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康熙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因为他成功带领大清进入康乾盛世的时代,还因为他在位时间之长。作为大清历史上在皇位上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自然拥有众多的臣子。

大清是由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因此十二位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满洲人更为重视,压抑汉族人的地位。康熙相对而言也更加注重满洲人,因此康熙朝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满洲臣子,例如索尼与索额图父子、纳兰明珠、马齐、伊桑阿、佟国纲与佟国维兄弟、隆科多等。然而,在康熙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族重臣。这五位汉臣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而且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

他们究竟是谁呢?

陈廷敬—顺治帝赐予一字“廷”,成就一代名相

在《康熙王朝》中,陈廷敬一直兢兢业业地为朝廷办事,呈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和专业能力。当康熙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后,索尼主动在朝堂上提出要康熙提前亲政,但遭到权臣鳌拜的反对。这时,陈廷敬勇敢地站出来,并毫不畏惧强权地说道:“皇上已经大婚了,按照大清的祖制,应该向天下宣布。皇上亲政是众望所归的、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大事。”他用铿锵有力的言辞表达出朝廷内外对康熙亲政的期待和支持。

虽然鳌拜跋扈嚣张,但他始终不敢招惹陈廷敬。

鳌拜被推翻并被捕后,许多人主张处死他。康熙深恶痛绝鳌拜,按道理说应该迅速除掉他。然而陈廷敬不赞同直接处死鳌拜,而是主张对他的罪行进行审判,并在确认后公开宣告。这样一来,正义得以彰显。

由此可见,陈廷敬不仅不畏强权,而且对大义深有感悟。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康熙深知陈廷敬为人处世的原则,他总是着眼于大局。

当康熙提出要削减藩镇权力时,索额图率先反对,理由是“国库空虚”。然而陈廷敬在朝堂上直接表示愿意承担筹集资金的责任,以确保康熙顺利削减藩镇势力。索额图抓住了陈廷敬之前在修缮慈宁宫时说过没钱的话,企图对陈廷敬进行批评。

然而当康熙提出削减藩镇时,陈廷敬却突然有了钱。

陈廷敬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道:“如果皇上要修建宫殿,我只能说‘没钱’;但是如果整顿军备,即使困难重重,需要挖地三尺,我也会想尽办法筹集资金。”

像陈廷敬这样明辨是非、把朝政放在首位的大臣,哪一位皇帝不会喜欢呢?

虽然陈廷敬地位崇高、权力重大,却从不卷入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党争。他是康熙信任的罕见的汉人大臣。最终,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因为过度劳累,在职期间辞世。

陈廷敬可以用“堪称完美”来形容,当然这只是剧中的陈廷敬。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否配得上“一代名相”这个称号呢?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阳城县皇城村,顺治帝十五年他名列榜首。由于顺天通州有一位进士跟陈廷敬同名,都叫“陈敬”,为了区分这两个人,顺治帝赐给陈廷敬字号“廷”。

从庶吉士的起点开始,陈廷敬在康熙十四年达到了内阁学士的职位。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被提拔为左都御史,并兼管户部钱法。自此,他成为廉洁奉公的楷模。他不仅节俭,而且将朝政摆在首位,逐渐成为康熙最信任的大臣。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式成为“陈相”。

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病逝,康熙对此深感悲痛并亲自撰写诗来悼念他。

陈廷敬在官场上一生担任过六部等几个重要部门的要职,这充分显示了康熙对他的信任之深。当然,陈廷敬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他不仅进行了钱币改革和整治贪腐行为,还进行了吏治改革。

陈廷敬为官长达53年,升迁了28次,最终担任了文渊阁大学士的职位。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起,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不再设立宰相,因此大学士的地位相当于宰相。陈廷敬在康熙身边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成为康熙不可或缺的重要臣子兼亲近的心腹。

除了在政务上努力尽心尽力,陈廷敬在文学方面也有出色造诣。他一生编写了许多著作,如《午亭文编》、《河上集》等是他的个人诗集;此外还主持编纂了许多国家典籍,如《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和《康熙字典》等。

可以说陈廷敬不仅是一个好官,而且还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从善如流的干吏。

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在康熙朝期间,有两个名叫于成龙的人,一个字为北溟,一个字为振甲。在此提到的于成龙是指于北溟,也就是“大于成龙”,而非于振甲。这两位人物都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望。

然而,被康熙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是大于成龙(即于北溟),本文将继续使用这个名字。

于北溟出生于山西来堡村,在他出生时,亲生母亲田氏不幸去世,继母是李氏。尽管如此,于北溟与继母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在这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于北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639年,即崇祯十二年,于北溟考中副榜贡生。由于太原考场的考官问题,于成龙找到了辞掉手中官职的借口,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堡村。

满清入主中原后,于北溟在崇善寺专心苦学了四年。顺治八年,他参加了乡试,但未能成功;当时,于北溟已经35岁了。

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家里开支大,于北溟不得不暂时放弃科考,为了生计做出了这个决定。

