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二爷很二,大汉为啥还要惯着他


各位好,今天星期天,照例休息,发一篇之前写的小品文,愿您喜欢


“战争边缘状态”的诅咒。


1



读《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备最接近实现复兴汉王朝目标的时刻,是在他取了益州、汉中,又占着荆州的那段时间:

那个时期,不仅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鼎盛。曹魏那边也正赶上人事变动:

用人、做事都不走寻常路的曹操已经快挂了,候任的曹丕,估计正琢磨《九品中正官人法》,那玩意就是三国版的“身份政治”,主要意图就是收买一下朝廷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让他们支持自己过把皇帝瘾。其格局不及乃父多矣。

这个局势,很有点诸葛亮在隆中对时预言的“待中原有变”的意思。刘备集团如果头脑清醒,稳扎稳打,“复兴汉室”也不能说全无希望。

可惜,蜀汉这点渺茫的希望,立马被关二爷一通嘴炮,给吹灭了。

厉害了,我的二爷。

关羽那会儿帮着他大哥都督荆州事,在这个魏蜀吴三派势力交界、外交事务比军事、内政加起来都重要的地方,关羽表现出了一通令人窒息的情商水平:

孙权为了能在交涉荆州问题上得关羽点好处,说要不跟君侯您结个儿女亲家吧,还专门派了诸葛亮他亲哥诸葛瑾去说亲。

刘备当年都能娶孙小妹,关羽身为二弟,搞个亲上加亲不挺好吗?

而且从朝廷编制上讲,人家孙权的“吴侯”是朝廷亲封的“县侯”,而关羽的“汉寿侯”只是区区一个“亭侯”,比孙权低了两级,开口论亲应该算是孙权屈尊才对。

孙权:?我是不是给你脸了?

但关二爷怎么回应的呢?不答应也就算了,居然破口大骂。小说里那句“虎女安能配犬子”,堪称一骂双响的骂人学典范。史书《三国志》写的比较委婉,可也是“辱骂其使,不许婚”。

总之,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史载“权大怒”,孙权从此下定了立刻跟刘备翻脸的决心,最后把亲事办成了丧事。

失荆州、走麦城、败虢亭、白帝城托孤,一场风波把刘关张哥仨的命给搭进去,蜀汉国运从如日中天到一蹶不振,切换的那叫一个快。

一松手就吹牛逼,一掐脖子就翻白眼。


2


【评弹】战长沙,蒋月泉 - 歌曲合辑


再细读史书,关羽这嘴炮还不仅对着孙权发,在刘备集团内部也是一通狂放,孙权补那一刀之前,关羽早把自己的坟儿给挖好了:

镇守上庸的刘封,就在关羽荆州防区旁边,此人是刘备的干儿子。

义子么,大家都懂,就是老大笼络部下的手段而已,嘴上应承一下,叫声“公子”就得了。可关羽非得点破,嘲笑刘封是“螟蛉之子(假儿子)”,硬说人家不顶事儿,久后必为患。

守南郡帮关羽看家的傅士仁和糜芳,一个是从河北起兵时就跟着刘备的老部下,另一是刘备的亲小舅子,资格这么老的人,关羽也看不上眼,“轻慢之”,粮草送慢了,还威胁要拿人家“军法处置”。

果然,等后来吕蒙“白衣渡江”抄他后路的时候,没一个人愿意帮他。

吕蒙大军一到南郡,一封信就把傅士仁和糜芳给说降了。

关羽被困麦城,刘封也不来救,看着他二爷的头颅被割走。

当然,在无限吹捧关羽“忠义”的《三国演义》小说里,这些都是孙权、刘封、糜芳、傅士仁的错:关云长这么个一身正气的主角大爷,屈尊对你们表示了一下蔑视,你们居然敢不反思自身的缺点,赶紧自绝于人民,反而倒打一耙,合起伙来把关二爷给害了,这真是岂有此理!


可是你如果再仔细看小说,你会觉得罗贯中老爷子其实也挺黑关羽的——小说简直把关羽描写成了一个“人形自走嘴炮王”,无论走到哪里,不DISS一下别人他就不舒服。

关羽的地图炮性格,其实也是一步步被惯出来的。

吕布死以前,关羽还比较低调,斩华雄的时候说的是:“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关羽后来最谦逊的自称也是“某”,这里竟然愿意自称“小将”,在《三国演义》里绝对是稀罕场景。

当然,那个场景中,如今最被大家铭记的还是这位:

其实关羽和潘凤都狂,两人的唯一区别,是关羽还拎得清,知道谁揍得了他,吕布若在,他就只能韬光养晦。

可等吕奉先一死,关二爷睥睨天下,自觉无人可敌。从此就在练嘴皮子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一去不回头了。

战场上,二爷什么垃圾话他都能喷出花来,什么“尔等鼠辈”“插标卖首”“土鸡瓦犬”……不愧是“略通春秋”的人,能把“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意思也表达的这么多样性。

