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为何再三邀请他北上?陶福祥与张之洞的“岭学流传中原”计划

陶福祥画像。(采自《清代学者像传》/图)

张之洞督鄂初期,提出“岭学流传中原”说,以此吸引广东学海堂的学人北上,他特别看重的是岭南大儒陈澧的弟子陶福祥(字春海)。阮元督粤创立学海堂,清中期以后,“岭学”地位迅速崛起。学海堂不设山长,选举多个学者担任“学长”,张维屏、谭莹、朱次琦、陈澧、邹伯奇等均曾充任学长。光绪七年(1881),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请朝廷给朱次琦、陈澧两位岭南大儒“量加褒异”,两人均获赐“五品卿衔”。张之洞督粤期间,创办广雅书院,目的之一是传承学海堂学术。

学海堂注重“朴学”,番禺人陈澧继承光大了阮元的学术传统。乾嘉学者注重考据,官方意识形态则推崇朱子,形成汉学(考据)与宋学(义理)的对立。陈澧顺应时势,提出“调和汉宋”的口号,“调和论”逐渐为主流所肯定。张之洞1898年作《劝学篇》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是一种“调和论”,在思想方法上与陈澧一脉相承。

陈澧的《东塾读书记》曾风靡海内。文廷式引翁同龢言称,光绪帝案头“置此书,日加披览”。张之洞门生袁昶,在日记中多次表达对陈澧的钦服。光绪七年,袁昶“阅陈先生《东塾读书记》,所言皆闳深平实可行,此今之安定胡先生也”。安定胡先生,即宋代名儒胡瑗。光绪十四年(1888),袁昶将陈澧与曾国藩并称,“近贤惟曾文正、陈番禺可谓之。”称陈澧为“陈番禺”而不名,与曾国藩相提并论,推崇备至。

在此之前,张之洞已结识谭莹之子谭宗浚、陈澧弟子桂文灿。1871年,潘祖荫、张之洞发起京师龙树寺雅集,桂文灿、谭宗浚均为座上宾。张之洞致函潘祖荫,称桂文灿经学造诣“实不可及”。陈澧能得朝中重臣的激赏,桂文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光绪四年,陈澧七十寿辰时,张之洞撰联贺寿,联曰:“栖迟养老,天下服德;锐精覃思,学者所宗。”他虽未见过陈澧,却极为推服陈澧的学行。

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冬从两广移督湖广,仿照广雅书院模式筹建两湖书院。次年,内定担任两湖书院经学分教的郑知同(字伯更)突然去世,这使他将目光投向岭南学人。郑知同(1831—1890),贵州遵义人,著名学者郑珍之子,早年曾佐张之洞四川学政幕,后被聘为广雅书局分校。张之洞心目中接替郑知同的最佳人选,是陈澧弟子、梁鼎芬的老师陶福祥。由此,张之洞展开了“不懈的追求”。

《碑传集三编·陶福祥传》言:“文襄移督两湖,设置两湖书院,函电坚招,辞不获已,往为商定归程,评校课卷,三阅月谢病归。”措辞简约。张之洞坚请陶福祥、陶氏反复辞谢、照顾张氏面子短期北上然后坚决回穗的过程,见之于本年王秉恩、陶福祥来往电报,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可为陶福祥传增添注脚。

王秉恩,字雪岑,四川华阳人,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识拔的得意门生,长期在广东为官,时任广雅书局提调。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张之洞发电报王秉恩:“伯更(郑知同)既没,两湖书院经学分教无人,惟陶春海孝廉渊雅端纯,堪居此席,望代请来鄂,修火岁共八百金。此间分教与广雅局面不同,并不另请山长,事权较重,体貌较尊。关聘如允即寄。”(《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41册第26页,以下引用仅注册数、页码)经学为当日学问核心。两湖书院不设山长,经学分教即拥有学科领导人地位,权力较大。张之洞怕陶福祥计较名位,特如此说明。“渊雅端纯”既是对陶福祥的评价,也是张之洞聘请经学教习的标准。当时有“经师即人师”的说法,经学教师不仅要学问渊深,还要品行高洁,足为诸生法式。

