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双十二将军,拥立魏周隋唐四朝,大马纵横二百年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数百年的历史,上承秦汉三国,下启宋元明清,被史学界称为中国的中古时期。这段历史也被称为门阀时代,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逐渐衰败。

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关陇集团”,这个影响了北周、隋、唐三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其核心就是府兵制下的——八位柱国大将军。

八柱国和他们的子孙们缔造了君主专制社会的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汉朝),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最高峰!

八柱国之宇文泰

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其第五女襄阳长公主下嫁北周神武公窦毅,生唐太穆顺圣皇后)。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

北魏末年,只不过前者是从汉族古代社会寻找依据,后者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宇文泰通过这种托古改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以向人们显示,宇文氏政权并非僭伪,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而在府兵制中,则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过这些改革,巩固了统治础。

为了全力对付东魏和南梁,宇文泰对北边少数民族柔然和突厥采取和亲政策。北魏末年,内部动乱,柔然势力复盛,屡屡侵扰边境。西魏建立后,宇文泰先是以宗室元翌女嫁柔然主阿那瑰弟塔寒,后又劝西魏文帝纳阿那瑰女郁久闾氏为皇后,以结好柔然。对突厥亦然,大统十一年(545),宇文泰派使者前往突厥,和突厥建立起联系,大统十七年(551),以长乐公主嫁给突厥主阿史那土门,突厥也经常派使者访问西魏,赠送礼物,如大统十七年(553),突厥向西魏献马五万匹。

宇文泰对北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保证了边鄙无虞,也加强了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起了民族修好的作用。

西魏恭帝三年(556)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儿宇文护,宇文护赶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宇文泰已经病危,托孤于宇文护:“我的儿子都还年幼,今外寇方强,国家之事,由你决定,宜努力以完成我的志向。”不久,卒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富平县北),谥号文公。

是年十月,泰子觉嗣位,为太师、大冢宰,宇文护辅政。次年,宇文觉称帝,是为孝闵帝,北周开始。

宇文泰一生,正处在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捩点,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八柱国之元欣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北魏献文帝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西魏恭帝即位,进大丞相。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

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率一众大臣西迁关中,史称“孝武帝西迁”。在这场西迁之中,元欣是首个响应孝武帝号召的宗亲,而后因此被孝武帝以及关陇集团树立典型,直接使其一跃成为了元氏诸王之首,甚至一度担任大冢宰、大丞相,从官职上与宇文泰平起平坐。

但是,正是因为元欣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八柱国之中,成为了一个吉祥物,空有权位,麾下却无部曲归他调度,妥妥的一个光杆司令。

而元欣最聪明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知道自己就是个被架空的吉祥物,便根本就不去争什么实际权力,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元欣及其家族因此得以继续延续,并且在北周、隋朝发展壮大,到了唐朝时期,更是与崔氏、裴氏、卢氏并称为“四大宰相门第”。

八柱国之李虎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周代魏追封唐国公(唐国号由来于此)。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

史书记载李虎这个人“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后来得到了同乡贺跋岳的赏识,跟着太保贺跋岳参加多次战争。当时元颢进入洛阳,李虎跟随贺拔岳将其平定,以后又打败万俟鬼奴,此时贺跋岳镇守陇西,任命李虎为东雍州刺史,卫将军。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在高平召请侯莫陈悦会面,准备讨伐曹泥,却遭侯莫陈悦杀害。李虎哭得很悲痛,当时很多大将都希望李虎拥戴宇文泰,李虎在“哭之甚恸”和“阴怀复雠之志”之余,便星夜兼程赶赴荆州,想说服贺拔岳的二哥贺拔胜赶紧到关中接收弟弟的旧部。在他看来,没有谁比贺拔胜更有资格和能力,承担起替贺拔岳报仇的义务了。

但是李虎想简单了,贺拔胜并没有立即赶赴关中,而是派遣独孤信,去安抚贺拔岳的部下。他或许觉得弟弟的部下们,都和李虎一样期盼着自己去剿灭侯莫陈悦呢。但是当独孤信赶到关中,宇文泰已经在赵贵、侯莫陈崇和于谨的拥护下,成功继承了贺拔岳的军队和权力。独孤信是聪明人,当即就倒向了宇文泰,李弼则脱离侯莫陈悦,归顺在宇文泰麾下。

