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一场被遗忘的帝国博弈,怎样重塑欧洲地缘政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14年,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作为两个联邦主体加入俄罗斯,从此以后俄罗斯与乌克兰从偶有争吵的兄弟变成了一心置对方于死地的仇人,克里米亚也再次成为欧洲的焦点。

即便与整个西方世界为敌、与曾经的兄弟反目,俄罗斯人也要拿回克里米亚,可见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执念。

历史上克里米亚曾先后归属于蒙古、奥斯曼土耳其,18世纪下半叶成为俄罗斯领土,此后一直是俄罗斯黑海舰队驻地。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就曾与欧洲各国在克里米亚进行过一场大决战。

与几十年后发生的世界大战相比,克里米亚战争并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它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催生出大量新鲜事物,如南丁格尔的医疗护理制度、近现代化的战争模式,中国、美国等远离欧洲的国家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场战争的影响。

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代霸主的野心

1814年,维也纳几乎迎来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使者。这一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此时各国的第一要务是重新确立欧洲秩序。

前些年的历次反法同盟中,俄国是中坚力量。这次维也纳会议中一共确立了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四个欧洲霸主,俄国更是霸主中的霸主。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志得意满,他开始为俄国谋求更大的利益,跟俄国打了一个多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成了他开刀的对象。

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由来已久,自17世纪末开始,这两个国家就势同水火。

1710年到1739年,两国陆续打了6年仗,俄罗斯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始终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

俄土战争打到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接连取得历史性的大胜。1774年,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丢掉尊严,签下《库楚克—凯纳吉条约》。俄国从奥斯曼手中获得了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汗国也脱离了奥斯曼的控制。

1791年,俄国再次击败奥斯曼帝国,双方签订《雅西和约》,奥斯曼承认了俄国对克里米亚的归属权,又把布格河与德涅斯特之间的大片土地也被划分给了俄国。

1806年,两国交战后重修和约,俄国吞并比萨拉比亚,亚历山大一世把手伸向了巴尔干地区。

1814年之后,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具备对抗俄国的实力,此后俄国开始通过插手对方内政的方式谋取新的地盘,先后收获了巴尔干、高加索、多瑙河畔等地区,并通过对希腊起义军的支援肢解了奥斯曼帝国。

亚历山大一世神秘驾崩后,继任的尼古拉一世继续保持着对奥斯曼步步紧逼的态势。

1831年,俄国趁奥斯曼内乱之际强迫奥斯曼苏丹签订了《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从此奥斯曼的大门向俄国商人和海军敞开,奥斯曼成了俄国的守门人。

除了奥斯曼帝国,普鲁士、奥地利也被压制得动弹不得,英国则在内部消耗中日渐虚弱。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引发了整个欧洲的大动荡,欧洲各国君主的权力遭到削弱,俄国是少数几个没有被波及的国家之一。

尼古拉一世高调宣称,他就是整个欧洲的君主。但他不知道的是,几十年前的反法同盟,正在演变成反俄同盟。

最终使各国走到一起的,是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宗教矛盾。除了奥斯曼和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主要信仰天主教和新教,而俄国是东正教大本营,俄国君主自称东正教的保护者。

这些教派同属于基督教,共同信仰耶稣,但彼此之间高度对立。

奥斯曼苏丹决定将巴勒斯坦伯利恒教堂的钥匙送到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徒手中。伯利恒是传说中的耶稣诞生地,因而它被视为基督教圣地,教堂钥匙则代表着圣地的归属。

苏丹的做法引发了俄国的不满,1853年2月,沙皇派出他的海军大臣缅施科夫前往奥斯曼向苏丹施压。

俄国不仅要求苏丹收回向天主教徒赠送伯利恒教堂钥匙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要做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者。对奥斯曼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来说,这相当于把俄国沙皇树立成第二个苏丹。

