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揭开千古“黄金头”谜案

文 | 中史华纳

编辑 | 中史华纳

中华上下五千年,什么稀奇事都有,其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莫过于南宋丞相史嵩之墓那颗“黄金头”传说。[玫瑰]

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传说,原来竟藏有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在史嵩之去世后不久,其头颅就神秘消失了,为了赶紧下葬,家人只得用黄金铸造了一个“头颅”。

没想到,千年之后,一场盗墓案偶然揭开了这个“黄金头”背后的真相。

这历经千年的荒古秘闻,原来竟暗藏玄机。史嵩之墓中的“黄金头”,究竟藏有怎样惊人的内幕?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千年谜题吧!

01

发现古墓群

2011年的一个夏日,浙江宁波河姆渡镇五联村村民发现,有一批来历不明的外乡人经常出现在村子周边,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村民感到很疑惑。

一天晚上,几名村民跟踪这些外乡人,发现他们在附近一座小山包上挖掘出了几个深不见底的洞口,经过查看,这里已经被挖出了数个洞穴,村民意识到这里可能埋藏着古墓,这些外乡人很可能是盗墓贼。

为了保护文物,村民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政府联系省文物部门,请求派遣专家进行实地勘察。

专家很快判断,这里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墓群,其中一个山包三面环山,前有小溪,是极佳的风水宝地。

随后,国家文物局派出考古专家,对古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专家惊喜地发现,这个古墓群竟然有四座墓葬。

这四座古墓巧妙地建造在同一个封土堆之内,上下两层:上层两座为清代墓葬,已经被盗,下层两座可追溯到宋代,也遭到破坏。

五联村村民对古墓群的发现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惋惜,一方面,他们为村里出土了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而自豪,另一方面,也对这些文物遭到盗掘感到遗憾。

村里老人还讲起,以前村里就有传闻这里埋着古墓,只是一直没有证实。现在古墓真相大白,证明老一辈的传说是真的。

考古专家判断,这个古墓群之所以规模如此之大,墓主人应该是历史上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而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推测这里可能埋葬着某个朝代的王公贵族。

这批古墓保存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葬制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场出土的文物碎片,也为判断墓主身份提供了线索。

考古工作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把古墓群的挖掘保护任务看成是一项荣誉和使命。

这个古墓群因为地理风水极佳,历代均有名望人士建墓于此,后人甚至利用风水,将不同年代的墓葬组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具。

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代墓葬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尽管文物已被盗,但专家仍对这一独特的古墓群极为重视。他们决心要尽最大努力进行考古发掘,还原历史真相。

02

确定墓主人身份

经过考古专家的发掘,这座古墓群共有四座墓穴,最上面两座是清朝时期建造的,没有太多随葬品。

在这这两座清墓之后后,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下面两座墓穴相对保存完好,并找到了墓志铭,证实墓主就是史嵩之和他的后来的夫人赵师静。

这座古墓南北长11米,东西宽10米,墓穴深达六层。墓内主要由墓室、墓道、排水道组成。虽然墓内多次遭到盗掘,一些随葬品被盗走,但墓室部分保存较好。

考古专家进入墓室后看到一口造型典雅的棺材,赫然是用稀世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在中国,楠木素有“木中之王”的美誉,极受古人推崇。史书记载,秦朝阿房宫的建材就是楠木,可见它代表的地位和身份。

金丝楠木因木纹细密汇成金丝,价值更高,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这口全楠木棺材说明墓主人地位非同小可。

经测量,这口棺材长2.37米,宽0.7米,高0.92米,厚10厘米,重达1500斤,整口棺材全用金丝楠木制成,没有任何替代。

据说十克黄金才可换一克金丝楠木,其价值不菲,考古专家估价这口棺材拍卖可达3个亿人民币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件800年前的文物,价值无法估量。

在墓室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许多随葬品,如开元通宝、韩瓶、金折钗等等,这些随葬品虽然部分被盗,但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最终,专家在墓顶的墓志铭确定墓主就是南宋丞相史嵩之本人。

本次发现实属罕见,不仅证实了史嵩之墓的所在地,也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对研究南宋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专家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清理和保护墓穴,同时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鉴定研究。

这处墓地风水极佳,先有宋人看中埋葬于此,后来清朝时人也建造墓穴于其上方,表明此地墓葬可带来福禄。

考古专家经过计算,认为史嵩之墓位于正南方,背靠青山,墓前有溪流环绕,墓穴深达六层,可见墓主人花费巨资请高明风水师选址。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墓内的墓道、排水系统破坏严重,墓室出入口也遭破坏,推测是多次盗墓事件导致。

