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认为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究竟代表什么?

前言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王朝统治者将自己视为社会的中心,并以皇帝为核心划分出不同的服区,这就是“五服”说的由来。所谓“五服”,是指以天子为中心,根据距离天子远近来划分的五个服区。

建王朝的“五服”体现等级观念

最里面的甸服地区,是天子直接管辖的区域,每日要向天子进贡。这代表着最高等级和最高荣誉。稍微远离中央一些的侯服地区,每个月要向天子进贡一次。地位和荣誉相对甸服就略低一等。再往外的是绥服地区,每季朝贡一次,地位再次递减。最后是边疆的要服和荒服地区,进贡频率最低,只有每年甚至一生一次,这代表着最低的地位。

可以看出,五服的划分在根本上就是订立等级的手段。它明确表明,离天子近者地位更高、荣誉更大,远者地位较低、荣誉较少。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制定了人们应得的待遇。生于富裕的甸服之内的百姓,自然比边远贫瘠之地的人得到更多尊重。他们更容易获得提拔重用,子弟也更好地接受教育,日后仕途通达。

五服体系的实施,在客观上强化了皇权中心化,凸显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它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权威,维系了封建秩序的长期稳定。正因如此,即使郡县制逐步取代五服,成为实际的地方管理模式,五服理念的影响还是长期存在。在人心中,那种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并未根除,为五服传统在民间社会的延续和变异埋下了伏笔。

民间社会吸收五服判断亲疏

在古代的民间社会,“五服”的概念也被吸收借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被应用到判断亲疏关系这个新的方面。

按照民间的标准,五服之内的直系血亲被视为近亲,在当前社会中,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以九族为基础的亲戚族人(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出了这九族,但却又是本家族的人,那就是“出五服”

这类说法,是现如今最令人接受的一种说法,可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五服的具体含义,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古代历史上,人们将以天子为核心的“五服论”,视为五服的由来,其意思就是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来确定不同的“服区”。这种应用五服划分亲疏的做法,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在古代封建社会,嫡长子与庶子地位悬殊。嫡长子代表正统血脉,其子孙后代在宗族中地位较高,是正宗的一脉,得到最多荣誉与利益。而庶子的后代则属于支庶,不得与正宗平起平坐,地位较低。古人判断亲疏时,往往会更看重嫡长子一脉,视为近亲;其他庶出则属“有距离”的远亲。这种“亲疏有别”的观念,以五服作为划分标准,将嫡庶关系具象化,便于操作。

第二,古人讲究“五代迁坟”,认为五代以后就不必再祭祀先祖。这与当时的丧葬文化和祖先崇拜观念有关。如果一个血亲超过五代,就不再需要祭祀,也就被认为不再是亲近的亲族了。按照这个逻辑,五代以内需要祭祀的才是真正的近亲。

基于这两个主要原因,民间吸收了五服的概念,但赋予它判断亲疏远近的新职能。原本只代表地域等级的五服,变成了区分近亲和远亲的衡量标准。这种概念的延伸适应了民间对亲疏判断的实际需要。

“五服外非亲戚”规避近亲通婚

在古代社会,“五服”不仅被用来判断亲疏关系,也成为决定两人是否可以通婚的重要标准。

古人有句谚语:“五服之外非亲戚”。这句话的原意,就是超出五服的人,已经不被视为自己的亲戚,可以考虑与之通婚结为夫妻。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和做法,主要是为了防范近亲通婚。

在古代封建社会,上层阶级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皇族和权贵们往往都有许多妻室和妾侍,子嗣众多。如果不采取某种标准来规避近亲通婚,一旦子孙后代之间出现婚配,就很容易导致乱伦。这对当时以血统纯正为荣的统治阶级是大忌。

于是古人利用“五服”这个概念,作为判断对象是否属于近亲的规则。只有两人都在五服之外,即便存在血缘关系,也可以考虑结为夫妻。否则,即使双方再喜欢对方,也不得不放弃,以绝后患。

这种利用五服圈定可能婚配范围的做法,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为复杂的权贵关系划定了一个 ,避免子孙后代在茫茫人海中出现乱伦。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统治阶级的血统纯正性。

当然,这种防范近亲通婚的考量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现代社会普遍可以接受远亲甚至异族通婚。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五服标准帮助古人规避了可能的乱伦风险,这一点还是值得理解的。

古今观念迥异 中肯审视前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今人,古人对“亲”“疏”的界定无疑更为严苛。这与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有直接关系。在那个时代,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自己的亲戚,往往关系到实质性的利益和荣誉分配。今天社会已不再如此,“亲疏”标准也更为宽松。

但我们在批判前人的同时,也要保持中肯客观的视角。古人在没有现代科学指导的情况下,试图寻找一个划分亲疏的标准,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利用已有的“务服”概念拓展应用,既省力,也便于被广泛接受。虽然这种标准在今天看来不够科学严谨,但对当时的社会规则建设还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结语

今天我们有更科学的方法判断血缘关系,但回顾“五服”的历史渊源,还是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随着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伦理观念也在不断调整变化。我们既不能简单否定前人,也不能毫无疑问地接受前人。保持批判性思维,才能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避免其局限性。这对我们正确看待今昔变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关系,也会有一定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古人   亲疏   近亲   天子   亲戚   观念   荣誉   地位   古代   代表   标准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