刚开始苏丹接受了缅施科夫提出的要求,但此时英国、法国这对世仇居然放下了嫌隙,共同支持奥斯曼,他们分别将自己的舰队派到马耳他岛和希腊,以此威胁俄国。

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苏丹又回绝了缅施科夫的全部要求。缅施科夫意识到苏丹已经不会退让,他于5月21日率领俄国使团离开了奥斯曼帝国。

在缅施科夫离开的第二天,俄国宣布与奥斯曼断交,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从俄土战争到欧洲混战

1853年6月,英法两国的舰队驶进贝西加湾。俄国的行动针锋相对地回应两国的威胁,出兵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个多瑙河岸的小公国。

7月下旬,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出面调停,尼古拉一世没有给这些手下败将留面子,调停很快宣告失败。

10月1日,奥斯曼帝国对俄国下达了最后通牒:15日内撤出多瑙河沿岸,否则视为宣战。尼古拉一世自然不会理会奥斯曼帝国的最后通牒,10月16日,两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战争初期,双方关注的焦点在于对补给线的整饬和对黑海地区的控制。远道而来的俄国必需借助黑海完成补给,谁能拿下黑海的控制权,谁就占据了战场主动权。

11月27日,两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形成对峙。11月30日清晨,俄国舰队直接堵到港口,要求奥斯曼舰队投降,双方随即开火。

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奥斯曼舰队的2艘轻巡洋舰和7艘护卫舰被击沉,俄国取得了首场大战的胜利。

锡诺普海战是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不过也惊动了英法两国,他们都认为俄罗斯触及了自己的底线,俄军的行动威胁到了各国的海上贸易。

随着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奥斯曼商船护航,1854年2月,沙皇先后宣布与两国断交和开战。

3月12日,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结成军事同盟。3月27日和28日,英法接连向沙皇宣战,这场仗从“第九次俄土战争”演变成了波及整个欧洲的列强之争。

随后一直与俄国交好的奥地利也站到了俄国的对立面,与普鲁士结成军事同盟,俄罗斯在1814年主导的“神圣同盟”彻底瓦解。

6月14日,已经习惯了依附强者的奥斯曼帝国又与小霸主奥地利达成协议,允许对方出兵占领此前被俄国纳入势力范围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奥地利随即在这一地区陈兵八万。

在此以前,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兄弟相称,约瑟夫一世在关键时刻的背叛使尼古拉一世受到了奇耻大辱,他下令俄军围攻奥地利军队据守的斯里查要塞。

6月22日,斯里查战役爆发。俄军对要塞进行了持续一天的猛烈攻击,结果非但没能拿下要塞,指挥官戈尔恰科夫亲王还在战斗中负伤,俄军只能仓皇撤退。

随着奥地利和奥斯曼军队的不断进攻,到7月下旬,俄军已经被完全赶出了多瑙河两公国一带。

这期间英法军队反而因为霍乱停滞不前,各国内部都开始争论是否应该终止战争,奥地利也向俄国提出了停战条件。

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都坚持把战争进行到底。

8月底,英法军队的霍乱情况有所缓解,两国下定决心进攻克里米亚。在允许沿路抢劫的政策鼓动下,两国军队士气高涨。

联军于9月14日登陆克里米亚半岛,20日在阿尔玛战役中大获全胜,25日兵临塞瓦斯托波尔。一路势如破竹的联军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遇到了最难啃的骨头。

9月29日,阿尔玛战役中负伤的法军统帅圣阿尔诺不治身亡,联军还未开战便遭逢变故。直到10月中旬,双方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炮战,此时塞瓦斯托波尔已经有3.8万名俄罗斯守军。

10月下旬,俄国援军将英法联军中相对较弱的英国军队作为突破口,接连发动了多次突袭,但没有打破局面,反倒是英军的浅红色队列和轻骑兵冲锋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画面。

