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前言: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等一代名将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而在蜀汉,作为其最后一位君主的刘禅,却给人留下了昏庸无能的印象。当曹魏大将邓艾带领两三千人就让刘禅开城投降时,群臣哗然,刘禅竟然不战而降,可见其无能。

但在投降后,刘禅写下的三个字,却让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不敢置他于死地,甚至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在洛阳的晚年生活安逸,而他的儿子们还在谋划复兴蜀汉。这个看似昏庸的君主,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值得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审视。

一、蜀汉末主刘禅,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三国时期,在鼎立于天下的三大势力中,蜀汉可谓星光璀璨,当时号称“蜀中无大将,将无大蜀”的蜀汉,拥有如赵云、马超、黄忠等一批五虎上将,有“卧龙凤雏”之称的诸葛亮辅政,再加上法正、姜维等一批谋士,可谓人才济济。

但坐拥如此豪华阵容的蜀汉,在三国鼎立的战局中,却也最先宣告灭亡。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仅率两三千人,就轻松拿下了蜀汉的重镇成都。此时的蜀汉君主刘禅,也只能束手就擒,向邓艾投降。

刘禅这个举动,在当时就遭到了蜀汉群臣的强烈不满。刘备立国时,也曾号召要光复汉室,收复河山。而现在邓艾才带了两三千人,刘禅就举手投降,根本没有战斗的意志,亦无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这在蜀汉的忠臣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

那么,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昏庸印象的刘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要了解刘禅,我们还需要回溯到他的出生。刘禅本名刘谌,是蜀汉初代君主刘备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刘备在刘禅幼年时就不在身边,刘禅承继大任之前,也没有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历练。

相反,刘禅成长的过程可谓是无忧无虑。因为在他年少时,正是蜀汉国力鼎盛、文治武功并举的黄金时期。当时诸葛亮辅政,五虎上将镇守边疆,使得刘禅生活在一个相对太平的环境里。这也导致刘禅性格温和,没有很强的理想抱负,他本人也坦言“无才无德”。

所以,当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不久病逝,重任突然落到刘禅身上时,刘禅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他不得不勉强承继刘备的遗志,但心中并无匡复汉室的雄心壮志。刘禅只想保证蜀汉境内太平安乐,自己也可以享受安稳的生活。

为此,他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亮。由于有诸葛亮出谋划策,刘禅的统治期间,蜀汉国内一直比较太平,没有出现动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刘禅也具备做一个稳定的君主的基本素质和政治手腕,不至于完全无能。

但他自己却没有雄心壮志,这在当时的蜀汉群臣看来,无疑是对刘备遗志的背叛。当邓艾来攻,刘禅也选择了投降,这更让群臣对他失望至极。但投降之后,刘禅又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一面。

二、开城投降的刘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公元263年冬,蜀汉末期被魏国攻陷之际,刘禅开城投降的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强烈争议。但我们在批判刘禅不战而降时,也应该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一下。

魏蜀两国交战已久,双方的战争早已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禅作为君主,也许心中更多地想到的是怎样让手下的百姓能够活得安稳。在成都快要被邓艾攻陷之时,刘禅也许考虑到:如果执意与邓艾大军血战到底,成都很可能会遭到跟襄阳城一样的悲惨厄运,数十万蜀汉百姓也会被屠戮。

相比之下,主动开城投降,或许可以避免一次惨重的屠城,保全更多百姓的生命。当然,这也意味着放弃抵抗,直接结束蜀汉这段历史。但对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刘禅来说,能使百姓苟活的选择,也许更符合他的本心。

但投降之后,刘禅又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因为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对刘禅极为猜忌。自从司马昭接受刘禅投降后,便多次派人试探刘禅,想要找一个罪名除去他。刘禅为了自保,在与司马昭见面时,又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

三、写下“寨中山”三字,刘禅在与司马昭博弈什么?

公元264年,刘禅被迫迁居洛阳后不久,就被召见了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司马昭表面对刘禅彬彬有礼,实则暗地里早有杀机。因为他担心一个活着的刘禅会成为蜀汉势力复辟的旗帜。

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询问刘禅现居住的宅邸名为何曰。刘禅了解司马昭的 ,知道这个问题背后充满陷阱,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性命。

刘禅沉吟片刻后,写下了“寨中山”三字。这三个字一时让在场的所有群臣摸不着头脑,纷纷议论这是什么怪异的宅邸名字。而司马昭却在听见三字的一瞬间,大笑不已。

原来,“寨中山”三字倒过来念作“山中寨”。在司马昭看来,这代表了刘禅只想要归隐山林,没有任何谋逆之心。若刘禅还想着东山再起,恐怕也不会取这样一个宅名。

刘禅的这一招弄假成真,完美化解了司马昭的疑虑。司马昭见刘禅真的可以任操弄,也就放心地让刘禅在洛阳享受余生,甚至还封他为安乐公,保证了他的世袭荣耀。

可以说,刘禅在这场与司马昭的智慧博弈中成功保住了小命。否则以司马昭的残忍手段,刘禅恐怕早就人头落地。刘禅写下这三字,可谓机智过人,让人印象深刻。

四、洛阳的安逸生活,刘禅的儿子们又在做什么?

在洛阳生活的刘禅,拥有着足以支撑整日吃喝玩乐的丰厚俸禄。他也乐得清闲,再无谋求天下的心思,只想享受最后的时光。

而他的儿子们则与父亲刘禅完全不同,个个都是满腹热血。他们无法忘怀蜀汉的恩怨,时刻牵挂着蜀地百姓的悲苦。所以私下里,他们一直在联系蜀汉遗老,谋划着东山再起。

271年,刘禅去世。刘禅的几个儿子本想趁机发动叛乱,但最后还是没有实施。直到306年,刘禅的儿子刘琠终于约上了一批蜀汉旧臣,在洛阳发动了武装叛乱,试图推翻西晋王朝。

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西晋国力已非当年蜀汉可比。刘琠等人根本不是晋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晋军击溃。刘琠等人也都被捕处死,就此结束了蜀汉势力的最后一次反扑。

相比之下,刘禅安享晚年的选择显得更加英明。他的儿子们勇猛热血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刘禅在关键时刻妥善应对,保住了小命,最后走得体面,可谓大智若愚之举。

五、体现在刘禅身上的,是大智若愚的真谛

综上所述,刘禅这个在历史上被贴上昏庸标签的君主,其实也有他聪明与英明的一面。他放弃抵抗,选择投降,也许出于保全百姓生命的考量。他写下“寨中山”三字,成功博弈赢得司马昭的信任。这些关键举动,都展现出他的政治智慧。

而他儿子的失败反击,也从反面说明了刘禅不走极端,保全自身的伟大之处。可以说,刘禅生动诠释了“大智若愚”的真谛:明哲保身,不为虚名所累,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在评论历史人物时,我们不应受成见局限,而要设身处地思考,用发展和多面的视角审视。这样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公正合理的评判,而不是简单以成功失败论英雄。刘禅的故事,值得我们反思。

结语: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但最后成功走到头的寥寥无几。刘禅虽然没有完成父辈的宏图大业,但他后期的政治智慧,也足以改变我们对他 的看法

。掌握时势,明哲保身,也许才是在动荡蛰伏的最高智慧。历史深浅兴衰,兴盛和失败都只是过眼云烟,回顾我们还应抓住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才是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司马   群臣   开城   蜀汉   安乐   昏庸   洛阳   中山   雄心壮志   君主   不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