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灭亡了,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战斗,差点为溥仪打下半壁江山

前言

1911年冬,一阵寒风吹散了北京紫禁城里的烟尘,大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中走到了尽头。当年仅5岁的宣统帝溥仪,面色凝重地签下了听凭共和的退位诏书。这一刻,象征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

然而,对于曾经身居高位的满清遗老们来说,皇朝的覆灭犹如晴天霹雳。他们中的许多人,至死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陕甘总督升允便是其中典型。

1849年,升允出生在一个蒙古镶黄旗的高官世家。他继承了家族衣钵,沿袭祖辈之路步步高升,终于在1898年,以50岁之龄晋升至陕甘总督之位。

这个时候的升允,已是满清朝中颇有声望的大员,同时也是新政派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内积极推进新政改革,倡导变法维新,并大力支持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运动。

然而好景不长,慈禧太后很快发动了政变,夺回大权。升允因为反对立宪而被革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升允才再度被起用,出任陕西巡抚,率领清军对抗反清义军。

“保皇派”的死忠

11月初,西安城内外鼓乐喧天,到处张灯结彩。原来,新军将领蔡锷等人在此宣布独立,建立陕西军政府。西安百姓们欢声雷动,到处是“共和”“反清”的呼声。

这天,升允面色铁青地坐在总督府内,手握一张皇帝的诏书。这是溥仪亲笔写给他的亲笔信,信中说道:“朕深恶逆党之乱,念卿勤勉忠良,特敕卿往膺大义,讨平叛逆,以全社稷。”

信中的“逆党”二字尤为刺痛了升允的心。他冷笑一声,将信纸攥成一团。在他看来,这些反清义军不过是谋权篡位的强盗而已,他定要为君主尽忠报国,一雪前耻。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出城讨伐蔡锷逆贼!”升允向部下吼道。

次日黎明,升允亲率两千清军奋勇出战。起初,革命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城外几处要害很快被升允夺取。看到战报的溥仪喜形于色,连续两个晚上无法入眠。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时,清军的步枪弹尽粮绝,军心也渐渐动摇起来。有人提议退兵回城等待援军,遭到升允严厉拒绝。

“大家想想皇上圣恩,我们的任务就是给陛下争取时间,等援军到了再出发夺回西安!”升允在军队中来回巡视,又恳切又严肃地说。

可惜军心已经涣散,升允的言辞也无能为力。最终,在强攻无果的情况下,清军只能黯然退回西安城。

溥仪接到升允归程的消息后,神色黯然地退回寝宫。他在日记中写道:“朕所倚靠的只有升允一人,望其再接再厉,勿负朕亲笔之嘱托。”

然而,就在这时,一道震惊朝野的退位诏书自紫禁城飞传而出。宣统帝溥仪,不得不在内忧外患中宣布逊位。清朝自此走进历史。

这一刻,陕甘总督府内再次风起云涌。“大人,皇上已经退位,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华民国......我们这就准备迎接他们进城吧。”一名参谋建议道。

“闭嘴!我只效忠大清,你们要想投降就自己去投降!”升允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桌上。

参谋们面面相觑,都看出总督大人再也无心恢复战斗。军心涣散,局势已去。升允沉默许久,终究是红着眼睛离开了府衙。

从那时起,陕甘总督这个头衔,也只能存在于升允的心中。

四处碰壁求复辟

皇帝已退,王朝已亡,然而在升允心中,他对那个5岁的溥仪始终怀有一份忠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扶持溥仪复辟,重建大清江山。

起初,升允联络蒙古各部落贵族,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蒙古王公们并不理会升允的请求,甚至还怀疑他在谋私利。

升允不解地对家人说:“我出生蒙古察哈尔部,他们应该支持我的呀。”

父亲摇摇头,说道:“你我虽是蒙古人,但已入旗为官多年,心里早就是满人了。再说现在的蒙古王公也开始倾向新政,不会再拥戴旧朝。”

听完这话,升允久久不能平静。的确,两百多年来,蒙古上层贵族已经和满人融为一体,他们再也不会为一个已经亡的王朝拼命。

求助蒙古失败后,升允又前往日本投靠。在这里,他加入了以恢复君主立宪为宗旨的宗社党,进行了一系列复辟活动。

起初日本政府对升允的请求并不积极回应,但是这个满脸胡须的老人却丝毫不气馁。他执拗地每天出现在日本政要的面前,痛陈大清的强大以及恢复帝制的好处。

有几位日本政要开玩笑说:“这老头儿也太执着了,他说的那个大清,存在过吗?”

