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真实原因令现代人倍感无奈

前言

皇天为何会开这样一个玩笑,让寿命有限的古人提早绑定婚姻的纽带?

从汉唐到明清,古代男子为何总是偏爱年仅十几岁的小女孩当妻子?他们这样做,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罪恶的欲望?

其实,当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选择都变得可以理解起来。

一个时代的人,总是生长在自己所处年代的土壤中。他们的选择,也必然被当时的条件所决定。

那么,在古代文明尚未进步的背景下,男子选择小妻,其中又有哪些我们现代人容易忽略的考量?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法定结婚年龄,男22女20方可登记

如今,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

这个标准是根据现代人的身心发展程度而定的。只有身体和心智都足够成熟,才有资格承担起婚姻家庭的重任。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年龄才能确保当事人拥有结婚的必要条件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生理成熟。经过成长,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的生理机能才逐步完善,才能适应性生活和孕育后代的需要。如果过早发生性行为和生育,极易损害身体健康。

其次是心理成熟。一个人的心智和情感也需要时间成长,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备照顾他人的能力。过早步入婚姻,很可能因为心理不够成熟而出现种种问题。

最后还有经济独立。结婚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家庭的开销。如果双方都还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势必艰难。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国才确定男22女20作为结婚的法定年龄底线。这是对个人成长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审慎态度。任何人都不应轻易跨越这个红线。

即便如此,近年来仍时有未成年男女发生非法同居、生子的新闻。可见,法定年龄不是泛泛而谈的数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底线。

那古代的标准又是如何的呢?

唐代:男15女13岁可结合

相比现代,古人的法定结婚年龄明显偏低。

据记载,唐代规定男子15岁、女子13岁即可结婚。宋明清时期也仅将标准提高到男16女14岁。

今人一听到这个数字,立刻会感到荒谬。

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一个13、14岁的小女孩,无论在身体还是心智上都远远不够成熟,哪能承担起婚姻家庭的重任?

这样的婚配,难免让人怀疑古人是否存有某些罪恶的意图。

但我们若站在古人角度想问题,也许就不会对此太过惊讶。毕竟,每个时期的人都生活在自己所处的年代,行事也必然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

那么,在古代的语境下,何以会有这样的婚姻标准呢?

寿命有限,早婚也是无奈

与现代不同,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极短。

根据统计,先秦时期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到了汉代提高到22岁,唐代约27岁,宋代30岁,直到清代也仅有33岁左右。

也就是说,与现代人70多岁的平均寿命相比,古人能活到30岁已属高寿。

在寿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古人自然也就没有现代人那样漫长的少年时光。他们必须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人生的各个阶段。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古人,一个男子22岁才可成家,那无异于宣判他终身不婚。

所以,在古代语境中,男15女13的婚龄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的二十多岁。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古代条件极为艰苦,医疗不发达导致平均寿命偏低。

随处可见的战争、疾病夺去了太多性命。失去父母的孤儿无依无靠,活不过童年的也不在少数。能平安长大成人的已是幸运。

人们不得不在有生之年急于求成家立业,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正如亚力山大大帝在年轻时就哭泣,因为觉得自己要征战四方的雄心还来不及实现就会命殒沙场。

在预期寿命低下的古代,父母也无力让子女拥有完整的少年时光。他们只能把接班人尽早推入婚姻,好尽早传承香火。

不得不说,这是古人在当时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女子早嫁也无需承担太多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可以在事业家庭间自由选择。

但在古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子地位低下,被视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她们需要早早嫁为人妇,过上相夫教子的日子。门当户对的好姻缘,也是女子最好的出路。

因此,即使在十几岁就离开娘家,对古代女子而言也无需承担太多责任。她们将全部的心力放在服侍丈夫、教养子女上即可。

相较于现代女性需平衡事业和家庭,古代女子的生活反而单纯许多。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古代女子就能幸福。毕竟,她们在婚姻中地位卑下,缺乏话语权。

但早早被许配并不会为古代女子的生活带来太大变化。她们仍将过上相夫教子的日子。

在古代,女子从出生起就被视为异性之家的过客。她们一生的归宿,就是嫁到丈夫家中,服侍公婆,生养子女。

这样的人生模式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中。父母认为女儿越早嫁出去,就越是一件吉利喜庆的大好事。

即使是再穷困的人家,也会想方设法筹集聘金,在女儿到了十几岁时就嫁出门去。

对还在襁褓之中的女婴,家中长辈已经开始为她张罗姻缘,期待她能早日被良人看中。

一旦有了准女婿,家里便乐开了花,族中长者更是喜气洋洋。他们都感慨女儿终于长大成人,可以早早地完成人生的大事了。

对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女来说,谈何承担责任?她们只需跟随父母的安排,踏入婚姻的殿堂。

战乱频繁,需多生增兵源

论整体国力,古代显然不如现代社会富强。频繁的战争也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为应对战乱对人口的消耗,古人迫切需要生育更多子嗣,以确保充足的兵源后援。

此时推行早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生育策略。

以汉武帝时期为例,汉朝经过长期对匈奴用兵,兵源已经枯竭。正是汉武帝早年间推行早婚政策,人口得以快速增长,才为日后大举出击匈奴积累了人力资源。

可以说,古代频繁的战争是推动男女早早结合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古代 Ellis 经常处于动乱之中,王朝更迭频繁,各路诸侯也战事不断。

就拿春秋战国时期来说,几百个诸侯国互相兼并,军队厮杀不止。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处于持续战争的状态。

一场大战下来,十万八万人丧命沙场也很常见。这还只是正规军的损失,如果算上卷入战争的平民,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每经历一场战争,人口损失巨大,很多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这直接导致国家经济力下降,难以持续发动战争。

为了补充人口,各国都鼓励早婚和多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数量,才能支持长期的战事需要。

少年男女提早结合,可以尽早生育后代。一方面弥补了战争损失,另一方面也储备了未来可以投入战场的兵源人力。

即便是和平时期,各国君主也会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又会爆发新的战事。充足的人口储备,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现代人须换位思考

综上所述,古代男子偏爱小妻,考虑了当时的平均寿命、女子地位、战争需求等诸多因素。 站在古人的立场,这一选择并非毫无道理。

当然,以今人的标准衡量,早期婚姻确实过于功利,也不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

但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

每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自己所处的年代,他们的选择必然服从那个时代的条件。

今人不应用现代的标准苛责古人。因为种种条件使然,他们也只能在有限选项中做出勉强的抉择。

历史洪流依然在奔腾向前,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进步和文明更加发达的今天。

我们应该怀着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古人的一些选择。

站在当今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对古人的某些做法感到不解和批评。

但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历了百年的进步,条件和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真的置身于古代,自己是否就能有不同的选择呢?

例如,小女婴出生后就被许配,她的父母视其为拓宅传香火之喜事,倾家荡产也要筹备嫁妆。作为女儿,她又有何选择呢?只能依从父母、嫁于门当户对之人。

再如,多子多福被视为吉兆。母亲生育子女不分昼夜,只求多留香火。作为普通百姓,能做的难道不是顺应时兴,生养更多子嗣吗?

结语

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生在今天,享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进步成果,又岂会做出古人的选择呢?

所以,评说历史不能脱离具体环境,也需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才是公正客观的态度。

毕竟,在他们所处的年代,我们又是否能做得更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现代人   兵源   古代   古人   人口   无奈   年龄   男子   婚姻   女子   原因   战争   真实   女孩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