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谋士之路走得独具匠心

张良,韩国人。

韩国朋友们请冷静,虽然你们一直向世界宣称孔子和筷子是韩国的,但是这里提到的张良可不是指现代的韩国,而是战国时期的韩国。

张良是个颇有特点的人物,首先他长相英俊。

这里的英俊并不是指浓眉大眼的帅小伙,而是形容他长得像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

《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状貌如妇人好女。”

他的外表柔美出众,并且家世背景也不平凡,他的祖父张开地曾任韩国宰相长达三朝,而父亲张平则担任了两朝的韩国宰相。

可以说,张家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家族,而且地位非常显赫。

然而功名富贵也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在张平去世二十年后,秦国灭掉了韩国。

尽管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申不害变法之前,韩国只是凑数的存在,实力相对较弱。秦国要统一天下,必然会以韩国为目标。

韩国覆灭时,张良还比较年轻,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在韩国担任官职,但毫无疑问,由于张家世代都是官僚,享受君主的封禄恩赏,所以张良对韩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不仅对韩国有感情,而且感情非常深厚。

他没有选择去其他国家生活,也没有选择隐退,反而卖掉祖产,广泛招募忠勇义士,开始自己的反抗秦国的事业。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那个东方六国已经灭亡,六国余部已无法通过战争对抗强大到变态的秦国的时代,想要消灭秦国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只能是擒贼先擒王,也就是说必须杀死始皇帝嬴政。

只要消灭这位有雄心壮志的秦王,就能为韩国争取复兴的时间。

以前那些趾高气昂的东方六国,把函谷关内的秦国视为野蛮人,从未将秦国人放在眼里,现在他们是否意识到秦人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张良没有军队,也没有兵马,要对抗秦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刺杀皇帝。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个策略以前有人试过,但是张良还是想试一试。

于是,他带着几个壮汉伏击在了博浪杀,即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东郊,这个地方是秦始皇巡游必经之路。

秦始皇的车队非常长,但是其中只有四辆马车。

皇帝位居天下之中,出行时肯定坐在车队中间的一辆。所以,秦始皇必然藏在这四辆马车中的其中一辆。

通过观察,张良发现其中一辆马车外观最精美,制作最精良,因此断定秦始皇肯定藏在这辆马车中。于是当车子经过时,他命令身边的壮汉扔出一把重120斤的大铁锤,狠狠地砸了过去。

这把铁锤准确地砸在车上,车体瞬间四分五裂,车上的乘客死于非命。

刺杀看似成功,但可惜的是,张良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

秦始皇非常狡猾,他特意安排了一辆最为显眼豪华的马车用来干扰视线,目的就是让人看不清真相。秦始皇本人并不在这辆马车中,反而离这辆马车相对较远。

遭砸死的只是秦国的一位普通官员。

小样,当年连荆轲都没法对付我,你这个小小的张良,你还敢跟我叫板?

张良只能懊悔地离开。

从这次刺杀事件中可以看出,张良有勇有谋,但问题在于他的个人能力不够强,否则他就不会被秦始皇的车队耍得团团转。

有读者不解地说,这也太扯淡了吧,张良这么牛,这么厉害,怎么可能个人能力不够?

您说得没错,张良一开始确实很普通。

这个世界上哪有天生的天才,天生的英雄,或者从出生就是顶级人物?

所有的荣耀和光环,都是人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虽然张良并没有暴露自己,而秦始皇也没有查到刺客,但张良清醒地意识到,若想成就大事,自己的水平必须提升。

刺杀失败后,张良四处游历,在江苏徐州睢宁古邳镇的沂水桥遇到了一位胡须白发的老人。

这个老人十分古怪,见到张良后也不多说话,只坐在桥上,拽下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然后不客气地命令张良:

“嘿,你,快把我的鞋捡起来。”

朋友们,一般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白胡子老人,要么是大仙,要么是大师。张良虽然不聪明,但也觉得老人身上有奥秘,所以本着尊敬老人的态度,他立刻跑到桥下把鞋捡了起来,而且恭敬地为老人穿上。

老人看到这一幕,满意地表示这位小伙子可塑性挺高,并要求五天后再来见自己。

张良非常守时,五天之后准时来到桥上,然而他没想到老人居然比自己还早到。

老人对此大为生气,表示这小伙子太懒了,明明让你五点来,你竟然真的五点来。

说完,老人摇了摇袖子就走了,并约定张良五天后再次相见。

获得了上次的教训,五天后张良特意提前两个小时来到桥上,但老人却依然比他早到。

老人再次生气,表示这小伙子连个懒觉都睡不成,屡次爽约,真是不道德。

说完,老人又命令张良五天后再来。

这一回,张良直接在桥上睡了一晚,终于比老人早到了一步。

经过多次折腾,老人终于对张良满意了,也不再玩弄花招,直接摊牌,从怀里掏出一本《太公兵法》并送给了张良,表示这本书不是随便给谁的,你现在有了这本书,以后仔细研读,就能成就大事。至于你的功成名就,估计也需要十多年的时间,等你成功之后,可能在十多年后的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黄山会看到一个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本人。

没错,这个古怪的老人就是黄石公,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得到黄石公的帮助后,张良迅速发生了质变,从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当时谋略高手。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张良掌握了本事,但他还需要一个能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当时天下大乱,反秦浪潮已经如火如荼,陈胜、吴广率众起义,刘邦、项羽振臂高呼,六国贵族觊觎不安,可以说天下间一片豪杰并起,每个人都想在乱世中闯出个名堂来。

而秦始皇嬴政也无法预料到,他所幻想的千秋万代的大秦帝国在自己死后会四分五裂。

这个时候的张良还比较迷茫。

他的困惑在于,作为一匹千里马,他必须慎重选择他的主人。

就像当代年轻人选择工作一样,工作是什么并不重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老板才重要。

人与人是不同的。

琢磨再三,张良最终选择了刘邦。

他的选择并非因为刘邦长相英俊,而是因为,张良把得到的《太公兵法》向很多枭雄讲过,其他人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听得云里雾里,只有刘邦能真正理解。

是啊,人才需要的并不是财富,也不是提供的福利待遇,更不是房子。人才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理解。

尤其对于张良这样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才来说,他更需要别人对他的理解。

在刘邦的领导下,张良成为了刘邦的得力助手。

他辅佐刘邦入关,智斗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给刘邦提出奇谋,劝止分封,劝刘邦设立都城在关中,招抚了韩信和彭越。

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西汉高祖刘邦。

当然,和韩信相比,张良并不是战略家,无论是他独立指挥战斗还是参与的战争,都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

他也不是一流人才,和萧何相比,他在政务上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政绩。

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并没有教会他如何打仗或从政,但确实给予了他独特的洞察力。

张良对人性的研究和对局势变化的敏感程度,这是所有帝王都梦寐以求的。

可以说,成就大事的地方不在战场,靠的不是武力,在政坛,靠的不是功绩。成就大事的地方在每个人的内心。

掌握了人心,洞悉了人性,你就能拥有天下。

多年之后,张良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果然,他在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黄山遇到了黄石公所说的那块黄色的石头。

想来,自己那位古怪的老师早已羽化登仙,不再身世人世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平阴县   东阿   秦国   黄石   太公   谋士   独具匠心   刘邦   韩国   兵法   马车   老人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