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将出一个奇才,百年后果然应验

前言

刘伯温,作为明朝初期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堪称传奇。被尊称为“明朝第一军师”,他的功勋卓越,曾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出谋划策。然而,他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卷入了宫廷阴谋,遭受奸臣陷害,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离世。

在他临终之际,刘伯温对着儿子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这句话预示着刘家的未来命运。这句话是什么?刘家的未来又如何?

刘伯温:不凡之人的不平凡命运

刘伯温,原名刘基,出生于元末明初的浙江青田,一个普通人家。然天生聪颖过人,饱览群书,记忆力惊人,能一目十行,口若悬河。20岁那年,刘伯温中了元末最后一次科举,成为当年的状元。本来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但他看到元朝腐朽的政治,深感失望。决定隐姓埋名,躲进乡村,不问世事,也算是自保。

正当刘伯温要在田园度过一生时,蒙古贵族统治的元朝已步入末路,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红巾军席卷大江南北。北方还搅和着元惠宗与元顺帝的皇位继承之争,元顺帝在上都即位后,转逃燕京(今北京)。元惠宗在应昌(今河南商丘)称帝,两个“正统”皇帝在北方对峙。

整个天下已是元气大伤,马士革命烧杀抢掠,百姓涂炭。天下已经没有人再相信这个腐朽皇朝还能统治多久。在这乱世中,群雄并起,土匪盗贼四处为害,割据一方也不奇怪。

一个叫朱元璋的年轻人崭露头角。他在南直隶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招揽人才帮助自己实现梦想。他的部将徐达甚至远涉千里,把隐居在乡村的刘伯温找了出来。

一见倾心、知遇之恩

朱元璋与刘伯温一见面,就深深折服于他的学识和气节。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才华,刘伯温也看到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决心与魄力。二人一拍即合,刘伯温拜朱元璋为主,誓要助他建立新王朝。

从此,刘伯温出山与红巾军抗争,他开始在军事谋略上施展抱负。仅仅凭借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击退了十几万大军,立下首功。这也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刮目相看、信任倍增。

战事之余,刘伯温与朱元璋关于理想政体的讨论也从未间断。刘伯温深谙治世之道,曾向朱元璋详尽阐释了关于农本思想、兴办教育、整饬吏治等理念。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更加坚定了建立政权、实现统一的信心。

朱元璋委任刘伯温为谋士和军师,经常请教他治国平乱之道。刘伯温从无怨言,只求尽心尽力,报效知遇之恩。他始终不渝自己的初衷,竭尽全力恪守职责,参与制定了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策略,屡建奇功。

协助建立大明王朝,功勋卓著

在刘伯温与徐达的谋略与奋斗下,朱元璋终于于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五年后,北伐顺利,明军进占元大都(今北京),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作为功臣中的佼佼者,刘伯温功勋卓著,被明太祖封为太史令、资善大夫、齐王等高官,权倾朝野,成为“明朝第一军师”、“国士无双”。然而刘公从不自满,建言献策,务实为政。例如他重视发展农业和轻税息役,建议减轻农民负担;提出科举制度应增加贤才选拔渠道,延揽人材。

他不仅政治、军事造诣很深,而且学识渊博,精通历史和文学,曾与翰林学士江洋、王旦等编纂《明史纪事本末》,弘扬国家历史;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极大丰富国家文化成果。

此外,刘伯温本人也留下了自己的诗文集《玄微子诗集》,富有哲理和情感的“刘体诗风”为后人所推崇。他的诗咏写物,善抒景怀,与南宋大文豪杨万里的作风颇为相似;而寓政事于诗篇的风格,则体现他学贯中西的开阔胸襟。

晚景萧瑟,奸臣暗箭难防

然厉兵秣马,国之常事。朱元璋北伐期间,正是户部尚书华美与辅政大臣李善长在留守南京时最得意、最猖狂的日子。一个掌握军饷,一个控制朝局,无恙逍遥起来。

更为隐忧的是,远在北京的明太祖显然并不知晓南京的种种动荡。明成祖登基后,刘伯温明眼人,他看出首辅胡惟庸野心勃勃,隐藏着不轨企图。遂上书劝谏明惠帝加强政事处理,并揭露胡氏党羽结党营私的种种罪行实质。