西魏的八柱国,除了宇文泰和只挂虚名的元欣,五个都在第一时间站到了宇文泰这边,这让李虎很尴尬。也幸亏宇文泰是宽宏大量的人,应该念及了平定侯莫陈悦和迎接北魏孝武帝的功劳,还给了李虎一个柱国的名额。在北周建立之前,李虎就去世了,所以只是被追封为唐国公。不过他的孙子李渊很争气,建立唐朝后把他的封号从唐国公变成了唐太祖,让他在死后多年又风光了一把。

八柱国之李弼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周代魏进封赵国公。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根据《周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弼的六世祖李根,曾任后燕皇帝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父李贵丑,平州刺史。父亲李永,太中大夫,赠授凉州刺史。李弼从小就有远大抱负,体力超过一般人。当时,北魏内乱频繁,面对这一局面,李弼就表示自己应当亲历战阵,荡平寇贼,安定天下。当然,对于李弼来说,也迎来了扬名立万的机会。

北魏永安元年(528年),尔朱天光任命他为别将,随从尔朱天光西征,因为立下了战功,得以被封为征虏将军。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每次他都冲锋在最前,所向披靡,敌人私下里都说:“不要挡在李将军前面。”等到尔朱天光回到洛阳后,李弼归入侯莫陈悦麾下,四处征战,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南秦州刺史。他是唯一一个在侯莫陈悦手下的柱国。

在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后,军队驻扎在陇上,宇文泰率领大军前来讨伐。李弼劝说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无罪而你杀害了他,又不安抚收纳他的部众,使他们无所依靠。现在宇文泰收编了他们,他们都拼死效力,都愿意为主将报仇,他们的志向不小。最好立刻解除兵权谢罪,也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侯莫陈悦惊慌失措,拿不定主意。李弼由此看出侯莫陈悦必败,对自己的亲信说:“宇文泰才能冠绝当世,道德义气都值得追随。而侯莫陈悦志大才疏,看来难以保全自己。我们如果不采取行动,恐怕要跟他一起被株连家人了。”

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周代魏进封楚国公。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其祖父赵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镇守当时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从而安家于此。赵贵从小聪慧过人,有志有节有气概。自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北魏六镇爆发起义之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北魏境内烽火四起。于是赵贵带领着乡人南迁避难。不巧的是,河北起义军领袖葛荣攻陷中山,赵贵被俘获。

永安元年(528)八月,葛荣为北魏大军阀尔朱荣所败身亡。一来出身武川镇的贺拔允、贺拔岳早就投奔了尔朱荣,并获得尔朱荣的信任,二来赵贵确实有所才能,因此受任为别将。永安二年,因河阴之变逃入南梁的元颢,向梁武帝萧衍求助。在得到萧衍的同意后,同南梁名将陈庆之,统七千人,历经数月杀入洛阳。同年,赵贵跟随尔朱荣平定元颢之乱。因功被赐予爵燕乐县子,授官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之前万俟丑奴在关中称帝,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西征平乱,这支西征队伍的核心人物,其实是武川镇出身的贺拔岳。贺拔岳为建立自己的势力,特意拉拢武川旧人一同出征关陇,赵贵便是其中一员。万俟丑奴平定后,赵贵因功被赐予爵魏平县伯,升任为大都督。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 侯莫陈悦杀害后,将领官吏各自逃散,没有人忠于职守。赵贵对他的亲信们说:“我听说仁义之道难以 持之以恒,实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朱伯厚、王叔治感激意气恩惠,还能保持名望节操,何况我们承蒙贺拔公待以国士之礼,难道能混同于其他人吗?”说到这里,赵贵痛哭流涕。于是有五十人随从赵贵,到侯莫陈悦处假装投降,侯莫陈悦信以为真。赵贵乘机请求为贺拔岳收葬,言词慷慨。侯莫陈悦认为他很有勇气,答应了他的请求。赵贵于是收殓贺拔岳尸体而归,与 寇洛等人纠集部众,逃往 平凉,共同商议抗拒侯莫陈悦。赵贵首先提议迎接 宇文泰。宇文泰来到后,任命赵贵为大都督,兼任府司马。侯莫陈悦被平定后,赵贵以原来的军职代理秦州政务,担任秦州大都督。赵贵治事清平恬静,百姓和下属官吏都很怀念他。

