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

三国,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只存在了短短的六十年,由于政权分裂,既搞不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登基仪式,又无法举行全国性的大型祭祀和泰山封禅一类的炫耀活动,但三国在历史的记忆中始终无法抹去,它的地位甚至超过一般的大一统王朝。无论是它的独立模式、治国方略,还是它的军备战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创作最受欢迎的热点历史素材。

其实,三国开创了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先河。两汉四百多年,加上之前的秦王朝,中国历史一直在推崇帝王思想,抬高专权统治的历史作用,培养人们的服从意识,天下一统,民为社稷,客观上固化了社会阶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龙生龙凤生凤,贵族世袭,众生只能人人生而为民,自由开放的意识被淡化,社会创新的活力进一步下滑。

历史演进需要创新,人类进步更依赖于个性自由,思想开放,汉末乱世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国动荡的真正意义在于,帝王不是唯一,大一统不仅仅是为皇权服务的,各色民众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人人都有出人头地、展示自我的权力和欲望。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长,有合乎世俗要求的生存本领,都可以在这个无形的舞台上表现,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世袭的贵族袁绍、袁术、董卓、孙权等不会坐失良机,既得利益的曹操、刘表、张鲁等也不会拱手相让,有能耐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魏延等也要奋力拼搏,争取占有一席之地。像杨修、蒋干、庞统、徐庶那样的读书人更不会甘于寂寞,墨守成规。

这也许是三国在古代历史上的价值所在,此后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三国之前,汉室的凝聚力消失殆尽。朝廷内,掌权的文武大臣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他们普遍对皇帝和宗室丧失了应有的敬畏之心,把保存自己的利益当作首要目标,导致政出多门,朝廷的控制力几手降低到零线位。权臣董卓趁机借虎生威,窃皇权为己有,巩固了自己的专权地位,大汉天子有名无实。


董卓虽大权在握,八面威风,挟天子以令诸侯,滥发号令,但各方势力并不心服口服,大部分人持明哲保身的爱昧态度,少部分人如丁原、曹操等也是敢怒不敢言,朝纲紊乱、朝政荒废成为定势,大汉天下摇摇欲坠崩塌在即。


朝廷外,地方势力趁机迅猛发展,他们各自为政,搜刮民财,培植武装力量,事实上,形成大量的国中之国,过着独立王国的生活。如江南孙策,荆州刘表,汉中张鲁等等。
三国前的大汉天下已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无法形成统一意志,彻底瓦解是早晚的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从三个方位、以不同的政治主张、按各自的雄起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集团,他们势力相当,各执己见,亦敌亦友,形成犄角之势,维持了一个特定的力学结构,并存了超过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既特异,又合情合理的政权分裂阶段。这几十年在思想文化方面极度开放,涌现出大量的个性化人才,如诸葛亮、周瑜、司马懿、杨修等等。


三国归晋以后,也只是大合而未真合。表面上,司马懿统一了三国,全国只有一个政权,但是,人心思变的趋势并未改变,大的集团势力倒下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势力集团仍在蠢蠢欲动。多年的思维定势,导致司马政权只紧盯魏蜀吴等较大的政治力量,对中下层次的势力和民众重视不够,没有实行倾钭底层的亲民政策,底层百姓的拥护力薄弱,正所谓得天下易,得民心难。因而,表面上三国归晋,天下一统,但事实上一盘散沙的病根仍未根除,社会的创新力得不到抒发,根基不稳,最终还是走向分裂,孕育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动荡——南北朝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皇权   定势   朝廷   大汉   政权   势力   思想   集团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