再后来,光对敌放嘲讽也让二爷不过瘾了,嘴炮开始对准自己人狂轰:听说刘备新收服了马超,就吆喝着要去一决胜负。后来拜五虎上将,又看不起人家黄忠,喊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

三国武将,关羽战力到底排第几,这个有争论。但放嘴炮、说垃圾话、DISS人,关羽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上帝让谁灭亡,先让谁疯狂,就冲关羽后期这种“老子牛逼起来自己人都骂”的画风,能拖到走麦城才被人弄死,应该重重感谢一下诸葛丞相屡次帮他打圆场。


3


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对关羽后期的状态,有个非常精准的描述:关羽的狂傲,出自他的特权——说白了就是被刘备有意惯的。

其实,这种“特权人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在一个管束极严的体系内,偏偏给某些“忠臣”开了口子,别人不能说的话偏偏他有权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被允许做。

而这种人被“惯”到最后,一般都会从自大走向疯狂,再从疯狂走向灭亡。东窗事发只是早晚的问题。他们一旦倒霉吃瘪,旁人心里面都巴不得这家伙赶紧死。

甚至可以猜想,糜芳、傅士仁、刘封这帮人对关羽落井下石,估计很能代表刘备集团中下层干部民意:你丫平素不是仗着特权交横跋扈,谁都敢骂吗?看你到了麦城还牛不牛。

其实这种拿着特权到处惹祸的人,可能连惯着他的主子也并不真正待见他。

从《三国志》原书中上看,刘备对关羽可能远没有那么情深义重。

庞统死后,刘备的反应是“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法正死时,则是“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张飞被剌身亡,刘备惊曰:“噫,飞死矣。”

可关羽死的时候,你查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却找不到刘备为其流涕的记载,连个感叹也没有。

更明显的是,关羽死后,刘备虽然打着复仇的旗号讨伐东吴,却一直没有用授予关羽谥号。

所以这可能只是对“塑料兄弟情”?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上台,才“追谥羽曰壮缪侯”。

但“壮缪”这个谥号是褒贬参半的,有点当初立功是你,但后来惹祸也是你的意思,功过相抵,最后等于个零的意思。

可这样一说,问题就来了:既然大家都不待见他,刘备集团为什么又要惯着关羽,给他特权,让他守荆州,又看着他惹下泼天大祸呢?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刘备集团一个所有人都讳莫如深的真相。


4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死后,曹丕曾经带着带着他的秘书班子开过一个“局势预测会”,预判蜀汉和东吴会不会为这事儿打起来。


会上大多数谋士都认为吴蜀之间不可能打仗——可能大家都知道关羽这人人缘其实不好,而蜀汉实力正弱着,真打起来没法收场。

但唯独谋士刘晔提了不同意见: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

刘晔在这段话里强调了两点。

第二点说的是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恩义问题:刘备是靠恩义笼络部下的,而关羽是刘备树立起来的“好兄弟”旗杆,如果他死了刘备都不能报仇,“于始终之分不足”——旗帜倒了都不表示一下,刘备以后这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但更为一针见血的,是刘晔说的第一点:“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这句话点出了刘备集团赖以生存的要害。

在三国时代的群雄当中,刘备集团是非常特别的,他们的特点就是四处流浪,从起家的河北流浪到徐州,又从徐州流浪到荆州,再从荆州流浪到益州,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裹挟一派当地的利益集团。所以刘备集团内部利益分化其实是特别严重,河北集团、徐州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各自都有各自的山头。赤壁之战后,随着刘备集团势力的极速扩张,内部各派之间的争权夺利,就开始严重起来。

面对如此棘手的内部矛盾,刘备能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以威武自强”:通过强调、甚至有意制造外部矛盾,来促使内部团结。

而此时,关羽这个“嘴炮王”,就派上了用场。关羽是刘备集团内部最强硬的主战派,刘备还在益州跟刘璋扯皮的时候,他就敢不惧两面开战的风险,想跟东吴撕破脸。等刘备打下汉中,还没腾出手来,他又立刻就发起了对曹魏的东线进攻。

甭管战绩怎样吧,有这么一个人时刻顶在前面喊打喊杀,客观上就给刘备集团制造了一种“战争边缘状态”,大家都觉得魏吴亡我之心不死,内斗的劲头也就松懈了很多。

而且,“虎女安能配犬子”、“踏平江东”这样的嘴炮是从关羽那里打出来的,比让刘备自己直接说,有了不少的回旋余地。

若真成了外交事件,东吴那边要是真的被骂毛了,找上门来,玄德公完全可以说:都是我二弟不懂事哈,不代表我们官方的立场哈,吴侯勿怪哈,我们还是睦邻友好哈。

事实上,这样的伎俩,刘备和诸葛亮确实玩了很多次。

更妙的是,关羽这家伙还曾经给曹操打过下手,后来千里走单骑跑回来投奔刘备。

虽然也有“谣言”说,关羽跟曹操闹掰是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出门打仗时候为了争一个已婚女人跟曹老板闹得不愉快。

