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传奇:中国古代丝织品和简牍中的成语典故

32 人物御龙帛画何尊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将争斗、战争化为和平,“干戈”指代战争;玉帛是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两种会发光泽的物质,在祭祀和盟誓中作为升天“信使”和载具。《春秋左传·哀公七年》中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帛是用蚕丝织成,蚕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有这种类似“重生”经历的物种契合古人“天地生死”的联想。卵就是生命的源头……而蛹的化蛾飞翔就是死后灵魂重生、羽化登仙的状态。古人相信帛可以以某种神秘的形式升天,把书写在帛上的文字或者图画上达天听

33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魏 敦煌博物院

1965 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最早的刺绣佛像实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发愿文题记,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

长斋绣佛:形容修行信佛。出自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逃禅:这里指逃出禅戒,即不守佛门戒律。说的是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有关“绣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沈约《绣像题赞·并序》中:“乐林寺主比丘尼释宝愿,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绣制佛像的风气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发展变迁,最终呈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之时,已经发展出佛教造像的多种表现方法,延续至唐代,受爱佛信佛的社会风气影响,从世家贵族到平民百姓盛行供养人造像或绣像

依佛经所言,信徒造像供奉成为供养人会得到佛的庇佑,脱离苦难。绣佛可以携带,便于时时礼拜,一针一线制作之用心,也更能体现信徒的虔诚。绣佛基本格局是佛陀居中,左右菩萨侍立,以宝盖、树木、莲花水池装饰。下方有供养人手捧香花或香炉,列队恭立或席跪礼拜,供养人前有时有乐队引导。另标有供养人题记,表明自己的籍贯、身份、造像时间、动机目的。

34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汉 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周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单就《经文》64 卦就暗藏了 60 个成语,漫长的历史岁月和源源不断的理论内容共同展现了其博大精深。

满腹经纶: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意思是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正人君子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经纶是整理过的蚕丝。古人以蚕丝为材料编织成绸,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织物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用来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君子以经纶”,就是“君子藉以习得经纶之理”的意思。洪炎曾作“满腹怀经纶,笔闲(间)含露雨”以赞美师川谏议大夫才识过人,文章会照顾百姓。

《周易》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为人之理,为君之道等。连孔子也“读《易》韦编三绝”,历代学者们趋之若鹜,更是“仁者见谓之仁,智者见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他与织物相关的成语:

中国在五千多年前,先民就开始养蚕。自进入汉代,我国的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绢、纱、罗、绮、绵、刺绣、麻布等纺织品,不仅品种齐全,工艺精细,而且色彩绚丽。织物相关的成语是我们对美的诠释和表达。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其中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清朝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第三回,其中有句话描述了周庸佑的妻子香屏自从嫁给了周庸佑后,脱去孝服,浑身衣着服饰如花似锦,拥有了锦绣前程。


绫罗绸缎: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绫是纯桑蚕丝材质;罗纯蚕丝;绸分很多种,分别有合纤类、真丝类、柞丝类、绢丝类等;缎的品种比绸的面料还要多,常见有花软缎、织锦缎、素软缎、古香缎等。


绮罗粉黛:绮罗:有花纹的丝织品;粉黛:涂脸的脂粉和描眉的黛黑。绮罗粉黛代指年轻女子。出自明·徐复祚《红梨记·诉衷》:“不减少君德耀,绝无绮罗粉黛之态。”


朱楼绮户:富丽华美的楼阁。出自明·张居正《赠国子马生行》:“不见当年许史家,朱楼绮户青云逼。一朝宠失门祚衰,堂前一一生荆棘。”


鱼书雁帛:泛指书信。出自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37 战国简《金縢》

战国 清华大学

周公吐哺:意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出自《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战国简《金縢》系这个成语的前传:成王放下对周公姬旦的怀疑后迎他回朝,君臣二人尽释前嫌。因为忙于辅佐成王,周公无暇顾及自己的封地,便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

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意思是: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38 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 荆门市博物馆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这个成语与竹简的制作密切相关,更是在“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上得到了验证(共 804 枚,有字简达 730 枚,共计 1.3 万多字)。

制作竹简的第一步是提取节长的新鲜竹子,刮去外皮(因为竹皮不能着墨),从节间切断,放在火上烘乾(这个过程称为杀青),然后用刀子破为薄片,再刮削整齐。竹简的长度通常不到 30 公分,宽度通常不到 1 公分。在竹简上下两端钻孔,用麻绳、丝绳或皮绳“编”起来,上下各编一道,就成为“册”——“册”这个字正是个将一根根竹简编起来的象形字。

将竹简编成册后,好比在书桌上铺上一张纸,就可以用来写字了。一根竹简,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刀子把错误的地方刮掉,重新写上正确的。写满了一册,把它卷起来,捆成一捆,就成为一“卷”。


编竹简的绳子,如果断了,就要重编。编竹简的绳子以皮绳最为坚韧。孔子曾经多次把编《易经》的皮绳(韦)读断,可见孔子是多么用功!


其他与竹简相关的成语:


罄竹难书:个人做的坏事太多,以至于即使把一个地方的竹子砍光做竹简也写不完。这个成语后来指罪大恶极。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个竹,犹不能书也。”和《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瑞繁多,书不胜书”。更为著名的是《新唐书·李密传》中“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磬南山之竹,干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名垂青史:跟竹简的制作有关:先以火烤青竹,渗出水分,再刮去青皮,故称汗青。后来,汗青借指史册。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不刊之论:“刊”字目前最早见于睡虎地秦简。刂,与刀有关;干,丫字形树杈,此处引用“树杈、树干”的引申义,刊就是削树干。竹简上写了错字,古人会用专门的书刀把错字刮掉重写。“不刊之论”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中兴比创业要难,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苞苴竿牍(bāo jū gān dú):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出自《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衡石量书: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成语   周易   简牍   丝织品   佛教   粉黛   养人   竹简   造像   经纶   佛像   典故   国宝   中国古代   战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