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记得平时多“聊聊天”,特别是这几个情节

文/兰妈谈育儿

《妈妈咪呀》节目里有一个女孩的自我介绍火了:

大家好,我叫姜涞,我是美女姜的姜,三点水来来去去的涞,所以加起来就是“美女来了”这四个字,我不叫过去,我叫姜莱,我今年6岁了,来自杭州,这是我的妈妈,她就像是仙女教母一样”

一番自我介绍瞬间吸引全场的关注

评委也打趣地说“我感觉是你生了妈妈,不是妈妈生了你”

几分钟小片段,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孩子怎么如此会说,身上也太有灵气了吧”

说起“有灵气”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

事实上,一个孩子的性格成长和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而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呢,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

平时一有空就多跟孩子聊聊天,你会发现小家伙们会变得越来越有“灵性”

比如,以下几个情节,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就大有意义

01

和孩子沟通之前

捕捉语言背后的情感需求

人与人之间,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有效沟通,是在于彼此之间被尊重、被接纳时的感觉

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男孩上中学的时候沉迷上网络游戏,父母为了阻止,就和男孩不停地讲道理

而同样道理听的次数多了之后,男孩不仅油盐不进,还气呼呼地跟父母拌嘴争吵

发展成口舌之争后,男孩就开始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你们根本就不懂我,有什么资格做我的父母”

这句话,让人很不能理解

明明为了孩子掏心掏肺地付出,最后还落个“不懂”、“没有资格”

这究竟是养了个“白眼狼”,还是我们根本“不懂”孩子呢

中日友好的心理医生李子勋曾说过:

“人与人之间,你得把话说到心坎上,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在沟通之前就要懂得捕捉语言背后的情感需求

比如,对于正在打游戏的孩子,你跟他们说游戏以外的事情,无非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先针对性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需求:孩子因为什么而沉迷

在孩子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凑近问问:“这是什么操作,真是帅极了,可以教教我吗”

游戏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并把孩子数落得一文不值

当你因为游戏和孩子交流得越来越频繁后,你会发现孩子也慢慢在向你靠拢

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才能产生更多有价值的聊天内容

好的亲子沟通,也是你了解孩子因为什么而执着的心灵需求

捕捉这份感情去沟通,孩子才会真正向你靠拢、依赖,并产生强烈的需求欲望

02

想让孩子听进话

那就把命令语气改成询问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无奈地向我诉苦:“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了?”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网上也刷到过同样的问答

当时评论区的最高点赞是用一个小情景代替答案:

“小时候家里很穷,哪家盖房子需要搬砖、搬沙子了,我都跟同学飞一般地跑去挣钱,那个时候似乎也有使不完的劲儿,等到工钱结到手第一时间就跑去买了一个新本子”

结果,妈妈知道后

第一句话:“你钱多了,不知道往哪里花了是不是”

第二句话:“有钱了不知道攒起来吗?非要几下就花完”

多次这样的情景沟通之后,就再也不愿意跟妈妈分享任何事情了

现在想想,很多时候孩子和我们沟通的积极性,也确实是被家长的强势态度、和责怪语气给浇灭了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语气,那始终和孩子之间会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还有一个朋友的女儿,最近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被批评

女孩一直解释说:“考试太紧张了,很多题都没读明白”

妈妈却脾气暴躁地认为:“还不是知识没学进脑子,如果知识掌握了,还怕什么紧张”

如果女孩还想说些什么,妈妈就会反命令说:“你别说话,听我的就行了”

这就是得不到需求的自然回避性心理,我们跟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改变自己的说话语气

比如,把命令改成询问语气

孩子乱花钱时:“你打算把这些钱如何支配,刚买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孩子考试紧张时:“别害怕,你想象着眼前的试卷,就像你平时记笔记的重点知识一样,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陌生了呢”

每一个拒绝沟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份对父母的防备、害怕、和回避心理

当你静下来试着多用反问句跟孩子聊聊,你给孩子的每一次讲话机会,就是彼此深入了解的沟通桥梁搭建

03

你需要孩子干什么

那就使劲夸夸进步的地方

有心理研究发现:

