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82岁老汉服毒自杀,调查后发现:他是军委找了40年的人!

序幕

在云南省镇雄县的瓜雄乡,发生了一桩令人费解的悲剧。

逝者为一位年届82岁的老绅士,名叫冯仁杰。他生前享有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的福泽,因为卓越的学识而在乡里声名鹊起。

理应安享晚年,然而,他却选择了自缢,倒令乡亲邻里不解,同时也引起了警方的高度警觉。

经过警方深入调查,逐渐浮现出这位老者曲折的过往。

那么,老冯究竟隐藏着何等非凡身份,又是出于何种缘由,最终选择走上了自尽之路?

出人意料的真相

回顾上个世纪中国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历史,建国后才逐渐安定下来,而冯仁杰则孤身一人来到云南镇雄县瓜雄乡安家落户。

他向当地村民讲述自己的经历,声称曾经在四川的部队,遭遇了日军的围剿,一颗炮弹击中他,导致他昏迷了长达三天三夜,方才苏醒。

尽管保住了性命,但他身处陌生之地,无法找回所属部队,不得已漂泊流离,甚至曾遭土匪劫难,经历坎坷才抵达云南。

冯仁杰将这段经历生动地叙述,村民们深信不疑,于是他在瓜雄乡成功安家落户。

这个偏远的村庄缺少受过教育的人才,而冯仁杰是一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很快成为当地合作社的记分员和会计。

凭借博学多才,善于交际,还时不时辅导孩子们的学业,冯仁杰在当地村民中赢得了崇敬之情,享有盛誉。

此外,冯仁杰还精通象棋,吸引了众多乡亲前来与他对弈,其高超的棋艺逐渐积累了人脉,声名日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云南省的领导也得知了瓜雄乡涌现出一位象棋高手,前来与冯仁杰切磋,他凭借出色的棋艺和卓越的学识,最终荣升为合作社的主任。

那一段岁月,可谓是冯仁杰生平中最惬意、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退休后,他的子孙满堂,还在乡里开了一家小卖店,晚年生活过得宁静又自在。

时光飞逝,已是1989年深秋。冯仁杰站在自家小卖店门前,点燃了一支烟,秋风悄然而至,枯叶纷纷飘零。凝视着这幅凄凉的画面,往事涌上心头,冯仁杰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然而,他的回忆很快被前来购物的客人打断,一位名叫赖二娃的四川人,特地来镇雄县打工。

赖二娃一得知冯仁杰也是四川人,二话不说,便坐下与他畅谈。但随着话题的展开,赖二娃却突然话锋一转。

"大哥,您是不是马端如?"

刚才还欢声笑语的冯仁杰,瞬间愣住了,仿佛天雷轰顶,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片刻之后,冯仁杰拿出一块香皂交给赖二娃,并指着自己的耳朵,摇摇头,假装听力有问题,没有听清刚才的话。

赖二娃见状,取出纸笔,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父亲是赖祥才,您曾经照顾过我们,而您的儿子马前生如今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一直在寻找您的下落。"

看完字条后,冯仁杰面容僵硬地声称不认识马前生,也不是所说的马端如,坚决否认了一切。然后,他借口要去县里办事,直接关闭了小卖店。

仓皇之际,冯仁杰匆匆回到家中,喘不过气来。本以为自己可以在这里静静地度过晚年,却没有想到过去仍然紧紧追随着他。

深秋的这一天,冯仁杰在家中选择了自缢,由于他的声望极高,立刻引起了整个村庄的轰动。大家都想知道这位老者为何做出如此绝望的选择。

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冯仁杰真实的身份——马端如,以及一个已有40年历史的悬而未决的案子也终于浮出水面。

脱胎换骨

马端如,出生于1907年,江安县的四川儿郎。家庭背景雍容华贵,年幼之际,得以在私塾谒师学艺,如鱼得水。深得师长传道授业,求学有成后,他决意投身教坛,成为一位潜心教书的先生。

曾憧憬过平淡的县城生活,然而,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时局令普通的老师遭遇轻蔑,被人斥为“卖弄学问臭教书的”。

此外,他家财厚实,因而深陷土匪的勒索和恶行之中。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家人,马端如与其父共商决策,付出金钱加入了国民党的行列。

马端如虽以投笔从戎,但并非投身军旅,而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县警察。

凭借博学多才、口才出众,他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江安县三防队长,跻身国民党的基层组织,这与曾经的卑微和屈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然而,尽管拥有文化修养,马端如并未怀揣保卫国家的崇高理想,逐渐迷失自我,开始滥用权力,秘密参与鸦片交易。

