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李广真的只是时运不济吗?

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面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为冯唐和李广惋惜,借此抒发自己被唐高宗李治流放他乡,自己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

同为汉朝人物,冯唐对历史研究少的人一般不太了解,简单来说就是此君虽然能力出众,却因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性格耿直,总是不讨上司喜欢,被罢官长期赋闲在家,终于等到赏识他的汉武帝上台准备启用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九十多岁,没有精力当官了。

第二位人物李广,可是大大的有名。即便不读史记,也会记得这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汉武帝时期,他曾镇守卢龙城,号称飞将军。李广勇武过人,威震敌胆,可一直都没能封侯,最后还落得个自杀而死的下场。

少年时读书,我也曾为李广的遭遇惋惜。李广驻守的卢龙和右北平郡,都在我的家乡附近,那里有座虎头石,据说就是他酒后射虎所在。史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还有卢纶写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也是这件事。然而我总觉得不像,那座虎头石有点太大太高了,再怎么天黑,再怎么醉酒,也不会认为有十多米高的大老虎吧。

少年时,读历史就跟读故事一样,佩服李广的勇气,却没有思考过李广为什么至死难封。中年回过头读历史,却又有不一样的思考。今天我就梳理下我的这些思考,供读者借鉴品评。

首先,还是介绍下李广的人生历程。李广,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景帝时期,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长期与匈奴交战,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及时参战,回朝后悲愤自杀。李广三朝老将,从军四十余载,结果一生最高只做到了两千石的俸禄官,始终没能再进一步,“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还落得个自杀身亡,结局竟然如此,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儿子李敢也是著名战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运气似乎比父亲强,被封关内侯。但此人也是继承了李广的倔脾气,得知大将军卫青对其父李广之死负有责任,便打伤卫青。虽然为人大度的卫青没有声张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在甘泉宫狩猎时暗箭将李敢射死。由于汉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责,并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


李广的孙子李陵结局也不好,此人也是继承了勇武家风,对人又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认命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自请率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为单于所率八万余骑包围,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无奈投降。武帝听信谣传,以为李陵教匈奴练兵,遂族灭其家。汉昭帝时期,霍光遣使招之归汉,不还。居匈奴二十余年而病卒。


李广这一门三代,都是汉朝有名的大将,都是勇武过人,善于征战,功勋卓著,但是结局一个比一个惨,李广自杀,李敢被杀,李陵兵败投降全家被族灭。为他们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李广也曾经问别人,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封侯,那人对李广说,让他想想这辈子有没有做过最后悔的事。李广说自己曾经杀过已经投降的敌人,共八百人。随后那人就对李广说,杀降不祥,这就是你终身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然而,这种因果论肯定不符合事实。古代战将杀俘虏的可不止李广一个人,难道结局都不好吗?“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曾经杀了投降的铁勒九姓部落,但最后能够善终。看来,李广之所以没有被封侯,完全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啊!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在何处而已。司马迁写史记,如今在我看来,也是有倾向性的。他写了太多李广的优点,却对他的缺点很少评述。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我来品评一下李广的几大弱势。


第一,叫不懂政治。李广第一次有机会封侯,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斩将夺旗立了大功,按照功劳完全是可以封侯的。可是这时候李广却犯了一个政治错误,那就是私自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授。梁王虽是汉景帝的兄弟,可又是政治对手。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偏心小儿子,一心想着让汉景帝死后把帝位传承给他的兄弟梁王,汉景帝当然对他很防范。李广却在这时候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绶,对汉景帝来说,意味着他选择站队了梁王,背叛了自己,所以不可能给李广任何封赏。即便你能力再强,再有本事与功劳,但站错了政治队伍,在当权者看来那都是不值一提的。李广最终难以封侯,不懂政治是第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叫心胸狭隘。李广有一次因为兵败被贬为庶人,无官一身轻,闲着没事,就约朋友一起喝酒打猎。回城的时候,天有些晚了,到了霸陵亭时,当地的中低级武官霸陵尉当时也喝醉了酒,不让他们过去,强行要把李广与他的朋友扣留一晚。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霸陵尉就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行,何况是前任呢!”就把李广这几个人扣在霸陵亭住了一夜。不久,匈奴人入侵,汉武帝召见李广,重新启用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当即刻意请求派霸陵尉跟他同去,结果霸陵尉刚到军中,就被李广给杀了。霸陵尉作为一名官吏,自身践踏法律,夜间醉酒执法,虽然如此,但李广夜间通行,毕竟也是违背当时的法令。李广不去反思自己,却趁机报复并杀害了霸陵尉,这明显不符合道德规范和高尚品格,足以反映出李广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还有这种无故杀人的霸道行为风格,在当朝皇帝的眼里,他有什么资格封侯呢?对比一下同时代的大将军卫青,曾遭到李广之子李敢袭击,卫青不但不计较,还努力为李敢隐瞒此事,这么一对比,是不是就能够看出李广为何不能封侯了呢?


第三,打仗风格毛躁,军事能力算不上顶尖。李广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不假,但他只适合单打独斗或者带队小规模战斗,不适合大规模进行兵团作战,按现在来说可能跟亮剑里的李云龙差不多,顶多做个团长。李广是位胆略出众、作战勇猛的武将,带兵打仗,爱兵如子做的倒是挺好,跟手下士兵同甘共苦。但他的队伍里没有严明的纪律,大伙都很散漫,警惕意识也不强,从不设岗哨,也不派人提前探路,而且李广本人还特别爱喝酒,这种军事风格很容易出大问题。李广担任上谷太守的时候,时常与匈奴交战,结果由于他不要命的打法,把时任典属国的公孙昆邪给吓惨了,哭着对汉景帝诉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勇猛倒是勇猛,但是也容易兵败捅娄子啊。汉景帝没有办法,就把李广调任上郡太守。


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每一次制定军事行动计划,都是大规模兵团作战,想要跟匈奴人决战,希望取得巨大的军事成果。但是几次参战下来,李广都不给力,结果要么无功而返,要么惨遭战败,要么迷路丧失战机。李广还曾经被匈奴活捉,虽然凭借着智慧和勇气逃了回来,汉武帝还是认为他老了,不中用了。汉武帝其实早就意识到他根本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李广的治军方略和作战方式,只适合文景年间防守为主的战争形势,汉武帝不重用李广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三点,我们也就理解为何李广“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了。可惜的是李广终身都没意识到问题所在,当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和能力,也不能强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白首   太守   北平   史记   勇武   时运   作战   汉武帝   匈奴   不济   将军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