“很多原本可以轻松处理的矛盾,之所以最后变得越来越糟糕,主要是掺杂的琐碎太多,而最常见的就是一个使劲在讲话、另一个极为烦躁地不愿意听”

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所有的亲子矛盾都是源自相互埋冤的自我意识过剩

去年暑假的夏令营活动,老师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情绪管理,专门设计了关于情绪的闯关游戏

在第七关的问题:“如果现在送你一个特别喜欢的礼物,你打算跟谁分享”

同学们的回答是:“当然是最好的朋友了”

这个回答也充分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分享欲是体现在朋友身上”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能建立这种友情,那孩子也自然会向对朋友一样,对你敞开心扉、打开话题地吐露心声

我认识的一位女孩,爸爸姓衷,她就喊“老衷”,妈妈姓汪,她就喊“老汪”

当着外人的面也是如此称呼

有一次,被几个长辈听到后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真没礼貌,没大没小的,都不知道喊爸、喊妈了”

女孩也嘿嘿一笑地回答说:“正经话就那么多,太古板的聊天就没意思了”

仔细一想,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屏障还确实是“太古板”

就像每次给老爸打电话,对方传来一句“什么事”,瞬间给人泼了一盆冷水

而接下来的话题呢,似乎也没什么可沟通的意义了

这就是聊天气氛决定了沟通效果,我们想要孩子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如此

比起“你为什么不…”,孩子也更喜欢听“最近有进步,特别是xx地方效果最明显”

让孩子带着进步和希望成长,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动听的声音,也是孩子能产生分享欲的基本内心需求

04

主动和孩子同频时

把态度换成对孩子的欣赏

我们都卯足了劲往孩子的世界融入,可方法永远大于无效沟通

运营部的同事李姐是一个急性子,自从当妈妈后就温柔了很多

不管孩子如何耍赖闹腾,李姐都能等着儿子发泄过后,再拥进怀里跟孩子沟通

她也一直认为,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再讲道理是最有效果的

事实上,不是每件事情都适合讲道理,也不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听进去道理

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李姐发现她儿子身上有很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爱哭、脆弱”

不管是得不到、还是得到的东西,似乎每天都要哭闹一番才能舒坦一些

渐渐地,李姐也失去了耐心,对着儿子就开始批评:“你是男孩子,怎么柔弱得跟女孩一样,哭哭啼啼的,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这些话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孩子的哭闹劲儿也跟着越来越大了

可每次看到孩子哭得梨花带雨一幕,李姐又于心不忍,把孩子抱进怀里各种愧疚

那种不教训不行、教训过后又愧疚的心理,深深地折磨着一位母亲的心

直到承受压力太大,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时才发现,男孩的每一次哭闹就是在寻求妈妈的怀抱

这就像是婴儿到点要喝奶一样,如果吃不到就会产生自然的反抗和需求意识

这件事后,李姐表示很后悔

她原本以为“男孩也需要经常抱一抱,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

可在拥孩子入怀这件事上,李姐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性

孩子在遇事脆弱、想要亲近妈妈的时候拥抱,这是需求

如果我们前脚刚训斥孩子、后脚又对孩子愧疚地各种弥补,那这将毫无意义

孩子也会反过来认为:“反正我一哭一闹,爸爸妈妈就会妥协”

而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最终目的呢,也是希望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时候主动和孩子同频的最好办法,不是说教、更不是妥协,而是把态度换成欣赏

比如,你对孩子说:“哇,这是谁家的小可爱呀,怎么学习这么积极,能做你的父母一定幸运极了”

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有灵性,特别是上进心就像是加速包一样,一路飞快冲刺

又或者,你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孩子,然后再向孩子求助:“太厉害了,这个方法可以教教我吗”

你也能发现孩子身上的自信心在变强,他们主动靠近父母的频率也在加深

这就是沟通的所在意义,你向孩子提供了情绪价值,孩子也会反过来和你亲近

那么,关于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灵性   孩子   语气   情节   平时   道理   父母   男孩   需求   妈妈   女孩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