父亲去世后,于北溟在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并顺利结业。随后,他被授予广西罗城县令的职位。

罗城县地处峻岭之间,环境恶劣,虎狼横行,瘴气盛行。此外,各民族杂居,经常发生盗窃和抢劫等事情。跟随于北溟的四个仆人无法忍受这种情况,纷纷离去,只留下了于北溟一个人。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却想尽办法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他不仅在此地办起了学校和养老院,还整顿了官员的作风。很快,罗城县的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正是由于于北溟在罗城县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得到了广西总督的赏识。康熙六年,于北溟被提拔为合州知府。当时,他已经52岁了。离开罗城县时,百姓们都非常舍不得他。

合州的情况与罗城县相似,于北溟实施的“招民垦荒”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年后,他被提升为黄州府同知。由于在黄州的成绩非常出色,他再次得到了湖广巡抚的赏识,并受到了再次推荐。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九年,于北溟升任直隶巡抚之前,在黄州和福建都被誉为廉洁的表率。福建巡抚称他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于北溟担任直隶巡抚,受到康熙赞扬,被誉为“大清清官第一”。不久后,他又被提升为江南江西总督,成为一名高级官员。当时,于北溟已经65岁了。

尽管大学士纳兰明珠担心于北溟会对自己构成威胁,频繁地对他进行弹劾,但康熙对于北溟的为人非常了解,并没有轻易相信那些弹劾之人的言辞。

康熙二十三年,于北溟在任上因病去世,享年仅68岁。

在于北溟去世的时候,屋内除了几只瓦罐、粗米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财物。江宁的老百姓得知于北溟去世后,感到非常伤心,纷纷抱头痛哭。

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赐予谥号“清端”,实至名归。

靳辅—治河能臣

1633年,靳辅出生,当时是崇祯六年。

1699年,靳辅入仕途,年仅17岁,成为笔帖式。

两年后,他进入翰林做编修。从顺治八年开始一直到康熙九年,他先后担任了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通政使司右通政、国史院学士等职务。到了康熙九年,他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侍郎。

可以说在康熙九年之前,靳辅一直都在京城任职,与治河工作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在康熙十年,靳辅开始被派往安徽担任巡抚。在六年的任期内,他做了一些让百姓们非常支持的事情。

康熙十六年,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外行人治理河道,能够成功吗?

靳辅用了15年的时间向我们证明:外行人也可以治理河道,并且成为一个出色的治河官员。

靳辅上任河道总督时,黄河、淮河和运河都存在各种问题,朝廷上下的官员束手无策。没经验的靳辅是否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然而,靳辅上任后立即开始行动,展现出了自信和决心。

靳辅用两个月的时间观察河道情况,并每天上奏康熙八条疏文,向朝廷报告他亲自调查的结果。他不仅仅是独自进行调查,还听取了许多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治河策略:

综合治理运河和河道。

在靳辅的策略指导下,治河工作初见成效。

尽管如此,靳辅的治河策略在康熙二十一年引起了朝廷的争议。康熙决定亲自听取靳辅的想法,将他召进京城商议对策。最终,康熙同意了靳辅的建议。

康熙对靳辅的信任和支持增加了靳辅对治河工作的信心。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七年,靳辅的治河工作虽然再次取得成功,但朝廷上仍然存在争议,靳辅也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康熙二十七年后,靳辅已进入晚年,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江南道御史郭琇弹劾靳辅挥霍朝廷财富,任人唯亲;给事中刘楷指责靳辅任人不当,治河无成……

靳辅成为众矢之的,他不服气地为自己辩解,并一一驳斥这些指责。他揭露了这些人弹劾他的真实动机,指责是因为他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康熙意识到靳辅的困境,于是召集文武大臣进行辩论。一部分人为靳辅开脱,一部分人则攻击靳辅。与靳辅站在对立面的主要是小于成龙(于振甲)。

作为千古一帝,康熙看得很清楚,于振甲并不了解河务;然而,靳辅也有些固执。因此,辩论的结果是靳辅被免职。

面对靳辅被革职的情况,发生了以下两件事情:漕运河道阻塞,需要靳辅解决;中河已经开通,这是靳辅的功劳。康熙为此感到困惑,于是派人去调查,并最终决定按照靳辅原定的策略继续治理河道。这实际上就是康熙肯定了靳辅的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时特地让靳辅同行。

康熙三十一年,尽管靳辅已经年迈,但他仍然被再次启用,并希望继续治理河道,因为这对国家和民众都是有益的事情。靳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理建议,但在同年七月,靳辅病重,四个月后去世,享年60岁。

靳辅去世后,康熙下令修建了靳辅祠堂,供后人供奉祭奠,位于黄河岸边。

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随着官职的晋升而变得更加强大,相反,他的地位却逐渐下降。他的性格也非常倔强,从不退让。

然而,正是因为康熙宠臣周培公的推荐,康熙才有机会认识到姚启圣这个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平台的人才。康熙亲自将已经被皇考顺治帝“永不受用”的折子烧掉,重新启用了姚启圣。

