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吴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对他寄予希望的明朝皇帝朱由检,背叛与大顺王李自成签订的协议,背叛了最后的主子大清国。吴三桂真是三跪啊,标准的贰臣。


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争议,出于立场不同,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同,有人说反叛清朝是对的,毕竟吴三桂是汉人吗,也有说吴三桂反叛清是自掘坟墓。其实,关于吴三桂反叛清朝,早晚的事,因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是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朝廷前面的人,这样人的怎么能安定下来呢,怎么能忠于任何一个人呢。

吴三的桂的兵力是否清朝的2倍,已经收复南方了呢。

清朝入关后,吴三桂等明朝降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吴三桂可以称得上入关后的开国功臣,而后为清朝统一全国贡献力量。清朝为了卫戍连贯,控制南方各省,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精忠为靖南王,镇守福建,统称三藩。


因为身份特殊,同时还肩负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清除工作,三藩在所镇守地区权力极大。除了直接掌控军队,还掌控该地区的赋税和人事任免等权限,相当割据军阀。

此时清朝的康熙已经长大成人,除却权臣鳌拜后,亲政,康熙准备将撤藩纳入到执政目标来。因为三藩的权限太大,而且其部将已经在西北省担任提督,三藩已经勾结在一起,对朝廷产生严重的威胁。早除比晚除好。康熙帝决定借,平南王尚可喜提前退休,准备把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之事,提前消藩,不允许尚可信继承王位。这等于是逼三藩狗急跳墙,早点反。


三藩中吴三桂兵力最强,兵马不下三十万,耿精忠次之,兵马不下十五万,尚之信兵马最少,也就十万以上。再加上台湾的郑经,三藩的总兵力在七十万之上。

而当时清廷仅仅调动了七万兵马前去平藩,初期根本不能与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刚开始时,吴三桂攻城略地,从云南一直打到湖南,真的在长江里饮马了,看来渡过长江指日可待。


吴三桂的反清引起全国的反清高潮,清朝的统治者感到岌岌可危,年轻的康熙决定御驾亲征,以平定三藩之乱,安抚天下。

那么吴三桂在如此的优势,最终败北呢?

一,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已经失人心。

永历帝朱由榔在大西南一隅一直抵抗着清朝,后清军兵分三路,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攻入云贵两省。朱由榔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的弟弟莽白把朱由榔献给吴三桂。1662年6月,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在昆明用弓弦把朱永榔一家25口全部勒死。现在吴三桂起兵造反,先祭奠自己勒死的永历帝,再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让很明朝很遗老们都不相信他,这样吴三桂师出无名。如果,永历帝活着,那么号召力就不一样了。现在吴三桂举着反清的大旗,可是真正能指挥的兵力非常少。因为吴三桂忠明太晚,很多势力只是跟着凑热门罢了,没有真正的主子,大家都不知为谁而战。


二,地理原因,吴三桂从南往北打。

我们看历史都知道,北方想要统一南方还是容易些,如果从南方往北方统一,比登天还难。由于北方开发早,人口资源丰富,北方多平原,而南方人口较少,南方多山河。北方骑兵多,南方水军厉害。从南到北攻一到长江,没有了气势,就基本歇菜了,清末的太平天国也是如此。而从北往南攻一直能攻到越南。这就是历史让人说不清的地方。


除了云南大本营外,吴三桂只拿下了贵州、湖南、四川以及广西和陕、甘部分地区。江南最重要的财赋重地,即江浙两省,吴三桂并没有拿下来。这就意味着,吴三桂和清朝属于“东西朝”,并不是“南北朝”,全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和粮食产地都掌握在清朝手里,这样注定吴三桂没有实力跟清朝打长时间的消耗战。

三,内部严重的不团结。

由于没有统一的主子,就没有统一的号召力。他们三藩各自为战,吴三桂谁也指挥不动。康熙皇帝就看到这一点,所以他自己有必胜的心理,而很多大臣都没有看到,都被三藩的声势吓倒了。比如,吴三桂与耿精忠都起兵造反了,而尚之信还在观望之中,一直用调不动兵来搪塞吴三桂。尚之信没有个数吗,这选造反就因为他起,结果他当缩头乌龟。还有一同响应的台湾郑经,吴三桂写信让他乘船偷袭浙江,让清朝顾此失彼。可郑经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出兵打福建,这福建是耿精忠的地盘啊。耿精忠无法,只回兵打郑经,这事乱的啊。为什么如此,大家想的都一样,反正清朝也打不下来,不如趁机占些地盘,这样的队伍怎么不失败。康熙抓住机会,调整部署,决定对三藩各个击破。康熙调安亲王岳东、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四部合力进攻耿精忠。没有想到,二货郑经反而帮起清朝,一块打耿精忠,逼耿精忠开城向清军投降。现在只剩下,吴三桂一个人与清朝单挑了。


四,年龄的差距、

康熙平三藩时,年龄才2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好年龄,而当时的吴三桂已经66岁了,黄土埋脖子的老头了。这样年龄的结果,是康熙经的起失败,是拖的起的。而吴三桂呢是拖不起的,因为不知哪一天就挂了,这样算什么事业啊。六十多岁的人了,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大志,变得有些昏庸迟钝了,对军事上的决策也拿捏不准了。吴三桂这个年龄能打到长江边已经很不易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假若时光能倒流,让他年轻个三十年,他可能真会打到黄河边,与康熙划河而分天下,可惜历史不能假如。


