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园:读“马列”的地主,57岁跟随红军长征,72岁当贵州副省长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1936年的贵州毕节,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战略节点。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变革的年代,一个老地主周素园的故事在其中发生,令人震惊不已。



周素园原是个小地主的儿子,父母都有着富贵家庭的背景。他从小就显示出聪明过人的天赋,四五岁时已能背诵众多唐诗,16岁时考中秀才,成为贡生。然而,正值甲午战争后,国家腐朽无能,签署了耻辱性的《马关条约》,周素园的心灵深受震撼,他意识到,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拯救国家于危机之中。



于是,他开始寻求新知识,学习国外的发达国家和科学文化。他的思想逐渐倾向于维新和改革。尽管官员劝他专攻经学,但他坚决拒绝,认为需要寻找一种改革政治来拯救国家。



1907年,他创办了《黔报》,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随后,他与张百麟等人建立了贵州自治学社,开始参与革命活动。1910年末,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领导了贵州的革命起义。然而,贵州起义的成果最终被唐继尧夺取,周素园开始了漂泊流亡之路,担任了各种政府职务。



直到1921年,周素园回到贵州,担任了一系列高级职务,但看着军阀的腐化行径,让他感到羞愧。他辞去职务,回到家乡,开始闭门读书,探寻救国之道。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涉猎各种文献,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只有这种思想能够拯救中国。



1936年,红军来到毕节,地主、豪绅、官员纷纷逃离,但周素园选择留下。当被问及为何不离开时,他回答说:“我相信马克思主义,你们共产党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 这一言论引起了红六军团首领的注意。



在红军的协助下,周素园的影响力在贵州不断扩大,贵州救国军人数激增,新的农会涌现,红军也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新兵。

除了担任贵州救国军司令,周素园还开展统战工作,希望能与其他军阀合作抗日。但大多数军阀对他的呼吁不以为然。然而,他的一封信却让孙渡采取了“消极保存实力”的态度,帮助红军通过云南,顺利渡过金沙江。

随着红军的长征,周素园也加入了队伍,为国家事业贡献力量。他在西康的电台上,呼吁各省发动起义抗日。他的努力未能改变一些军阀的立场,但他的坚持为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救亡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协助政治犯脱离囹圄,传播中共的抗日主张。

1950年,周素园在组织的通知下,前往贵阳担任政府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于1958年离世,享年80岁。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是中国历史上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贵州   西康   毕节   马列   军阀   红军   地主   副省长   职务   本文   贡献   力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