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改名婆罗多背后历史和现实原因,膨胀的民族主义令人警惕

1、

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莫迪在G20峰会上已经使用了婆罗多这个名字。



这背后政治文化原因比大多数人想得要复杂。

那么,名字对一个人,一个国家有多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词,叫师出有名,就是说干什么事儿都要有个正当名义,要占据道义高地。

当然这个名,在这里并不指名字,但道理相通。因为通常我们取名字也都是取美好、积极向上寓意,和师出有名这个“名”是一个意思。

所以历史上王朝定国名,给死去皇帝上谥号,也都要取美好字眼,正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说,历史上有些王朝会给其它部落起个坏名字,皇帝给臣子改个臭名,也都是有其政治目的。最典型的就是雍正给老八、老九改名“阿其那”和“塞思黑”,大家都听说过。

所以,名字很重要。


2、

印度为何要改名婆罗多?

有人说这是要去殖民化。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

首先,印度这个词,本身确实含有殖民化意味,但是,印度这个词的来源,确实是出自印度本土文化,并非是外来殖民者强加给印度人。

非要说的话,像菲律宾这个国名才是非常强烈殖民化,因为这个词来源于西班牙殖民者当时国王名字。

咱们国家在1000年前宋朝时期,就有渔民下南洋经常往返这里,当时称其吕宋岛。

和菲律宾类似,东南亚和非洲大陆有很多国家都有被殖民历史,非洲国家曾掀起过改国名浪潮,像我们熟悉的,象牙海岸改名科特迪瓦等。

这些才是去殖民化改名。

印度这个称呼,虽然也是英国殖民者带来,但印度这个词,最早就是这片土地人自称,来源于印度河,其读音是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像咱们国家古代称黄河就叫大河,长江就直接叫江一样,最大那条母亲河独享河流这个词,是作为专有名词。

后来Sindhu这个词往西传播,经过波斯人、希腊人等不同语言转译,变成了印度这个读音。

搞清楚了这个过程,就应该知道,印度这个文明,在早期就影响到了西方,所以西方说的印度,和菲律宾这些殖民者重新命名地名不一样,本来就来自印度文明自称。

非要说印度这个词具有殖民色彩,有点强词夺理。

因此网上那些关于印度改名是要去殖民化的说法,并不准确。

那么莫迪要把印度改名婆罗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要强化民族认同,打造全新印度(划掉)——婆罗多国。这里面还有一个复杂历史背景,是印度国内,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的对立仇视。

这又牵涉到印度历史上相当复杂的历史(听起来有点像病句)。


3、

长话短说。

简单介绍下印度文明历史演变。

关键词: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先介绍印度这片土地最重要2条河流,印度河和恒河。

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记住,印度河如今主要流经巴基斯坦国内,恒河才是如今完全流经印度国内的母亲河。

所以大家谈到印度,网上有个笑谈,叫“喝了这碗恒河水,来生还做印度人“。

恒河在如今印度国内具有多么强大象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记住印度河和恒河这两条河的地理关系,对于理解印度历史,和如今印度国情非常重要。

要知道,印度自古以来并非一个国家,而是地区文明,古印度文明泛指印度河流域产生的部落文明。

古印度文明代表作是史诗《摩诃婆罗多》,这本书用梵语写作,婆罗多Bharat是印度早期一个国王,相当于咱们人文始祖黄帝,印度文明后裔都自称婆罗多族,相当于咱们自称炎黄子孙一个道理。

所以印度这个地方,可以称为印度,也可以称为婆罗多,1950年,印度宪法将“婆罗多Bharat”作为“印度India”的替代名称。这是现在印度改名的一个历史背景。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诞生了最早的印度教,就是早期婆罗门教,搞出了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里面最高种姓婆罗门,显然就来源于婆罗多这个词。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出,外来征服者雅利安人和印度本土土著之间的文明融合关系。

婆罗门教后来一度衰落,被包括佛教在内很多新兴宗教反对,这段时期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左右,后来新兴的印度教吸收来了婆罗门教教义,重新成为印度最广泛宗教信仰,原本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反而是远走东亚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是后话。

所以如今印度国内主要教徒都是印度教,第二大宗教是什么呢?就是伊斯兰教。

这来源于后来阿拉伯人对印度地区征服历史,以及后来蒙古入主印度,也进一步接受了伊斯兰教。

泰姬陵就是莫卧儿王朝时期修建,从这个造型就可以看出典型伊斯兰文明特征。但当时印度上层信仰伊斯兰教,民间还是信仰印度教为主。

继雅利安人征服带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之后,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伊斯兰教文明。此后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就冲突不断。