渐渐地,升允的热情感动了一些日本人。在宗社党的努力游说下,日本政府勉强同意提供一些经费与军火,支持他的复辟行动。

“聪明的陛下,您回来了!”当升允望见紫禁城再次竖起清旗时,激动地跪倒在地。

然而,就在12天后,张勋的复辟势力就被段祺瑞击败。溥仪再次退位出走,升允的心像是被猛地揪了一下,他再一次目睹了梦想破灭的过程。

晚节不保的晚年

“臣无能,辜负圣恩......”

张勋复辟失败后,82岁高龄的升允再无力图谋复辟。他整日坐在刻有清朝文字的房间内默默神伤,不时自言自语。

偶尔也会对来看望他的亲人和故交说起当年攻下十余城的情形,说起溥仪对他的嘉奖。当谈到张勋复辟的失败,老人眼中就会蓄满了泪水。

“臣本不求功名利禄,只想为皇上尽最后一点力,没想到小人无能,未能完成嘱托......如今我也活不长了,只怕来生再难为陛下效力。”升允痛苦地说。

亲人们看着老人自责的样子,也很心疼。“爷爷,当今共和之世,您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不必再自责了。”侄子劝慰道。

升允摇头说:“我只是一个臣子,承蒙恩德、捧着白米吃肉长大的。如今皇帝不在,我心里始终过意不去。”

1931年冬,升允在北平一所寺院里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临终前,他轻轻念叨着“陛下”、“大清”等字样,终于合上了沉重的双眼。

踏上歧路的忠心

在升允去世的第二年,溥仪复辟失败后组建的“满洲国”正式建立。这一次,日本成为直接的支持力量。而过去四处奔波谋求复辟的升允,终究没有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作为一个大清忠臣,升允毫无疑问是忠诚和勤勉的。然而,他的忠心最终成为一种憎恶时代洪流、逆行历史的倔强。

他一生投靠外力,和亲日卖国贼混在一起,这就注定他的复辟之梦始终是泡影。在他心中,满清的法统高于一切,哪怕找上日本这样的敌对力量,他也在所不惜。

但正是这种错误的忠君思想最终将升允引上了歧路。作为一介臣子,盲目忠诚既是升允的价值所在,也是他最终跌入苦海的原因。

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升允代表的旧势力注定要被这股时代洪流淹没。新旧交替之间,永远都有一批死忠之辈,他们为旧主奔波呼号,却不自知已经成为历史的异类。

升允也好,张勋也好,都属于这种死忠之流。正如老一辈有句谚语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死守旧道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然而,我们又应该怀着哪种心态来看升允?理性地说,他的复辟梦想是错误的。但从一个忠心的臣子所持有的价值出发,升允又付出了无法谴责的真心。

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之处。它既不会迁就某一个人的忠诚,也无法否定一个纯粹的心。面对升允这样命运多舛的一个生命,我们除了缅怀和欣赏,似乎也无能为力。

时代是一部兴衰换代的大戏,而人的一生,只是其中跌宕起伏的一个小故事。升允和他的复辟梦,最后也不过融入这长河,成为泡影。但他那不合时宜却真挚热烈的心,还是值得被纪念的。

结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但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成就大业。当大厦将倾之时,个人的坚持反而可能成为历史的绊脚石。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常常正是看清大势所趋,从而抛弃自己的执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总督   宣统   辛亥革命   紫禁城   蒙古   王朝   半壁江山   共和   西安   日本   陛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