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陆县”、山东“汶上县”,两县名于唐天宝元年互换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古虞平陆,一个名字,千年河山的寂静见证。这个故事始于山西平陆县,位于山西省黄河畔,三门峡市的对岸。当年,我和亲人一同编写《古虞平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历史之谜:山西的平陆和山东的汶上,两个县名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联系,而这一联系与唐玄宗李隆基息息相关。



从古书《平陆县志》记载来看,平陆县在周朝被称作"虞国",即"唇亡齿寒"中的"虞国",与"虢国"相邻,后被晋国所灭。在春秋时期,它是晋国的"大阳邑",到了汉朝,改名为"大阳县"。然后,在北周天河二年,它被陕州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管辖,并更名为"河北县",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唐玄宗的时代。



在唐朝,黄河从洛阳至长安的航道最为繁忙,黄河下游关东一带的粮食和物资多通过黄河运送至长安。因此,朝廷对黄河航道的疏浚非常重视,特别是位于平陆境内的三门天险河道。黄河三门天险地势险要,因有两块巨大的石头,将黄河分为"人门"、"鬼门"和"神门"三道,因而得名"三门",此地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让大船无法通过。



于公元742年的唐天宝元年,为了疏通黄河三门漕运,唐玄宗责令陕州太守李齐物在黄河三门天险开凿了一条"开元新河"。在这个开凿过程中,河工在黄河三门天险的河北县境内的石缝里发现了一把古刃,上刻有篆体文字"平陆"。李齐物见到这把古刃,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把刃上刻有"平陆"二字,他认为这是天赐祥瑞,象征着黄河漕运畅通无阻。他迅速将古刃呈报朝廷。唐玄宗看到这把古刃后也深感欢喜,将其保管在内库,并下旨将"河北县"改名为"平陆县"。这一事件在许多史书中都有记录。



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什么一把古刃上会刻有"平陆"二字?究竟这古刃是何物?实际上,古刃本身是次要,关键是上面的"平陆"二字。对于"平陆"县名的来历,多数人知道是因为唐玄宗时期,疏浚三门河道时,捡到了这把古刃,上面刻有"平陆"二字,所以将原来的"河北县"改为了"平陆县"。然而,更深刻的原因却鲜为人知,似乎没有人再去追问和探究。



在2012年,由于亲人身体不适,受地区作协和政协的委托,我帮助编写了平陆县的地方志,名为《古虞平陆》。在撰写"平陆县"名字来历的章节时,我萌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想法,那把古刃又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刻有"平陆"二字?它为何会出现在三门天险一带呢?如果能解开这些谜题,或许"平陆"县名的来历就会变得清晰。于是,我开始查阅古籍和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巧合,山西平陆县境内的黄河,战国时期,山东汶上县曾被称作齐国的"平陆邑",而在汉朝时,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平陆县"。然后在唐天宝元年,这个名字被改成了"中都县"。看来历史竟然如此奇妙。这让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猜想:这把刻有"平陆"二字的古刃,很可能是来自山东战国时期齐国的"平陆邑"或者汉朝的"平陆县",它在漕运过程中失落在了黄河三门天险一带。

事实上,唐天宝元年,全国范围内的许多郡县都改名字,李齐物发现这把刻有"平陆"二字的古刃后,请求将"河北县"改名为"平陆县",但当时山东已经有一个"平陆县",因此唐玄宗下令将山东的"平陆县"更名为"中都县",同时将陕州的"河北县"改为"平陆县"。至于山东的"中都县"何时改名为"汶上县",还需要查阅汶上县的地方志才能得知。

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这个猜测或许为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解释。如果有喜欢历史的朋友,特别是山西的历史学家,看到这篇文章,请不吝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这就是成语中黄河三门峡大坝下的"中流砥柱"。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汶上县   平陆县   平陆   山西   晋国   山东   漕运   天险   黄河   河北   元年   唐天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