当时 高欢发兵进攻洛阳,派都督 韩轨进占蒲坂。宇文泰任命赵贵为行台,与 梁御等人率军征讨。还没有渡过黄河,而北魏孝武帝 元修已经西入 函谷关。赵贵授任 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兼任右卫将军。当时曹泥据守灵州抵抗,赵贵担任大都督,与 李弼等人率军征讨。晋封侯爵,食邑增加五百户。 大统元年(535年),因参与奉立西魏文帝 元宝炬的功劳,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不久任岐州刺史,当时因为军国大事繁多,要借助赵贵的力量,便没让他前往岐州就职。并仍然兼任大丞相府左长史,加 散骑常侍衔。

宕昌国君主 梁仚定在河西叛乱,朝廷任命赵贵为陇西行台,率军将其击败。赵贵跟随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因功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晋封中山郡公。宇文泰征战 河桥,赵贵与 怡峰为左军,作战失利,率先退回。又跟随宇文泰支援 玉壁,迫使东魏权臣高欢逃走。高仲密献出 北豫州归降西魏,宇文泰率军迎接,在 邙山与东魏军队作战。赵贵为左军,作战失利,导致全军溃败。因罪被罢免官职,以骠骑、大都督衔统率本部兵马。

不久恢复官爵,任 御史中尉,加大将军衔。东魏将领 高岳、 慕容绍宗等把王思政包围在 颍川,赵贵率军支援,东南各州兵马也归赵贵调度。东魏军堵住 洧水来灌颍川城,援军无法靠近,王思政全军覆没。赵贵撤军返回。不久任柱国大将军,赐姓乙弗。 柔然侵犯广武,赵贵将其击败,斩杀数千柔然士兵,缴获其军用物资,整顿军队凯旋而回。六官建立后,任命赵贵为 太保、 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西魏恭帝 拓跋廓被迫禅位于宇文泰之子 宇文觉。次年,宇文觉正式即位,建立 北周,是为孝闵帝。升任赵贵为 太傅、 大冢宰,晋封楚国公,食邑一万户。

当初,赵贵与 独孤信等人都与宇文泰的地位资历相等。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晋公 宇文护把持朝政,赵贵自认为是元勋重臣,对此愤愤不平,便与独孤信策划杀死宇文护。到了约定日期,赵贵准备动手,独孤信却制止了他。不久,被开府 宇文盛告发,遭到宇文护杀害。

八柱国之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周代魏进封燕国公。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他性格深沉,见识远大,少年时读书尤其喜欢《孙子兵法》。平日就在乡里闲居,没有出去做官的意愿。有人来劝他,他淡然回道:“州郡级别的官职,是前人所鄙视的。想要得到三公的高位,必须等待时机。我现在悠闲自得,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当时的太宰元天穆见到他后感叹道:“这是个辅佐帝王的人才。”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

于谨就进入了关中地区,被贺拔岳留下来担任咸阳郡守,被宇文泰安排在夏州。534年,贺拔岳被杀,于谨劝宇文泰领兵进入关中,并且促成了孝武西迁。并且在入关的时候,跟随宇文泰打下潼关,打下了回洛城,晋爵为蓝田县公,食邑千户。537年,于谨平定了夏阳人王游的叛乱,后来西魏征讨东魏,于谨担任先锋,打下了弘农,后来又先后参与了沙苑之战、邙山之战。后于谨升任柱国大将军,担任主帅领兵攻打南梁,最终攻破了江陵城,杀死了梁元帝。

556年,宇文泰去世,临终之前,把军国大事托付给宇文护。但是当时跟宇文泰同属于八柱国的赵贵、独孤信不同意(在这个时候,八柱国已经死了三个,还有五个人活着),然后宇文护跟于谨商量,于谨对他表示支持,使得宇文护能顺利掌权。正因如此,无论是宇文护还是宇文邕,对他都非常尊敬,563年,被宇文邕尊为三老,567年,又加封雍州牧,568年,于谨去世,享年76岁。于谨功劳很大而又恪守本分,所以被后世帝王所欣赏,唐朝的武庙64将、宋朝的武庙72将,于谨都位列其中。