但幸运的是,盗墓贼目的在财宝,对棺材不感兴趣,这才保留下如此珍贵的文物,金丝楠木极硬,又重达1500斤,盗墓者无法移动,只能离去。

那这史嵩之又是何许人也?他为何拥有如此规模宏大的丧葬之礼。

03

南宋重臣史嵩之

史嵩之出生于南宋官宦世家,祖父史浩担任过尚书右仆射,父亲史弥忠是福建盐茶事提举。

32岁时,史嵩之高中进士,因其叔父史弥远当时担任宰相,史弥远问他想要调到哪里任职,史嵩之毫不犹豫选择了襄阳。

史嵩之这样选择,是因为他早在年轻时就意识到襄阳在南宋对抗金朝的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南岸,是连接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若被敌人占领,则可顺江而下袭击南宋都城临安,因此,史嵩之主动请求调往襄阳,要将其打造成金军难以攻克的坚城。

任职襄阳期间,史嵩之开垦屯田,储粮68万石,得到朝廷褒奖,又兴修水利,再次丰收,进一步提升了襄阳的军事价值。

1233年,金朝准备从襄阳打开通往四川的通道,以图东山再起,史嵩之获悉此事,联合京西兵马钤辖孟珙击败金军,大胜之后还乘胜追击,逼金将武仙只能率残部逃往马蹬山。

史嵩之继续进攻,攻占马蹬山,捕获金兵7万人,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史嵩之军事才能初露锋芒的战例。

次年,蒙古汗国派王楫出使襄阳,与史嵩之商议联手灭金之事,蒙古承诺金朝覆灭后将河南交给南宋,只要南宋解决部分粮草问题并出兵助战。

史嵩之同意此事,上报朝廷后得到批准,于是率军2万、运粮30万石开赴金朝最后堡垒蔡州,与蒙军合力将其攻破。

金朝至此灭亡,宋朝也洗刷了靖康耻辱,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史嵩之政治手腕和外交能力的体现。

但金朝灭亡后,蒙古未将河南交还南宋,双方矛盾加深,1234年,在许多宋臣主张下,宋军试图收复洛阳与汴梁,但实力较弱,在平原上接连溃败。

史嵩之曾劝谏此举,但未被听从,三京之战失败后,宋理宗责成史嵩之整肃军纪,并任其为丞相,重用于军国大政,这场战役的失败,也印证了史嵩之的谨慎态度。

任丞相期间,史嵩之广揽人才,提拔用人,改善财政,使收入大增,加强边防,修筑钓鱼城,对挡蒙有重要作用。

1257年,史嵩之去世,葬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山,尽管生命最后阶段多舛,但史嵩之为南宋的存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军事、外交、内政各方面都有建树,是南宋危机时期的杰出统治者,史嵩之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个忠诚守国的南宋名臣的风骨和气节。

在他死后,一直流传着一个“黄金头”的传说。

04

“黄金头”传说

墓中的棺椁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这预示着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民间还流传他被仇家割去头颅的传说,为了保留全尸,特地伴随黄金头颅入葬。

考古队员对墓中是否真的存在“黄金头”充满期待。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打开棺椁,发现里面躺着一具腐朽的骸骨,但结构较为完整,没有发现黄金头的存在。这表明“黄金头”只是传说,考古发现澄清了这个疑问。

虽然墓葬遭到严重盗掘,但仍有大量考古发现,如纺织品、两方志碑等,这些发现帮助研究了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史氏家族等历史问题。

尽管史嵩之墓惨遭盗掘,但通过考古队的科学发掘,还是为人们揭开了历史迷雾,让真相重见天日,这次发掘既纠正了史书错误,也证明了某些传说不过是谣言。

自宋朝以来,史氏家族就以其显赫的政治地位而闻名,南宋初年,史嵩之被提拔为宰相,掌握着南宋朝政大权。

然而,史嵩之在位期间独断专行,引起朝野不满,他与同僚之间矛盾频生,任人唯亲,排斥异己。

史嵩之倚仗皇帝的信任,对批评他的官员诸如杜杲、虞复等人打击报复,导致士大夫们群起反对,在各方压力下,史嵩之被贬谪,不久病故。

史嵩之去世后,士大夫们对他进行了清算。不仅削减他的谥号等级,还在民间散布其被仇家割去头颅的传说,极尽羞辱。

这也导致后人对史嵩之墓是否真的存在“黄金头”产生强烈好奇。这次考古发现终于揭开这个千年谜团,证实所谓“黄金头”不过是无稽之谈。

考古发掘显示,史嵩之的墓葬规模宏大,虽然遭遇盗掘,但许多文物仍保存完好,出土的金丝楠木棺材、丝织品等反映了南宋手工业的高超工艺。

两方志碑记载的家族历史资料则证实了史氏“一门三丞相”的辉煌,这些发现对研究南宋社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楠木   金丝   襄阳   黄金   墓葬   墓穴   南宋   挖出   浙江   棺材   千古   文物   发现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