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24小时前,发生了两件事,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明朝的灭亡,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众人感兴趣的话题,在这场覆灭中,有两件事至今难以释怀。

一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他虽有过失,但也努力治理,不该被贴上“亡国之君”的标签。

二是明朝覆灭前的两件蹊跷之事。时至今日,提起这两件事,仍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与不解。

这两件事究竟为何?明朝为何会在如日中天时覆灭?这都是历史的疑点,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

01

将皇位拱手让人

1644年,明朝已临亡矣。李自成起义军数十万之众已攻下北京城,崇祯帝退无可退。此时,李自成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否推翻崇祯,自己登基为帝。

李自成犹豫不决。他清楚,自己起家时不过一个农民罢了,治国之才尚待充实,况且,女真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环生,若此时接手明朝江山,自己无力支撑也。于是,李自成决定谈判。

他派使者向崇祯递交书信,提出只要割让西北土地,给予白银百万两,便愿意迎立崇祯为主,联手剿灭其他农民起义军。

此举出乎所有人意料,明朝已败,皇帝一利可图,这个机会李自成居然想要放弃,此举可避免北京激战,也给崇祯一个体面下台的机会,对百姓而言都是好事。

然而,崇祯拒绝了李自成的归顺,实在是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只要是答应了李自成,那么明朝起码有数十年的光景。这下李自成大怒,下令全力攻城,不久后,崇祯上吊自尽,明朝灭亡,可惜李自成称帝不久便潦倒下台。

然而,我们在评判历史的时候也不能太过武断。李自成当时放弃皇位,其实也有他的考量,李自成出身卑微,起家于农民起义军,对治国经略并不在行。他担心自己登基后无法有效统治这个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明朝。

且女真人虎视眈眈,后金大军随时可能南下,李自成若直接称帝,无异于招来更大灾难。所以他选择谈判,希望可以稳定局势,联合明军北伐女真。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合理的选择。

然而命运弄人,崇祯不给他这个机会。崇祯疑心太重,拒绝谈判,逼得李自成只能强攻。

北京城破,明朝灭亡,中原再起波澜,毕竟历史发展有其必然,种种因素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局面。评判历史不能脱离具体环境,崇祯帝拒绝李自成的的原因世人有着诸多猜测,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和同理心,而非武断批判。

除了这个,还发生了一件怪事,为何崇祯帝对于前来救驾的唐通起了疑心?

02

对部下疑心不止

1644年,李自成达到了宁武关,当时陕西巡抚抵抗不了,自尽了。只剩下周遇吉带着四千兵力不断与李自成周旋。直至来到宁武关,李自成也攻不下分毫,只因周遇吉将精锐全部放在这里。

但是李自成灵机一动,想到了用车轮战攻城,周遇吉眼见城门攻破,他带着剩下的将士,打算和敌人同归于尽,他身先士卒最终被乱箭射死,而他的夫人也被李自成的部下烧死。

周遇吉一死,李自成如入无人之境,快马加鞭将要抵达张家口,这才让那崇祯帝慌了阵脚,他分别向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靖南伯黄得功等人呼救,请求支援。

还好,当时唐通的驻地离京城最近,第一个带兵前来支援皇帝,而其他人总有各式各样的理由,终究没有前来。

按道理,唐通是唯一可以保护崇祯帝的将领,崇祯帝应该对他百般信任才对,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依靠了。但是我们的崇祯帝朱由捡偏不,他虽欣喜,但仅仅只赐予唐通白银千两和蟒袍一件,随后便派遣他去镇守居庸关。

除了这两样东西,崇祯帝还派遣了一位大太监监视他,这让唐通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唐通还是决定和李自成决一死战。可是谁知道,这大太监真会坑人,他擅自做主将居庸关大门打开,配合李自成。

唐通见状,哭笑不得,但是来不及反应,他就已经腹背受敌,心中怒火无法平息,直接撂摊子不干投奔了李自成。这唯一一个赶到京师的队伍竟然以这样的结局收场。

一直驻军遵化蓟辽总督王永吉,在崇祯帝自缢而亡4日之后才赶到京城;吴三桂心系百姓带着一众老弱病残赶来,也错失了良机;山东总兵刘泽清直接选择抗命,在驻地逍遥快活;而靖南伯黄得功确实分身乏术,他正在安徽泸州围剿张献忠。