陶福祥(1834-1896),字春海,别号爱庐,广东番禺人,少从陈澧问学,光绪二年中举人,笃守师说,邃于经学,藏书十万卷。张之洞督粤,聘为广雅书局总校。两湖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春季学期,除经学分教外,史学分教也乏人,张之洞嘱意陈澧另一门生林国赓。林国赓,字飏伯,番禺县穗石乡人,九岁能为诗文,入学海堂为专科肄业生,与乃弟林国赞在史学方面均卓有建树,陈澧称两兄弟“二林,国之宝也”。林国赓于光绪十一年被举为学海堂学长。

陶福祥不欲北上,在电报中辞谢:“福祥以馆为家,现已启馆,散徒移居,暂难就绪。夏秋且营葬事,未便远行。”(第66册第711页)他所开设的学馆已开学,不能让生徒解散,况且夏秋间家中还有葬事,难以接受湖北方面的邀请。十天后,张之洞发电王秉恩,分析陶福祥辞谢原因,除了本人开馆授徒,他还兼着广雅书局总校、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地位崇隆,入息颇丰。张之洞复电王秉恩,答应为此想办法,给现任两广总督李瀚章打招呼,给他保留三个兼职。“至菊坡、学海两学长,虽来鄂省,亦可仍兼。陶系粤中学者领袖,此两处绝不能他属也。至书局一席,当为切托李筱帅(李瀚章字筱泉)照旧,务恳允来,聘函即日寄。”(第41册第391页)在张之洞心目中,陈澧既殁,陶福祥即为“粤中学者领袖”,为请动陶福祥,不惜恳求继任两广总督李瀚章,给陶氏保留兼职。

为打动陶福祥、林国赓,张之洞大派高帽,在致王秉恩电报中说:“陶、林同来鄂,亦不寂寞,均望坚邀允来,从此岭学流传中原,想陶、林亦必欣愿也。”(第41册第398页)

张之洞聘请陶福祥,姿态如此之低,就差亲自三顾茅庐,这让陶氏感到不好意思,不得已想出一个折衷办法,即到湖北任教三个月,然后再以“归葬”为由返回广州。陶福祥在武昌三个月时间内,为两湖书院的经学教学定好规模与课程,然后返回广州。临行,张之洞向陶福祥要“替人”,陶福祥推荐了同门、番禺人王国瑞,王最终似乎没有成行。林国赓刚收到邀请时,以父亲老病为由推辞(第66册第714页),最终仍被说动,到两湖书院任史学分教,1892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离开湖北。陈澧弟子梁鼎芬曾兼两湖书院监督,是张之洞办理湖北学务的主要助手。

学海堂注重实学,学长之一邹伯奇(南海人)对光学、测量学有湛深研究,曾主持测绘南海县舆图,为我国采用近代方法测绘方志舆图之始。邹伯奇弟子、南海人罗照沧,专擅测绘之学,被张之洞罗致到湖北测绘河道图,留两湖书院任教。此后,张之洞聘请了不少广东学者北上,经学教习杨裕芳(南海)、经学教习马贞榆(顺德)、算学教习汤金铸(花县)皆是。汤金铸专精算学,曾被左宗棠礼聘任教福建船政学堂。学海堂继承了清代经史的正统,又有不少弟子兼擅实学(测绘、算学等),这是他们受张之洞重用的主要因素。1905年,张之洞与袁世凯奏停科举,学术进入新时代,所谓“岭学流传中原”也就乏人提起。今日而言,知道陈澧者尚有不少,了解陶福祥的已不多见。

陈晓平

责编 刘小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两湖   两广   光绪   教习   中原   经学   学海   学长   番禺   书院   学者   计划   陶福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