一直到英国殖民者离开,按照信仰不同,把印度地区拆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国名是英国殖民者新造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国内五个重要地区(巴基斯坦英文为Pakistan,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k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i代表信德sindh,s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

从建国开始那一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冲突不断。

甚至可以说,印度人对国家的认可,某种程度上,正是建立在和巴基斯坦的长期战争基础之上。

为啥这么说呢?拿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做对比,你就明白了。无论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其实都是斯拉夫族,双方原本是一家人,但是经过惨烈战争以后,国仇家恨就强化了双方分裂,是战争重塑了民族认同,从此乌克兰国内就只有乌克兰族,不会再有俄罗斯族。

美国本身是英国殖民地,也是在独立战争以后,形成了现代美国。

同样是因为这个道理,印度人在和巴基斯坦人的长期战争中,不断强化了我是印度人,不是巴基斯坦人的文化理念,从而能够把印度原本分散的各个联邦,凝聚在一起。

这就是靠对外战争,对外矛盾,来凝聚国内共识,这就是典型的民族主义。

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你也就理解了今天莫迪一定要改国名叫婆罗多的原因。



4、

这就要说到莫迪和他所在的印人党。

众所周知,莫迪能够上台,就是强烈煽动民族主义,团结了国内处于大多数的中底层印度教信徒。

印人党这个词,Bharatiya,也是来源于于婆罗多Bharat。

莫迪在竞选过程中一系列动作,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们婆罗多人多么牛逼,我们婆罗多人未来一定更加牛逼。

为了煽动更强烈更激进的民族主义,莫迪选择了打压印度国内2亿穆斯林族群这个基本政策,用于团结12亿印度教教徒。

自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国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越来越剧烈。

这个咱们就不多说了。

前面咱们就说了,民族主义在对内凝聚人心方面具有强烈药效。印度建国以后和巴基斯坦长期战争,就是在重塑印度。

历史上,印度长期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分散联邦,是英国殖民者强行扭合在一起。

如果没有这种剧烈对外矛盾,印度国内不同联邦的内部矛盾,就够印度政府焦头烂额了。所以印度需要对巴基斯坦的战争,更需要这种对穆斯林的仇恨。

另外,前面咱们提到了很重要一点,印度河作为印度文明母亲河,其实大部分流经巴基斯坦境内,所以这一点对印度这个国家就比较尴尬。

实际上,印度文明只是早期核心位于印度河流域,后来长期历史,一直到今天印度核心区域都是在恒河流域。

所以“印度”这个名字,显然也具有了某种不恰当性,于是采用另外一个更加光荣,更加辉煌,更能激发印度人民族自豪感的婆罗多作为国名,当然更加合适啦。

这,才是莫迪要改国名的根本原因。



5、

最后,为什么要说莫迪改国名背后,让人嗅到了一丝危险气息呢?

因为莫迪上台,刚好也顺应了最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民族主义和保守右翼崛起时代背景。

不仅是印度,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全球化浪潮,以及更加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比如美国越来越多的红脖子,欧洲各种中右翼政党上台等等.......

整个世界,民族主义思潮都在扩大中,包括我们的邻国越南。

而民族主义这种思想,天然带有攻击性。

什么是民族主义?那就是我的民族最伟大,最光荣,美国人这么想,欧洲人这么想,印度人当然也这么想。

当然,适度民族自豪感很有必要,这个毋庸置疑,也不过多展开。

只不过,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陷入了狂热民族主义,那显然就距离......不远了,这个咱们就不多解释了,懂得都懂。

但是呢,对于政治家来说,尤其是成熟的政治家来说,口号是一方面,实际可能是另一方面,比如对莫迪和印人党来说,打压穆斯林真的是他们基本政策吗?

不一定,这可能只不过是莫迪和印人党为了大选,为了长期执政,所以故意煽动民族主义,但在具体施政方面,又要注意控制印度国内民族主义势头,这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就是要控制住它,而不能让工具失控反噬自己。

当今世界大争之世,由于新的技术革命迟迟没有出现,新的经济增长遥遥无期,大家都陷入了存量经济尴尬境遇。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也好,欧洲也罢,印度国内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内部矛盾。尤其是印度,本身长期都处于各种剧烈内部矛盾之中。

为了应付这种内部矛盾,就必须适当使用民族主义来凝聚内部人心。

所以,从莫迪改国名这个举动来说,显然更加凸显了各国民族主义进一步膨胀的世界局势。这当然令人警惕。

当然,事情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地步。也要相信各国政治家有能力控制好这个工具。

就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印度   民族主义   印度教   恒河   伊斯兰教   巴基斯坦   婆罗门教   殖民者   国名   这个词   现实   原因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