于是就上演了这样一场闹剧,最后以崇祯帝自缢于眉山收场,这朱由捡虽说是亡国之君,但是坐在皇帝这个位子他也是身不由己啊。

03

诡异之处情有可原

那个时候,明亡之际,西北流寇李自成大举南下,连陷北京二门,却在入城前突然请降。此举令当时的崇祯皇帝极为惊诧,也为他带来了一个难题。

李自成此人,出生贫寒,从小过着流浪生活,他聚集了一批农民起义军,割据陕西一带,后来趁明朝国势衰微之机扩张势力,他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先后占领了河南、陕西等地,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北京城下。

两次攻城,轻易就攻破了外城角楼和德胜门。此时的明廷已是强弩之末,濒于灭亡的边缘。谁知就在此时,李自成忽然请降,表示愿意接受明廷封赏,归顺朝廷。

这个突如其来的讯息让身在北京紫禁城的崇祯皇帝大惑不解,李自成这个在野已久的农民起义军头子,忽然一反常态请降归顺,是何居心?这是否真诚还令人存疑。

但明廷此时已经是山穷水尽,濒临绝路,哪怕李自成有诈,暂时接受也总好过亡国灭种。崇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按明朝规定,封王必须以军功显赫为先决条件,一个没落野多年的贼寇头子,凭什么封王呢?这明显违背了祖宗家法,但如果不接受李自成的请降,只怕明廷必然亡国。

崇祯心中非常矛盾,他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希望内阁大臣能给个好主意。可内阁诸臣无一敢担此大任,只能寸步难行。最后,崇祯请示了首辅魏藻德。谁知魏藻德竟浑如痴呆,对崇祯的追问毫无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北京城外的李自成还在等待明廷的答复,眼看首辅、内阁都毫无办法,崇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他宁愿殉国也不敢违背祖制,又明白这可能会导致明朝灭亡。

而始内阁大臣魏藻德不作为,让崇祯难以抉择。终于在李自成等得不耐烦下令攻城时,崇祯才与皇室殉国,以全其正统君主的清誉。

一个本可扭转乾坤的归顺,却最终导向了亡国的结果。崇祯面对的,是百年难题,进退维谷,殊不容易。他对祖制的忠诚和正统性的坚守,也就导致他在最后关头无路可走。虽不能尽解其难处,但不得不叹息最后一位明君的悲剧命运。

原来崇祯并非不不愿意给李自成封地,只怪他们泰国优柔寡断,再加之有祖先在上,他不得不拒绝李自成。大明江山气数已尽,再继续下去也没有什么用了

04

保持气节自缢而亡

朱由检即位之初,怀抱着改革明朝的雄心壮志。他清除了祸乱多年的阉党魏忠贤,一时间朝政清明,百姓有所期待。

然而明朝积弊太深,内忧外患环生,朱由检一人难以独撑大局,境内天灾不断,荒年频仍,百姓饿殍遍野,边疆遭到后金入侵,掳掠财物无数。朱由检勤政爱民,但明朝已如风中残烛,难以回天。

当李自成大军压境,朱由检面临两难抉择:要么答应李自成的条件自封西北王,要么骄傲地守住帝都,以身殉国。朱由检选择了后者,他安顿宫中的妃嫔,整肃朝政,然后来到煤山,在一棵树下吊死了自己。

朱由检牺牲的当晚,北京城陷落,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只见跪伏在地的朝臣,不见龙椅上的君主。李自成悬赏万金寻找朱由检,终于在煤山找到了他的遗体,李自成为表达对这个悲剧君主的敬意,给予他厚葬。

朱由检虽未能挽救明朝,但他临终前的种种作为,体现了一个君主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他宁愿自我牺牲,也不让敌人羞辱自己的尊严,这种大义凛然的气节,为他赢得了后人的敬佩。

朱由检的牺牲,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明朝覆灭,乃历史的必然。但朱由检的精神永存,这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一个朝代的覆灭固然悲痛,但更重要的是汲取历史教训,发扬光大先人的精神,以之照亮中华民族的前程。

结语:

历史是一个重要的镜子,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然而,历史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否真的存在必然的历史规律仍有待探讨。

前人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未来的道路我们仍需自行开拓。历史并未终结,新的篇章等待我们继续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明朝   宁武   崇祯   北京城   总兵   起义军   亡国   北京   诡异   皇帝   小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