但此等谣言,蜀汉是坚决不会承认的。因为关羽在这边是标杆,是楷模。反曹操这样的话,只有从“吃过见过”的关羽嘴里说出来,才最很能够最有效打击内部那帮“心在曹营身在汉”的投降派。

所以关羽这个“嘴强王者”的典型,刘备不想树也得树;他到处乱咬的特权,刘备不想给也得给。如果没有关羽在前面替他唱这个极端主战的红脸,刘备就只能自己上了,那可大大的不好。


5


让团体总处于战争边缘状态,这是蜀汉赖以维持其内部稳定性的“维生素”。即便在惹祸的关羽死后,蜀汉也执行了一条没有关羽的关羽路线:

关羽一死,刘备就不得不自己冲到了喊打喊杀的第一线。

但“杀尽吴狗”“誓灭江东”的话一从皇叔自己嘴里说出来,性质就变了。吴蜀必须来场硬碰硬了,而刘备又没有真正跟人家叫板的底气和能力。硬着头皮上的结果是被火烧连营,很快就输干血本、一命呜呼。

更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在刘备和关羽在的时候,他本来是个稳健派,主要负责后方调度粮草啥的。刘备一死,诸葛亮立刻化身主战派,顶到前线,急吼吼的兴兵伐魏去了。

其实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策略从军事上讲是个大败笔——作为弱势的一方,不仅要主动攻击,而只挑一个区域打,能成才有鬼。

但如果算政治账,诸葛亮只能这么打。

此时蜀汉所据守的只剩下了益州一地,却要满足集团内部各个派别的利益诉求,蛋糕显然不够分的。诸葛亮能想到的方法,就是继承刘备“以威武自强”的既定方针,让国家处于一种随时有外敌压境的战争边缘状态。

唯有这样,才能说服国内民众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所以他才在出师表中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出师,不打仗,不把曹魏当敌人,咱还能靠什么凝聚共识呢?

果然,等到诸葛亮也死了,蜀汉“战争边缘状态”无以为继,危机就立马凸显。

东吴的使者说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士大夫都被限制的不敢说话,老百姓则被压榨的温饱不足,也没有诸葛亮时代复兴汉室的口号提气了,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再后来的邓艾伐蜀,大军还没到成都,刘禅就在谯周等益州派的劝说下投降。

蜀汉的灭亡,是失去假想敌之后的自行解体。


6


于是,你会发现关羽对刘备真的很重要,也能理解他那些看似很二的行径:

关羽为什么不答应孙权的联姻请求,还要“辱骂其使”,说什么“虎女安能配犬子”呢?

理由很简单,他身为蜀汉内部最大的“忠臣”,最大的主战派,如果突然跟成天骂的孙权小儿结了亲,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他的人设顷刻之间就倒了。

所以他必须回绝,而且不仅要回绝,还要痛骂吴使,哪怕关羽知道,这时候巩固与东吴的关系,对自己和他的大哥刘备来说,才是正确选择。

越是内部矛盾丛生的团体,越需要靠有个“嘴炮王”出来喊打喊杀来“提神”,维持其团结。

可调门拔得太高,早晚会失去控制,最后整个团体会在过度激愤中陪着嘴炮王的暴走一起自取灭亡。

这就是关羽身上的那个悖论。

关羽这个造型,其实是给整个蜀汉熬的。

当然,我们也得对关羽宽容一些:身为替大哥拉大旗的嘴炮王,关羽至少是个实诚人。

当初在曹操那里混的不愉快,想回刘备处发展,他懂得“封金挂印”,跟日后的对手切割了个干净,坚决不搞“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住着曹操的良田美宅,一边忽悠刘备的小弟们送命;

孙权想巴结他,结个亲事,他也光明正大的一口回绝,没搞小动作,暗度陈仓替女儿留个后路啥的;

而他的那些儿子:关平、关兴、关索,也都从军报国,要么随父死节,要么毕生戎马,为蜀汉的事业流血流汗;

关羽是嘴炮王,是主战派,是搞坏了蜀汉的大好形势,但也是实干家。他“嘴炮王”的性格来自天性里的高傲,而不是后天扭捏造作出的谄媚和虚伪。

可惜,后来的历史上,关羽这样既肯打嘴炮又肯实干的人越来越少。

嗯,相比后来那些说一套干一套,把炸药包推给别人,自己拿遥控器的货,关二爷这人,其实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全文完


Ps:今天的音乐,是我很喜欢的苏州评弹《战长沙》和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江上行》。都是很好的曲子。

多说一句,真实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非关羽。

果然,现实中最勇敢的,未必是那些天天只会喊打喊杀的人。

本文53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加关注,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益州   蜀汉   东吴   荆州   主战派   犬子   威武   大汉   特权   状态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