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消逝

隋炀帝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隋朝开设进士科的历史事件具有标志性实际意义,它意味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起源阶段: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科举考场

发展阶段:

唐朝建立后,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通称春闱或闱。

状元及第

消亡阶段:

虽然清朝末期废除了科举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科举制度的完全消亡。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的消亡也并非一蹴而就。在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文化的惯性,人们对科举制度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即使科举制度被废除了,这种观念还是保留了下来。因此,即使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人们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来追求功名和荣誉,这种追求功名和荣誉的精神并没有因为科举制度的消亡而完全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官员的选拔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这也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清代学子

总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从隋朝起源,唐朝发展和完善至顶峰,后在清朝消亡。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好中国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求关注+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科举   中国   中正   制度   隋朝   通称   进士   尚书   清朝   起源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