谁知此举激怒了胡惟庸,他开始暗中监视和骚扰刘伯温。一时间,胡惟庸门下黑暗势力大举滋扰刘家,以至一向淡泊名利的刘伯温,也倍感命途多舛。

面对日益加剧的压力,刘伯温亲笔上疏明廷,申明冤屈,固执己见,最终请求退休回到故乡。然而就在旅途中,胡惟庸竟暗中追杀,差人在客店内下毒,意欲置刘伯温于死地。

刘公身患剧毒,苦苦支撑。因为不愿屈服暴政,眼见一生事业尽成泡影,他的心情可以想见。终老挚友徐达闻讯赶来相助,刘伯温略感宽慰。临终之际,他对自己的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刘家九代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个奇才。”

冤案昭雪,刘体再现人间

刘伯温殉难后,他的两个儿子刘、刘也被株连处死,刘家香火一度中断。后人只能隐姓埋名,回到了青田老家,过起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

一晃150年过去了,正值明朝嘉靖年间,刘伯温第9代孙子刘瑜中了进士,被皇帝赏识。原本刘瑜都无法通过朝考,幸亏得到了明察秋毫官员李瑜赏识,以特权保举入选。

刘瑜本人成性懦弱,但自小便对祖上刘伯温政绩备加崇敬,发奋图强心切。进入朝廷后,他抱定必为先人冤案雪耻的信念,励精图治,勤政为民,还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深得民心。

尤其当他得知胡惟庸的奸邪作为后,愤然兴起,几个月下来竟查处胡党遗毒上百人。最终他将胡惟庸叛逆不轨的种种暴行,集结成册奏报明廷。刘瑜义正言辞,理直气壮的奏折,终于令嘉靖帝下定决心,为刘伯温昭雪、平反。

嘉靖帝得知刘瑜是刘伯温后人后,亲自为刘伯温抚冤,追封刘伯温为齐王,令其身后事迹得以重见天日。刘瑜也因此得到提拔,官至刑部郎中。一时之间,刘伯温的遗训与政绩重新得到认可,刘家香火再现人间,沐浴明君恩诏。也算是刘伯温150年前的遗言实现,真正昭雪了他生前的冤屈。

刘体诗风,影响千秋

人生到头来,也许只是老天一场游戏,弄人一场梦。当年刘伯温临终说的遗言,真的实现了么?或许只是历史巧合吧。可就算是巧合,命运的齿轮对这个家族的眷顾,也着实令人惊叹。刘伯温不愧是奇迹般的人物。

而他当年所留下的种种预言与文学遗产,也在近代陆续应验、出土,证实了他的学识渊博。记载称,刘伯温曾预言过“自弘治乙酉年起,二十年内北方须有大乱....去留之间,非艰难之年不能决也。” 不到几十年,正如其言,北方爆发了俺答汗侵略战争。这使得刘公预见未来的能力,为后人津津乐道。

此外,相传刘伯温在世时便已谙熟易经八卦之学,并留有自动写的神文3卷,字迹清晰规整如印刷体。直到近代80年前,刘公这些珍贵预言手稿被一位收藏家发现,并出版成书。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兵法等诸多范畴,不少预言至今成为奥秘。

而刘伯温作为诗人的地位,更是世人公认。他所倡导的“刘体”诗风,影响恢弘且长远,一直至近代文人墨客,依然为之折服。八小时应试作诗三首,毫无疲态。忧国忧民之情,于文字之间穿流盘桓。正是这番与生俱来的情怀,造就千古不朽的政治智慧与才华,吟成离骚之美。诗文蕴含天机,一如主人的传奇。

刘伯温所经历的,是段奇迹般的传奇人生;他留给世人的,是千载难逢的璀璨光芒。我们不禁要自问,一个普通人,又将如何在这乱世中挥洒馨香,谱写传奇?也许,答案就在百年后......

结语

历史上,不少伟人均在死前留下惊人预言,追忆生平,编织后事。但能言中家族兴衰、命运变迁的,实在凤毛麟角。纵观古今,恐怕也就只有刘伯温能绝地反击,让百年神话再现人间。

他在殉难前所说的“九代之后必有刘氏奇才”,奇迹般地应验了。人生就像一场上天的安排,刘伯温与明廷的种种渊源缘分,似乎早已注定。他不愧是奇迹般的人物,所经历的,也是段奇迹般的传奇人生。

可历史终究是过眼云烟,早在200年前,大明王朝已剑走偏锋,就此一蹶不振。刘家虽再度兴旺,却不再有大的发迹。所谓神迹,或许终会褪去光辉。望着手中的遗物,不禁感叹,人生如梦,几多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诗风   青田   大明   明朝   王朝   嘉靖   元朝   功勋   军师   奇才   临终   儿子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