而英法联军对要塞的进攻同样未见成效,俄军的反击和风暴的来袭给联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联军士气低落,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场外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国(意大利前身)加入联军一方。1月31日,英国阿伯丁内阁因战事不利而垮台。3月2日,尼古拉一世突然猝死。6月28日,英军统帅拉格伦勋爵因痢疾离世。

英国军营里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士兵,这场战争在英国国内饱受质疑,他们就快撑不下去了,但法国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克里米亚增兵。自从尼古拉一世去世后,俄国高层对这场战争的热情也逐步消散。

总的来说,联军在政治、军事上都处于优势,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依旧久攻不下。

9月8日,战场形势迎来了重大转折,法军一鼓作气攻下了与塞瓦斯托波尔守望相邻的马拉科夫要塞。马拉可夫要塞的炮火可以覆盖整个战场,在俄军手中,马拉科夫是协防的利器。同样地,法军也可以利用这个要塞把但塞瓦斯托波尔轰成齑粉。

马拉科夫失守后,俄军的败北已成定局。当天夜里,俄军主动毁掉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撤出战场。

经历300多天的鏖战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争夺战最终以联军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也提前宣告了整场战争的结果。


战后的世界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易主后,这场战争就只剩下一个悬念,那就是联军能赢多少。

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抓住了这一机遇。

1855年11月,俄军攻占了奥斯曼军队据守的卡尔斯。一个月后整个奥斯曼军队被迫撤到高加索以南。

与此同时,波罗的海的俄国海军也扛住了英法舰队的进攻。随着冬季的到来,英法舰队不得不撤出战场。

在太平洋上,英国舰队同样发动了对俄国的进攻,但收效甚微,况且这里并非克里米亚战争的主战场,这里的战事对整个战争几乎没有起到影响。

到1855年末,如果不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覆灭,俄国或许更像是惨胜的一方。这时奥地利的使者再次带着停战协议来到了沙皇所在的圣彼得堡。

1856年1月16日,亚历山大二世决定接受停战,至此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52万人的损失,法国、英国、奥斯曼帝国也各自伤亡10万人左右。

2月25日,参战各方开始在巴黎展开停战谈判。这场和谈中,法国不希望过分削弱俄国的力量,拿破仑三世想要拉拢俄国人,让他们把矛头对准奥地利。再加上俄国后期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使各国不敢对这个庞然大物怎么样。

最终俄国吐出了几十年来在多瑙河、巴尔干半岛、黑海积蓄的全部家当,但英法归还了克里米亚,奥斯曼帝国也对境内东正教徒的利益作了保证。

这场战争中,线膛式步枪、蒸汽船、无线电等新型装备的潜能得到了充分验证,从此以后世界军事进入了新的阶段。

1854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来到克里米亚的英军医院工作。正是在这里,她开创了南丁格尔护理制度,使医疗护理成为各国的共识。

战争结束后,俄国统治者意识到,落后的农奴制度极大地制约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落后于英国、法国等先进国家。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一举废除了农奴制度,此后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发展,俄国的政体也出现了向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迹象。

英法两国在战后依旧维系着同盟关系。1856年巴黎和会结束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东方。当年10月,两国联合对晚清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受到牵连的局外人远不止中国一个。欧洲实现和解后,俄国开始向西欧倾销粮食,美国的粮食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美国农场主无力向银行支付贷款,最终在1857年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波及了美国的农业、金融业、交通业,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成为第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

至于最初的参战国奥斯曼土耳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关心它的利益。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在各国的欺凌中继续衰败下去,从霸占地中海的强大帝国沦落为半殖民地,最后在革命浪潮中轰然倒塌。

克里米亚战争对各国的影响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战争不一定没用,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参考资料

耿兆锐.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与克里米亚战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06):108-113.

李宁.一场战争与两个帝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始末[J].文史天地,2019(04):86-91.

欧阳锴.争夺“上帝之钥”——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J].环球军事,2003(15):50-5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克里米亚   帝国   欧洲   黑海   奥斯曼   英法   波尔   俄国   奥地利   战争   地缘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