虽然姚启圣已经年过六旬,但他终究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在与施琅一起的努力下,**成功地夺回了失地。

功成名就后,姚启圣选择了隐退。康熙赏赐给了他西湖的一处行宫,作为对他的认可和奖励。

当然,以上只是剧中的情节。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确实因为他所立足的平台而名垂青史。

姚启圣出生在绍兴,从小就有豪侠之志。

康熙二年,姚启圣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参加科举考试,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他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的知县。

康熙十三年,姚启圣与儿子姚仪一起跟随康亲王杰书征讨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凭借着他们的功劳,姚启圣于次年晋升为浙江温州的处道佥事。

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和他的儿子多次立下战功,因此晋升为福建总督。

随后,姚启圣参与了一系列平定动乱的行动:

康熙十八年,他攻下了金门和厦门,并且招降了朱天贵等人,因此被提升为兵部尚书。

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攻克了海澄、金门等地,康熙授予他骑都尉的称号,并世袭罔替。

次年,姚启圣回到福州后,他的旧病复发了,不久后他去世了。尽管姚启圣在生前虚报了47000两银子用于修建船舶和器械等,按道理应该被追回。然而,康熙考虑到姚启圣在平定耿精忠叛乱和扩大平台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免除追回的责任。

施琅—“海霹雳”

施琅并非一开始就是满清的臣子,他实际上是郑成功身边的一个重要将领。他两次降清,最终成为满清掌权的关键人物。

施琅出生于一个家境不错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施大宣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因此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施琅自小就展现出了雄心勃勃的面相,父亲施大宣相信他有着封侯拜相的前途。果然,施琅最终证明了父亲的言论的正确性。

施琅从小就开始学习兵法,并且展现出勇猛和智谋。他仅17岁时就成为了明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身边的部下,多次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然而,在顺治三年,郑芝龙选择了降清,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坚持抗清。

因为郑成功的招揽,施琅加入了郑成功的队伍,开始抗清。很快,他成为了郑成功身边的得力助手。

然而,由于施琅与郑成功之间发生了矛盾,施琅的父亲和弟弟都被杀害。施琅对郑成功怀恨在心,再次投降清朝,并决定与郑成功为敌。

实际上,施琅重新投降清朝后的生活并不如意。调任京城后,他生活贫困,甚至要靠妻子做手工来补贴家用。康熙元年,施琅被晋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此时郑成功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延平郡王的位子。

自郑经继承延平郡王之位以来,内部出现了矛盾,不久之后郑经也去世了。

冯锡范支持仅11岁的郑经之子郑克塽继承延平王的位子。施琅得知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于康熙三年上书康熙请求攻打**,但未被准许。

康熙七年,清廷试图招抚郑氏集团却失败了。施琅再次上书请求攻打**,然而他的建议被鳌拜等人否定,施琅的建议也被压制了。施琅不仅没能得到攻打**的机会,还被留在了京城长达13年的时间。

在这13年的时间里,虽然施琅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一直关注朝廷的动向,研究海军事务,耐心等待着自己被重新启用的一天。

终于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除掉了权臣鳌拜,平定了三藩之乱,决定收复台湾。在李光地与姚启圣两人的极力推荐下,施琅得到康熙的重用,复任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厦门全力负责台湾事务。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水师,郑克塽率群臣降清。

施琅也因为收复台湾而载入史册,成为朝廷的大功臣。

紧接着,施琅开始招抚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八月十三日,施琅到达台湾,刘国轩等人全部降清。施琅登上台湾后,主动前去祭祀郑成功父子,并且对郑成功父子在台湾治理所做出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施琅能有如此胸襟,以大局为重,确实非常难得。

之后,朝廷对是否留台存在很大的争议。

作为收复台湾的主将,施琅极力劝说康熙要留下台湾,终于说动了康熙以及朝中的大臣,康熙下旨在台湾设立府县,屯兵驻扎。

康熙三十五年,施琅病逝,康熙赠与谥号“襄庄”,意义深远。

结语

在康熙朝,除了陈廷敬、大于成龙、靳辅、姚启圣和施琅这五位杰出的汉臣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李光地、高士奇和周培公等其他重要的臣子。然而相对而言,这五位汉臣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因此他们被我们所铭记。

考虑到满清“重满抑汉”的政策背景,这几位汉臣能够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并取得建树,确实非常难得。这说明他们个人能力过硬,才赢得了历史的认可。

陈廷敬虽然是汉族臣子,却成为了被誉为“完美”的“一代名相”。

大于成龙虽然功成不早,但他成为了廉洁奉公的楷模,被康熙尊为“清廉第一”。

靳辅起初与治理河道无关,但他凭借着努力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治河能臣,这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施琅和姚启圣都是收复台湾的功臣,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名垂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满洲   康熙   成龙   巡抚   大学士   臣子   总督   福建   河道   朝廷   大汉   厉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