当年西南各大军阀私底下倒卖鸦片,马端如见风使舵,上下其手,掌握江安县的贸易命脉。

与镇雄的鸦片商江家明结成了联盟,江家明是当地的大地主,其鸦片产量堪称惊人。

江安县正好是镇雄鸦片的重要转运节点,马端如以其职务之便,为江家明提供了保护伞,操控着利润的流向,二人成为了生死之交。

不久后,马端如亲自把鸦片从镇雄运至江安,深谙两地的地理、地貌和山路,也为未来的潜逃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国共内战后,国民党溃败,撤退至台湾,许多未能跟随前往台湾的老党员和军人,纷纷背井离乡,其中包括了马端如。

江安县解放后,马端如与其他旧部成员联合当地土匪,组成了抵抗力量川南第七纵队,他自己担任总司令。

然而,这支杂牌军队根本不是人民解放军的对手。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行动中,所谓的川南第七纵队很快就被歼灭,溃不成军。

然而,当解放军清剿土匪时,却发现马端如这个土匪首领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马端如早已在事先躲藏好,四川军委和公安厅纷纷发布了对他的通缉令。

然而,直到1965年,湘西武陵山区的残匪头目覃国卿和田玉莲夫妇被歼灭,军委宣布,大陆再无匪患。

然而,川南土匪头目马端如却一直没有露面,解放军将其档案存档,等待日后进一步追踪。马端如究竟是如何在四十年间遁入深山?

潜伏乡村

自从川南土匪被剿灭后,马端如逃到了江安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在一个农户家里临时安身。

1953年冬季,江安县撤离了岗哨,马端如趁机沿着隐蔽山路一路逃往云南镇雄,前往寻找老朋友江家明。

正是在这个紧要关头,马端如以化名“冯仁杰”的身份躲进江家明的庇护,他谎称自己是江家明在四川的远亲,并且留在了江家明的家中,秘密协助经营鸦片交易。

马端如深谙文化,勤快又机智,逐渐担任江家的大管家,并成功隐匿于江家内。

在他的帮助下,江家的生意蒸蒸日上。然而,在土地改革运动来临之际,江家明身为大地主,成为首要的打击对象。解放军展开彻底调查,竟然发现江家明仍然涉足鸦片生意。

一次在运鸦片前往四川叙永县的途中,江家明被当场抓获,因顽抗而遭击毙。同行的马端如将江家明的遗体带回,深受其子女感激,但如今江家已然无法再留。

马端如流落在云南,四处漂泊,不料竟与昔日同僚,云南本地土匪朱德刚重逢。

在朱德刚的悉心照料下,他得知自己曾有一位名叫冯跃芝的弟兄,来自四川西充县,数年前在战乱中离世,然而死讯至今未传到家中。

朱德刚建议马端如顶替冯跃芝的身份,并详细告诉了他冯跃芝的家庭背景和经历。

为了更完美地伪装,马端如伪造了一份“冯氏家谱”,编造了一段“幸免于日寇屠戮的奇遇”来掩饰真相。

1955年,朱德刚不幸被解放军击毙,他的去世将“冯仁杰”身份深深地埋葬,使马端如的真实身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随后,即便公安部门进行了详尽的审查,"冯仁杰"仍然坚持诉说冯跃芝的身世经历,仅将名字改变,称其因名字不够醒目而更换。

他将这出戏演得如火如荼,后来还写了一封信给冯跃芝在四川西充的家人,意外的是,西充县人民公社居然回信,为“冯仁杰”的身份提供了最终的证明。

马端如以"冯仁杰"这个假名字在云南镇雄找到了新的归宿,原本以为可以在市井生活中深藏不露,却意外地被过去的阴影所抓住。

马端如当时在江安县当警察的时候已婚,并育有两个孩子。但随着江安县的解放,他离弃了家庭,选择了落草为寇,与妻儿失去了联系。

他的大儿子,马前生,长大后参军入伍,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失踪的父亲。

1989年,马前生回家参加80岁老母亲的生日宴会,恰好与马端如曾经的部下——赖祥才相遇。

在交谈中,他们谈到了马端如的去向。赖祥才曾在马端如手下工作,他根据过去了解到的信息,认为马端如可能在云南的镇雄县。

巧合的是,赖祥才的儿子赖二娃打算去镇雄县打工,于是他让赖二娃打听了有关马端如的消息。

后来,在一家小卖部,赖二娃与一个名叫“冯仁杰”的人聊天时,渐渐觉得这个人与他父亲的描述相符,于是他认出了马端如的身份。

也许是出于不想影响儿子的前程,或是因为内疚感,被认出的马端如最终选择了服毒自杀,这才宣告了这个悬案长达40年的结局。

结语

马端如在云南镇雄定居后,过上了朴实勤劳的农民生活,他不时教导当地孩子们读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过去的罪行。

他年轻时贩卖鸦片,晚年却心怀悔恨和愧疚,一生飘零,内心充满恐惧。当他选择服毒自尽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因果循环,马端如的结局充满了凄凉,也为他儿子寻找父亲的道路划下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今日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云南   江安县   镇雄   镇雄县   小卖   军委   土匪   老汉   鸦片   前生   解放军   身份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