吴三桂反清也是一把好牌,当时清朝内部也矛盾重重,康熙刚开始亲政,并没有多人真正臣服,而许多汉人对以前明朝还有念想的。这些都是优势,但是吴三桂都没有抓住。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他勤王慢了,结果崇祯皇帝上吊死了。无奈投降李自成,听说自己的爱妾李圆圆被人霸占了,他又反了,放清军入关。跟着清王朝打杀农民起义军,打到最后封王了,因为康熙削藩,他又反了。连他自己都感觉都无味,反清大旗树起来后,自己就患得患失。在长江边与康熙耗了八年,索性在衡阳,做起了皇帝,过一把皇帝瘾再死。


1678年8月17日,吴三桂称帝仅六个月后,突然患“中风噎嗝”而死。皇帝都死了,仗自然没有法打了。前线的吴军全部撤回云南,立15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康熙听说后大笑不止。一个整天谋反的将领,能带出啥忠诚度的队伍。唉,一场三藩之乱,让无数人的陪着赶赴黄泉。

吴三桂饮马长江时,他的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他并没有清朝两倍兵力,当时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京城的驻京八旗和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动。康熙手上还有十万多精锐。而吴三桂却是倾巢出动,反倒是他手上没牌可打了。

其次,除了云南大本营外,吴三桂只是拿下了贵州、湖南、四川以及广西和陕、甘的部分地区。江南最重要的财赋重地,即江浙两省,吴三桂并没有拿下来。


没拿下江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吴三桂和清朝并不是“南北朝”,而是“东西朝”。全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和粮食产地都掌握在了清朝手里,这就注定了吴三桂没实力跟清朝打长时间的消耗战。

第三,反清联军各自为战,吴三桂也带不动那帮乌合之众。

公元1675年初,反清联军声势浩大,曾经一度吓得不少清廷高官有迁都的打算。但是康熙皇帝很敏锐的就发现了联军的弱点——反清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大家虽然都反清,但并不听吴三桂的指挥。

比如说郑经,吴三桂跟清军死磕时,曾建议郑经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者浙江,让清军顾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对付自己。但是郑经直接拒绝了。拒绝了之后,郑经不仅不帮忙,反而帮倒忙,拼命的打福建。

当时福建是谁的地盘?靖南王耿精忠。

郑经跟耿精忠死磕,最后捞便宜是谁?

还能是谁?清朝喽。

公元1676年初,康熙抓住耿精忠和郑经自相残杀之际,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四部合力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就算不援助,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朝,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猛攻,他就在东南沿海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轻松平定了。


除了郑经之外,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是个大坑货。三藩之所以造反,起因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告老还乡,想把王位传给尚之信。康熙早想削藩,就借此机会不予尚可喜传位,逼迫三藩狗急跳墙。

也就是说,尚之信继王位的那点破事,就是康熙削藩和三藩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可是,当吴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之信却不起兵。不管吴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借故不起兵。搞得吴三桂一面要部署兵力对付北面的清军,一面还要留兵东南,防止广东的清军偷袭他。

后来,耿精忠投降前后,尚之信突然响应吴三桂号召,起兵造反。然而,造反之后的尚之信不管吴三桂怎么催促,他就是故意找借口不出兵。想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看吴三桂和清朝杀个两败俱伤。

最后,尚之信咋咋呼呼一阵后,居然又投降了清军。可谓是一枪未放就直接投降了。

很多人都知道,三藩之乱闹了八年,但很多人不知道,三藩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其实只闹了两年。剩下的六年时间,都是平西王一派跟清朝在单挑。

公元1677年,清军横扫东南,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以极为不要脸的方式攻占的地盘,在他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呢,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而在驱逐郑经之前,清军集中力量,拖住吴三桂,猛轰割据陕甘的王辅臣。当王辅臣被围平凉城,且吴三桂屡次施援都失败后,陕甘地区的反清联军最后全部被清军消灭。

截止至1677年初,当时除了吴三桂,全国的反清联军基本被消灭。而此时距离三藩之乱爆发才仅过了三年零三个月而已。(三藩之乱爆发于1673年12月)


第四,除了没有第一时间占据东南,以及反清联军内讧不断这两个问题外。吴三桂还有一个更大的致命弱点——他太老了。

公元1677年时,康熙2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而当时的吴三桂66岁,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像这种双方主君年纪不对等的情况下,康熙年纪小,他能拖。可吴三桂却拖不起,他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咽气了。

因此在1678年,吴三桂决定称帝,并利用称帝维系人心、鼓励士气。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此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然而,吴三桂太老了。吴军的两次胜利只是他的回光返照而已。


1678年八月十七日,也就是吴三桂称帝仅六个月后,他就突患“中风噎嗝”,病死在了前线军中。

皇帝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1678年十月,前线的吴军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

听说吴军迎奉吴世璠继位,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敬畏他。可吴世璠才是个屁大点的毛孩子。吴军众将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可谓是混了头。

1679年,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1680年,吴军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

又过了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至此,南方的反清势力也被清廷彻底肃清。


总结。

1675年初,吴三桂势力达到最巅峰。但是即便是势力最巅峰,他也没拿下整个江南,与清朝划江而治。后来到了1676年底,由于兵兴三年多,兵力、财力都严重不足,且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都离心离德,各有图谋。因而这一年就变成了三藩之乱的转折之年。

形势逆转之后,吴三桂的情况每况愈下。纵然他在称帝的那一年两战连胜,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那终究是回光返照,他老迈的身体已经撑不起他的雄图壮志了。

当他病死后,大周政权大势已去,三藩之乱被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平南   清朝   饮马长江   缅甸   明朝   兵马   云南   福建   联军   兵力   康熙   皇帝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