,令其垂涎吐沫,将功赎罪。这三口深潭就叫老龙潭。而老龙喷泉处就是龙源河的源头,叫龙溪港;中下游叫龙源河。

龙窖山门楼

龙窖山新建庭院

龙窖山是古微水的发源地,微水源自龙窖山马颈烂船坡,经狗肉坡、洞前沟、关山嘴,汇集老龙潭、朱楼坡等大小溪流,冲三关,出九锁,到文白荒洲,俗称30里水源,汇集成了80平方千米的龙窖源——高峡平湖。1970年,筑坝集水建成龙源水库,坝高56.5米,大坝上的“高峡出平湖”5个大字系仿毛泽东手迹,每字直径16米。湖中有湖心岛、连心岛、春梦岛、滴水岩等景点。

龙窖山群峰绵亘,高山云绕,村寨幽雅,风光秀美。山上瑶族千家峒遗址原是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留下了大量的石屋、石葬群等遗址。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留下《岁晏行》诗,前四句云:

岁云暮矣多北风,

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

诗中“莫徭”即今之瑶族。春秋战国时期,瑶、苗组成联盟,部分瑶民进入今羊楼司镇地域。他们发现龙窖山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峒”,于是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龙窖山遗址规模庞大,遗迹众多,为我国少数民族已消逝的石文化传统提供了仅存的、最原始的佐证。据《瑶族通史》记载,“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1年,中国瑶学学会出具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认定龙窖山遗址是西晋至北宋时期瑶族先民南下迁徙留下的保存最原始的早期千家峒。近年来,龙窖山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里气候宜人,景色如画,有如世外桃源,已成为集休闲、养生、娱乐、访古、探奇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龙窖山瑶峒遗址

在畲家山乌鸦尖100多米长的山背上纵向排列着10间石屋,是早期瑶民居住过的房屋。所有的房子都在南墙靠东开门,门宽75厘米。墙体用天然块石垒砌,现存最高的残墙高1.7米。石屋群中部还有一个石砌神庙,宽70厘米,高50厘米,深47厘米。一些山腰屋场周边还保存有哨棚似的单间石屋,均为古代瑶民的遗迹。朱楼坡长1500米,沿山溪两岸用石砌成墙,最低处2米多高,最高处达10米。瑶民大都依山而居,选择易守难攻的地方修筑寨门,寨门前有彪悍勇武的瑶民手执利器把守。如今寨门脚下用石块砌成的几丈多高的石坎仍保持完好,四周古木参天。

龙窖山还有2处保存完好的瑶民祭祀台,分别在竹家林和石窝。在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有32个砌得相当整齐的平台,规格形状各不相同,全部是用石块垒砌,无泥浆石灰。石窝中部有8座平台,下面2座呈椭圆形,高4.4米,长3.2米,宽2.1米,中间4座高2~3米;上面2座为长方形,高4米。8座平台中间有1石柱深埋地下,顶部凿有5厘米深的洞眼,石窝两边各有一道20多米长的石堤。32座平台北面是平面,一角向东。据专家考证,石窝就是龙窖山瑶族千家峒的大型祭祀场所,是他们的“天坛”。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山中草药甚多,达450多种,人称“天然药库”,相传“药圣”李时珍曾来此采药。龙窖山山峦重叠,烟霏雾结,晴日不消。主要景点有:高峡平湖、龙阙石门、石砌“蜂窝”、古塘银杏、狗肉坑瀑、老屋古井、 朱楼青石、龙窖栈道、指路石碑、石砌“麻蝈”、人造石台、鲁家石雕、仙人古殿、箭竿密竹、易家神坛、高山柳树、龙潭飞瀑、卧龙吐乳等。

龙窖山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千年银杏等植物450多种,有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8%。千年银杏位于羊楼司镇幸福村,是龙窖山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直径5.1米,高32米。龙窖山是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区,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云豹、鹰嘴龟、野生鹿、五步蛇。

龙窖山竹林

又据有关史料记载,瑶民将茶树种子种在龙窖山。至今龙窖山尚存古茶园遗址,还有制茶和捣茶入饮的茶具——石盆、石缸、石杯等。宋《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龙窖山千家峒》一书介绍,龙窖山瑶族鼎盛时期,溪路两岸,原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有茶行40家,茶馆、饭铺、酒店无数。

龙窖山老饭铺

石磨

龙窖山云雾缭绕,土壤PH值多为5~5.5,土质多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有机腐殖质含量丰富,是茶树生长的风水宝地。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民间自制茶叶,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碾末后作饼,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可视为这早期黑茶类紧压茶。明代将茶叶筛拣干净,蒸汽加热,用脚踩成圆柱形的“帽盒茶”,用小篓套装,便于骆驼运输。“帽盒茶”即今日篾篓装“千两茶”的前身。明末清初临湘羊楼司与鄂南羊楼峒等县已经开始生产老青茶,运往北方销售。


龙窖山民居

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晋商)前来羊楼司和羊楼峒收购老青茶压制砖茶,远销新疆、辽宁、黑龙江、蒙古和俄罗斯。其砖方形,称为“方砖”。方砖就是青砖,每块重量1至6市斤不等。清代湖北蒲圻人叶瑞庭的《莼浦随笔》记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峒(指羊楼峒)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

清乾隆年间,山西茶号三玉川、巨盛川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羊楼峒设庄收购制造帽盒茶(即青砖茶)。湖北羊楼峒的青砖茶与相邻的湖南羊楼司龙窖山的青砖茶,因此统称“川字砖”“洞砖”“洞茶”。清道光年间《蒲圻县志·乡里志》引有嘉庆年间周顺倜《莼川竹枝词》二首。作者自注: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峒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沾红签,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诗云:

三月春风长嫩芽,

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

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

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

西商监制自芙蓉。


龙窖山下古民居 骆先文摄

2002年5月19日,龙窖山瑶族遗址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月,龙窑山风景区被评为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羊楼司镇也因有龙窑山而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临湘   石屋   瑶族   龙潭   平湖   青砖   湖北   北风   银杏   遗址   潇湘   年间   白雪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