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长江文明的论坛 在重庆举行有其深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9月12日,在长江流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下,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开幕前一天,主办方邀请近40名来自中央媒体、沿长江省份媒体的记者,前往长江边上的云阳县张飞庙,以此为首站,开展“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探寻报道。

此张飞就是东汉末年名将、《三国演义》中在长坂桥前喝退曹军的张飞。云阳张飞庙始建于三国时期蜀汉末年,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刚到庙前,有人疑惑:张飞,能代表什么长江文明?

的确,如果说历史,1800多年前的张飞,远远不及重庆市巫山县距今200余万年的“巫山人”久远;如果说勇猛,远道而来的“燕人张翼德”,更不及商周时期就以“坚毅劲勇”立国的“本地人”巴人;如果说文化水平,歌咏长江三峡的历代诗作超过4000首,张飞即便在正史中再“文武兼备”,也无法与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千古名句的李白等众多文士名家相比。

那么,为何要在此开始探寻“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

“大家跨过这条线,就走到了历史上。”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陈昀指着脚下提醒:2002年至2003年,因修建三峡工程,作为最大的“移民”——张飞、最贵的“搬迁户”——张飞庙,被原样迁建至云阳新城对岸。

张飞的这次“搬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国家当时投入了8000多万元文物保护资金,将庙宇的“一砖一瓦、一檩一桷、 一草一木”,拆解编号、再重建复原。

张飞庙前的那条线两侧,一边是古代的长条石、一边是现代的石砖,历史与当下被严丝合缝地连接,共同托起人来人往,继续见证滔滔不绝的长江绵延东去。

9月11日,从张飞庙眺望长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对待文明的态度,我们是认真的。

比如,在这场首次举办的长江文明论坛期间,“长江文明书馆”落成启用,首次汇集了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级行政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的有关长江的珍贵古籍文献,全面展示了长江文脉,将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夯实文献基础。

论坛的主旨演讲阶段,可谓大家云集、精彩迭出。观众反响最热烈的一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王巍,一口气总结了12项“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中国之最”,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抢拍”大屏幕上的资料。

“(玉蟾岩遗址)在两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稻谷遗存,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王巍以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的“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为例,指出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在演讲标题中均使用了“长江黄河交相辉映”一说。

此种“交相辉映”是中华文明能够永葆青春的密码,葛剑雄表示,全世界只有中国完整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且“在以往气候变迁中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从历史的演进脉络来看,“长江、黄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都是中华文明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学术界在列举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史,通常将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文明”、将苏美尔文明称为“两河流域文明”、将古印度文明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将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

对比距今10000至4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王震中认为,两者是“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并行发展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源的”,长江和黄河是并存的两大舞台,“如果用‘大江大河’来表述中华文明,则可以称之为‘河江文明’。”

以时间的尺度,长江文明以上万年、上百万年延展,在地理空间上,长江文明也在交流、开拓。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杰出教授霍巍以重庆三峡出土的“有翼神兽”这一“西来造型”举例说,长江中上游处于我国内陆的交通要塞,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流通节点之一。

9月12日,长江文明论坛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摄

多位来自长江沿线高校、社科机构、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宅兹中国:长江文明探源”和“千年文脉: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两个专题,共同探寻长江文明传承与发展。

这场论坛在重庆举行有其深意。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重庆全域8.24万平方公里,均属长江流域地区。据主办方介绍,特别是长江三峡,为长江标志性河段,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亚洲古人类的发源地——距今约204万年“巫山人”的发现,揭开了三峡地区乃至中国、亚洲人类的序幕。

重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李禹阶多年从事长江中上游考古与研究工作,他在论坛演讲中说,三峡孕育和形成了众多世界级的高品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在长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近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峡文物保护、中华文明探源等重点工程为三峡带来新的文化传承发展契机。重庆也抓住了这一契机。

比如,其中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于2022年初启动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重庆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重庆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重庆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完成重庆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并于2022年4月启动规划编制,明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范围为重庆市全域,重点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制定了目标任务。

在这一“延续历史文脉”的过程中,将会有无数如保护张飞庙那般的努力,在重庆涌现,为新时代长江文明的传承、长江文化的发展、长江文脉的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也是首届长江文明论坛,为文化发展和传承带来的启示之一。正如长江文明书馆首次公布的“序言”中所述:“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长江   重庆   长江流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脉   重庆市   深意   中国   中华文明   文化   历史   论坛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