八柱国之独孤信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其三女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周代魏进封卫国公。

独孤信少年时期仪表堂堂,善于骑射。史书说他“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到北魏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镇之乱时,独孤信和武川军官贺拔度、贺拔岳等人斩杀了起义军将领卫可孤,从此知名。

后来独孤信成为当时大将葛荣的部下,到了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葛荣兵败于北魏权臣尔朱荣之后,尔朱荣便任命独孤信为其别将,跟随队伍征讨葛荣的旧部韩娄。在作战过程中,独孤信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擒获渔阳王袁肆周的作战中,独孤信以单枪匹马获胜,也因此军功获封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元颢占领洛阳,尔朱荣任命独孤信为先锋部队,和元颢的军队在黄河北面英勇作战,并且一举击败元颢的军队,凭借此军功被封为安南将军,被赐爵为爰德县侯。从此,独孤信凭借军功地位逐渐提升,也为日后独孤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奠定基础。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秋七月,孝武帝元修因受到岳父高欢的排挤,决定西行(实为逃亡),率领京城中百官、后宫大批人马离开洛阳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孝武帝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这时,身为武卫将军的独孤信弃家千里奔主,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孝武帝称为“乱世识忠臣”。

正是在独孤信这样一批英雄豪杰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势力不断增大,羽翼日渐丰满,使得西魏政权最终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独孤信也因此从西魏末相变为北周开国元勋,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

只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开国元老一样,独孤信虽辛苦一生,功勋卓著,竟不得善终。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虽官爵累加,权力却被架空,到北周开国之际,竟被迫饮鸩自尽,溘然逝去。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周代魏进封梁国公。

侯莫陈崇也是武川镇人。他的祖先是北魏拓跋氏的旁支侯莫陈部,在武川世代做为统帅。侯莫陈崇从小就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平时又恭敬严谨,没有太多言语。单以武力值排名的话,侯莫陈崇大概是柱国中最强的。

十五岁时,侯莫陈崇就加入贺拔岳麾下,跟随尔朱荣征讨葛荣。其后又跟随元天穆平定山东邢杲之乱,在洛阳参与击败元颢。柱国们前期的经历很多都比较相似。而后万俟丑奴作乱,贺拔岳西入关中,侯莫陈崇开始了他的高光时刻。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侯莫陈崇与诸将商议迎接宇文泰。宇文泰来到军营后,原州刺史史归还在为侯莫陈悦守城。宇文泰派侯莫陈崇袭击史归。侯莫陈崇在夜里悄悄出兵,率领七名骑兵,直抵城下,其余的兵马都埋伏在附近路边。史归见他的人数很少,就不再防备,侯莫陈崇立即闯入,占据了城门。当时城内的李远兄弟预先知道侯莫陈崇要来,于是城内城外一片呐喊,伏兵冲出,活捉了史归,把他杀死。以侯莫陈崇代理原州政事。又随从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转任为征西将军。宇文泰派侯莫陈崇安抚秦州,另封广武县伯,食邑七百户。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侯莫陈崇任泾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大都督衔,晋封公爵,后多次升迁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食邑三千户。大统三年(537年),侯莫陈崇跟随宇文泰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食邑增加至二千户。大统四年(538年),侯莫陈崇跟随宇文泰征战河桥,侯莫陈崇此次战役中,战功最多。大统七年(541年),稽胡反叛,侯莫陈崇率军将其荡平。不久,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兼太子詹事。大统十五年(549年),侯莫陈崇被升任为柱国大将军,转官少傅。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侯莫陈崇出任宁州刺史,升尚书令。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大司空。西魏恭帝三年(556年),西魏恭帝拓跋廓被迫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次年,宇文觉正式即位,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晋封侯莫陈崇为梁国公,食邑一万户,加太保衔。历任大宗伯、大司徒。

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陇西   关中   食邑   西魏   北周   刺史   都督   北魏   隋唐   大将军   宇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