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锦绣绸缎,金碧辉煌的王朝,似乎永远不会更迭。

然而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朝堂上弥漫着暗涌的酝酿,手握大权的君主至高无上,一纸圣旨就可以决定千军万马的生死。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为何没有人敢伪造圣旨呢?

皇权的象征:圣旨奉字的秘密

圣旨,是皇帝发布命令的重要文件,它代表着皇权,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在古代戏剧中,我们常看到太监手持圣旨,向大臣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代皇帝通过发布圣旨来表达旨意,执行圣旨对当时的臣民来说是天经地义,为了防止奸臣伪造圣旨,古人使用了多种防伪技术。

这个“奉”字看似平常,却藏着防伪的奥秘。

原来,圣旨上的“奉”字并非用笔墨书写,而是由专门训练的宫廷刺绣师傅以丝绢手工缝制。

而且每张圣旨的“奉”字位置不同,要与圣旨上第一朵祥云相呼应,这需要技艺非常精湛的的针法才可以完成。

这种绣法不传外人,能掌握的宫廷刺绣师傅屈指可数,据说这些师傅们都是从小进入宫廷训练,十几年后才能独当一面,负责给圣旨绣上独特的“奉”字,他们的身世背景都经过层层考察,必须忠诚可靠,就连锦衣卫也会时刻监视,以防技艺外泄。

再说了,制作圣旨所需的丝绸等布料非常昂贵稀有,一般人是很难采购到的,哪怕是达官贵人,要从正常渠道购买这些布料也很困难,只有特殊许可才能购买。

布料上的花纹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能弄到材料,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大约需要多道工序,而且参与制作的工匠都要在半成品上签字,以便最后追查责任。

这些工匠也受到严密控制,不会外泄技术,他们必须终身服役,否则一旦离开工坊,将被追捕甚至处死。

再说了,真正能书写圣旨的也只有极少数人,要么是皇帝本人,要么是极受信任的宰相。

他们多年执政,对皇权极为忠诚,笔迹与风格熟稔,一眼可辨,假冒之人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准。

据历史书籍记载,所有能接触圣旨的人,都经历过层层考核和监视,忠心可靠,否则面临死刑。

就连圣旨所用笔墨、纸张、绢轴等也有等级之分,非皇亲国戚不可使用。

要知道,获取这些物件本身就难,更何况仿制,这些物资都受到管制,朝廷才能定期分配使用,根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

所以说,圣旨的制作过程高度复杂保密,其防伪标识独特多样,几乎没有人能够仿造。

圣旨的真伪在于图案与色彩

圣旨代表着皇权,它的制作过程严谨考究,反映了古代君主对皇权的高度重视。

圣旨的颜色根据不同级别有所区分,高级官员的圣旨以金黄色为主,并配有祥云瑞鹤等吉祥图案,而低级官员的圣旨只有单一的黄色或白色。

这些颜色和图案需要运用昂贵的丝线绣制而成,非皇宫工作人员难以接触。

而这些丝线的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需要从蚕茧开始,经过缫丝,浸水,捻丝等繁琐工序,才能制作出细腻光洁的丝线。

缫丝工人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械设备,熟练掌握技艺,才能将蚕茧中的蚕丝抽出。

在这个过程中,浸水能去除丝线中的胶质,使纸张更加柔软顺滑,而捻丝则需要通过旋转丝绵使丝线扭紧,增强它的强度。

更重要的是,整个工序需要在严格控制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丝线品质。

除了颜色之外,圣旨的轴柄也反映了品级,最高级的是玉轴,其次是犀牛角轴,再次是贴金轴和牛角轴。

这些特殊材料一般人很难获取,玉轴的制作更是异常困难,它需要有超高的雕刻技艺,才能将坚硬脆弱的玉石打磨制成圆柱形的轴身,同时还需要在表面雕刻精美的花纹。

而犀牛角轴也需要通过旋转切削,使其呈现出柱状,并保留犀牛角特有的花纹。

至于贴金轴和牛角轴,这就需要将牛角切割成型,然后贴上特制的金箔作为装饰,而这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工匠和昂贵材料,普通人根本无法仿制。

圣旨的尺寸也非常大,长达数米,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展开,再加上大量使用的上等丝绸更加困难仿制。

一般来说,丝绸布匹尺寸有限,很难织制出超过一米的布帛,而圣旨所用的特级丝绸不仅质量上乘,尺寸还巨大无比,这就对织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光是准备织机和原材料就是一大工程,更何况还需要熟练的技工操作。

不仅如此,制作圣旨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任何破绽都会被发现,伪造者将面临重刑,甚至株连九族,风险太大。

而且每张圣旨都要通过所有部门审核并盖章,缺一不可,伪造难度极高,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印章,印章样式独特,章法清晰。

再说了,仅仅只靠手工仿制都难以达到真品的效果,更何况各部门的审核环节既复杂又严谨,若伪造必然会露馅。

一旦被识破,伪造者就要付出惨痛代价,甚至牵连全家老小的性命。

从圣旨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古代君主深知皇权神圣不容侵犯,所以使用种种手段确保圣旨的真实可靠,避免被利用和伪造,维护了皇权的绝对性。

可以说,圣旨就是皇权的象征,它的制作和使用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改变。

古代皇帝圣旨的演变及禁伪制度

事实上,圣旨制度起源于秦朝。

在秦朝的时候,圣旨还不太规范。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使用圣旨管理天下,起初圣旨的格式并不严谨,也没有固定的撰写部门。

但是在秦朝高度集权的环境下,敢公开违抗圣旨的人很少。

到了秦二世时,李斯曾借修《燕史》之名,伪造圣旨指使赵高杀害蒙恬,这是早期以圣旨进行政变的例子。

唐朝时期,圣旨的制作已经十分严谨了,它必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然后才能由皇帝颁布。

而且圣旨的格式对不同事项也有明确规定,比如说封赠官职的圣旨必须用绢纸书写,以朱笔填写官职,设置州县的圣旨要用白纸黑字,确认科举人选的圣旨要用黄纸朱书。

这样严格的规定使唐代的圣旨格式多样而繁复,想要伪造圣旨是非常不容易的,稍有差池就会被识破。

元朝的圣旨是用蒙古文字写成的,这样一来,既省去了翻译,而且还能够直接表达皇帝的意思。

元世祖时期的蒙古语圣旨一般简练明快,到了元末帝号越来越长,每道圣旨都要大书特书皇帝全名和头衔,字数激增。

而到了明朝时,皇帝的印信就有24枚之多,想要伪造圣旨的话,就必须一一仿制,这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乾隆时期的圣旨多达十几页,内容更是十分繁琐。

可以说,不管哪个朝代,想伪造圣旨都困难重重,稍有差错就会暴露。

不仅如此,历代还形成了一整套禁止伪造圣旨的制度。

就比如说唐代规定,传递圣旨的太监必须成对传递,以防私自修改。

明清开始使用玉玺,每个皇帝都有专门的玉玺,没有玉玺不能盖章生效。

在传递时,不同级别官员需要按顺序签字确认,即使内容真实,若漏掉了某些关键签名,圣旨也会失效。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通过不断完善圣旨的格式和流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真实性的制度,使圣旨难以被伪造和滥用。

所以说,在古代,想要伪造圣旨,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圣旨   祥云   古代   玉玺   皇权   秦朝   丝线   技艺   丝绸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