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噩梦“朱三太子”,61年造反70次,康熙大怒:抓住后诛其九族

前言: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殉国,明朝正式覆亡,满清入主中原。然而明朝宗室后裔并未全部死去,三位皇子在危难之际成功出逃,其后又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本文拟粗略讲述三位皇子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炤的故事。

一、太子登基却死,定王出家又反

李自成攻入北京那天,正值四月初八,明思宗命太监传谕各皇子。太子朱慈烺闻讯大哭,与父皇崇祯帝诀别后即骑马出宫,前往澄清湖金山寺藏匿。定王朱慈炯则率领下人从东华门突出皇城。永王朱慈炤更是连夜狂奔80里,直奔通州。

次日,崇祯帝殉国,三皇子成了明朝唯一的血脉。起初朱慈烺藏在金山寺,后来清军开入关中,他不忍心目睹汉人受屠杀,决定东归故乡。当他路过北京时,谎称自己是个补子,想探望外祖父周奎。没想到周奎一看就是太子,立刻泣不成声。多尔衮很快得知“太子”的行踪,将周家满门抄斩。朱慈烺也被凌迟处死,明朝天子血脉至此断绝。

这位出生于紫禁城的太子,在李自成攻城那一刻才意识到朝局已定,自己必须离开皇宫才有一线生机。他忍痛与父皇诀别,匆忙骑马离宫,可见他的性格比较着急,也比较直率。金山寺僧人将他藏匿数日,他看到满洲兵进入关中,开始大规模屠杀汉人,心中非常难受。他比较重感情,忍受不了眼看汉人受屠杀,决定孤注一掷,东归故乡。

这表现出他比较单纯直率的性格。他想探望外祖父,感情可贵,但行为轻率,导致祸端。周奎老谋深算,一眼就认出外孙,但他也只能用谎言欺骗,最后还是难逃一死。朱慈烺这次东归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否则他本可以在金山寺继续隐姓埋名。他性格单纯,且对故乡情感深厚,这才导致他不顾安危,一心想探望外祖父,殊不知已经酿成大错。

与朱慈烺不同,朱慈炯性格谨慎,深知大势已去,遂剃发为僧,隐居在佛寺内闭门苦修。有一天,他外出化缘时,被山贼绑架。山贼头子一看不是满人,便逼问他汉人身份。朱慈炯不得已道出自己就是定王。山贼们泪如雨下,原来他们都是明朝遗老,企图“反清复明”。众人欢天喜地拥戴朱慈炯为帝,不过一个月就聚集上万人。清廷震怒,调兵围剿,终于活捉朝贼及“定王”,众人被凌迟处死。

朱慈炯的性格与朱慈烺截然不同,他冷静而理智,深谙大义,明白明朝大局已定,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所以他选择剃发出家,与尘世诀别,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性格低调内敛,不像朱慈烺那么直率浪漫。

他隐居在佛寺,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可见他极具耐力。他小心翼翼,不轻易暴露身份,如果不是被山贼绑架,他本可以在寺中度过平静的一生。山贼头子一眼就认出他不是满人,可见他保持着汉人打扮,没有像满人那样剃发易服。

但他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不得不说出身份。山贼们本是明朝遗老,一听他是定王,无比兴奋,纷纷跪拜。朱慈炯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拥戴,这是历史的巨轮安排,非个人意志所能掌控。他本不想卷入政治纷争,只想祈祷佛祖,但他最终也未能避开“反清复明”的漩涡。

二、“三太子”70起,株连九族

朱慈烺、朱慈炯相继被杀,唯有朱慈炤幸免于难。他隐居村中,假冒普通百姓,靠教书为生,一直在世活到75岁。不料他给儿子取名时依然遵循明朝规矩,令儿子名字暴露了身份,最终被清廷发现,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三位皇子先后被诛杀,让清廷松了口气,以为可以斩断明朝血脉,从根本上剿灭“反清复明”的势力。哪知接下来的60多年间,冒充“朱三太子”的起义接连不断,竟高达70次之多!起义军都声称要“扶明灭清”,让康熙帝大怒,要把捕获的“朱三太子”全家老小一并斩杀。

这些起义军大都声称自己是“朱慈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673年闽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邱明月。他自称是“朱定王”,号召闽南人民起来反清复明。这场起义波及两广,规模浩大,清廷调兵30万人才将其镇压。可见明朝遗老遗少的“反清”情绪根深蒂固,就算诛灭宗室也无济于事。

朱慈炤是三兄弟中命运最坎坷的一位,他不得不在清朝统治60多年,隐姓埋名做一个普通百姓,靠教书度日。他性格极为谨慎,小心翼翼经营自己的隐秘身份。

他没有朱慈烺那般直率乐天,也没有朱慈炯那样的佛门修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尔虞我诈之辈,度日如年,唯恐暴露身份被杀。他娶妻生子,表面看是一个普通人,实际上心中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皇族身份。

给儿子取名时,他仍然遵循祖制,这说明他内心深处依然怀念故国故土,只是不得已要埋藏身份。他小心谨慎,瞒天过海活了一生,却因取名这件小事暴露身份,最后被清廷凌迟处死。他一生坎坷,可叹命途多舛,到老还要保命于人,实在令人同情。

三、反清如影随形,清廷提心吊胆

“反清复明”成了清初多年的心腹大患,丝毫没有因三位皇子的死而减弱。起义军此起彼伏,让清廷提心吊胆,屡次派大军进行血腥镇压,却始终无法根除。

康熙为此颇感焦虑,曾在谕谈中表示,朝鲜国王就如同“断后之患”,必须设法拉拢,否则一旦支持起义军,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反清力量之强大,让清廷陷入长期的忧患之中。

康熙晚年,虽然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反清复明”的呼声从未停止。雍正登基后,虽然打压文字狱,严查书院,但汉人的“反清”情绪已根深蒂固,难以磨灭。直到乾隆时期,满汉融合才获得进一步发展。可见三位皇子的死并未能改变历史的潮流,明朝遗老遗少的“反清复明”之心,如影随形,让清廷提心吊胼数十载。

尽管三位皇子先后被杀,但“反清复明”的呼声从未停息。短短几十年间,就出现了多达70次的冒名“朱三太子”的起义,可见明朝遗老遗少对故国的思念之深。他们深深怀念明朝的治世,厌恶满清的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起义消息一传开,就能迅速聚集民心。虽然一次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反清”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人心。农民起义军也好,山贼也罢,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高举“反清”大旗。且他们大都选择冒名“朱三太子”,可见明朝皇室在他们心中有着非凡的精神魅力。尽管皇室血脉已断,但其精神力量依旧激励着汉人民心。

面对汹涌的“反清”浪潮,康熙等清帝感到异常焦虑。他们不惜调集重兵进行血腥镇压,可反清意识根深蒂固,丝毫不因皇室血脉断绝而减弱分毫。

康熙晚年军国大业已定,但反清的呼声从未停歇。雍正文字狱严查书院,依然难以磨灭汉人的反抗之心。直到乾隆时期,满汉融合程度才略有提高。可见反清力量之强大,它如影随形地困扰了清廷数十年之久。

结语:

明朝覆灭后,三位皇子历经坎坷,终难逃一死,虽然其反清复明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成为后人的精神寄托,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反清运动。

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清力量虽遭血腥镇压,却从未真正消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满清终究难逃亡国的命运。明朝虽亡,其未竟的事业却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金山寺   崇祯   太子   明朝   起义军   清廷   皇子   汉人   清朝   大怒   噩梦   康熙   性格   身份   朱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