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三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王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是如此。

不过,得益于朱元璋的复苏政策,该国经济有所改善。

这一时期,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国家也逐渐开始强盛。

然而,这段时间我国的天气却很不寻常。冬天,有些地区甚至被大雪覆盖。

据记载可见,明朝时期曾多次出现全国大雪覆盖的情况。我国历史上就这样出现了“小冰河”。

明代小冰河时期,由于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当地历史上的温度变化

从1400年到1900年的五百年间,我国的寒冷年份不同,排列顺序也不同。

这五百年间,最冷的时期是十七世纪,有十四个极端冬日,特别是公元1650年至1700年。江西省的柑橘树和柑橘树在1654年至1676年的两次寒潮中被摧毁,完全被毁。

这五十年来,太湖、汉水、淮河三度结冰,洞庭湖三度结冰,南方的鄱阳湖也结冰了。如今五十年,我国冰天雪地。

根据谈迁的记录,北京的天气比今天北京的天气晚了一到两周。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的是,17世纪中叶,天津河底结冰的时间比现在还要长。 1653年左右,谭从杭州迁往北京,于公历十八日抵达天津。当时河底已结冰。 。

1655年,公历3月5日,谭迁从北京回到杭州,北京的运河开始融化。

据谭迁记载,北京运河每年结冰107天,但从1930年到1949年,运河每年结冰56天,可见明代冬季气温的下降。

明朝内部问题——小冰河时代带领“闯王”进京

明崇祯皇帝(1628年—1644年在位)从1632年到1641年的九年时间里遭遇了十次大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如,1637年至1643年,华北地区降雨量比1956年至1979年平均降雨量减少11%至47%,23个地区出现四度以上干旱。

历史上有记载,1628年河北发生大旱,“夏朝时,干县大旱,万里大地”。

1633年,山西、陕西、西安、米脂等地发生饥荒。食物的价格如此之高,以至于引发了同类相食的现象。1638年,河南“春日红风满地,昼如夜”。

1640年,山东持续干旱,伤亡惨重。安徽“四月天寒,百花尽毁”。

1642年,安徽“春风雪,相望生死许”。

此外,浙江嘉兴、绍兴等地出现严重旱情。

1630年至1644年,河南连续九年大旱。在这样的环境下,白洋淀、凉山、鞍山湖的水将逐渐干涸,黄河等河流也将破土而出。

《莘县志》里也有类似的记载:春夏之际,大旱,昼夜大雾。

虽然干旱很常见,但洪水也很常见。

以陕北为例,崇祯年间,发生洪水6次,平均2.83年一次。黄河洪水淹没了延安、绥德等城市,造成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水旱灾害频发,蝗灾、瘟疫时有发生。

据统计,明清时期河南蝗虫的平均寿命为2.4年。在此期间,河南发生了一场大灾难。

《明史·五行志》里有关于瘟疫的记载:万历七年八月,天行病重,早晚去世。

入夜,人人惶恐,城内空无一人。

可见,由于天气干燥,瘟疫蔓延很快,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但在此期间,干旱、流行病等疾病的频繁发生和爆发,促使中国传统医家提高了对中医的认识。

“瘟疫”、“伤寒”、“热病”都是外病,是“厄运”的结果,其根源与身体的气血强弱有关。

旱灾、水灾、蝗灾、瘟疫连年持续,导致人口严重减少,粮食减产,明朝经济压力增大,边境紧张,流民众多,百姓饿死,叛乱频发。爆发。一遍又一遍地。

为了渡过难关,女真人与明朝发生冲突,引起内忧外患。

1622年至1626年,东北女真人先后攻占沉阳等110余座城市。山海关一带属女真省。

明朝时期,因灾祸,民不聊生,土匪横行,农民暴动。

崇祯年间,从陕西到河南,从武昌到成都,全国各地都爆发了骚乱。到1635年,全国农民起义组织已发展到十三、七十二个营,兵力三十万。

据记载,明朝1619年至1643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洛阳之战、襄阳之战(1641年)、开封(1641-1643))之战、成都之战等。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京师陷落,崇祯皇帝自缢身亡,预示着明朝的灭亡。

明朝外敌入侵——冰河时代势力微弱,女真人南侵

明朝后期(1571~1644年),我国北​​方气温较高,初霜雪季节增加了36倍,末霜雪季节有所推迟。

由于冬季寒冷,经常出现非常寒冷的天气。北部农业地区每年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风暴更强,干旱也更多。

女真族以农耕为生,农牧业生产较强。他的牲畜都死了,他的人民也很贫穷。到处闹饥荒,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为了生存,他们主动向明朝宣战,南下,靠掠夺食物挨饿。

例如明代1618年的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1619年)、辽沉、西平堡之战、广宁、晋宁之战(1626年、1627年)、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等。明朝(1639~1642)“松金之战”(1642)中,女真王朝开始积极进行战争,掠夺经济,以求渡过灾难,避免人民分裂。

战乱和严寒天气,使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损失惨重,不少人南迁,极大地阻碍了北方社会生产,加速了女真人南迁。

“小冰河时代”的真相及历史意义

弗朗索瓦·埃米尔于 1949 年首次创造了“小冰河时代”一词。它最初被用来描述始于13世纪和14世纪的“全新世”最温暖的时期。全球变暖的时期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减速。

15世纪至19世纪末的低温周期,恰逢明清时期,一般被认为是小冰期。

竺可桢在《中国5000年来的天气演变初步考察》一书中对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化的初步模型,并将其分为4个暖期和4个暖期。在这个寒冷时期,模型还显示了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和气候变化:

夏季,通常有一个大州,那时,大部分土地都很大;但到了严冬,中央王朝的势力就会大减,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也会“增多”,异族的压迫也会增加,气温下降时,大多数属会发生变化。

虽然集权封建社会的兴起不能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但大多数“更替”和“冰冻循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随机或偶然的。

明朝灭亡至今已有400多年,但学术界对于明朝为何灭亡仍存在不同看法。

除了政治腐败、黑暗政府、农民起义、军事失败等因素的影响外,气候变化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的主要气候特征是:温湿度异常、冬季极冷、夏季干燥、水灾频繁。

中国是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社会,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气温下降和降雨量多变,给农作物生长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产量下降。这是一场可怕的悲剧。

明代中后期,发生事故的情况并不多见。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气象灾害短时间内发生,造成巨大损失。

频发的事故不仅导致粮食减产,而且对牲畜造成严重影响,造成多次饥荒。

频发的事故不仅使明朝中后期无法按时纳税,而且还不得不进行赈灾,给本来就紧张的财政带来了负担。因此,政府经常鼓励和增加税收。伤害了农民。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征地,当地平民生活困难,出现了很多难民。

在封建时代,“流民”始终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迅速有效地解决,当“难民”和“饥民”混在一起时,难免会引起“农民”的捣乱,造成“替代”。

“小冰期”还导致了外军入侵中原,这也促成了明朝的灭亡。

另一方面,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是在草丛里的,所以只能以青草绿草为生。随着气温逐渐转凉,气温逐渐下降,干旱持续,草原、沙漠生长发育加剧。

由于中原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牧民的生产力和生计受到严重限制。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向南方进攻,这对他们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努尔哈赤为了获取资源并度过这场饥荒而与明朝开战。

气候变化引发的气候灾难不仅对封建时代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产生了深刻的精神影响。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灾害的发生十分关注。这样的灾难似乎是“上帝的惩罚”,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每一个违背天意的朝代都会影响天地。如果说有奇迹从天而降,那就是改变王朝的预言。

因此,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朝廷除了赈灾之外,还常常下达自责、示过错的命令。

明代中叶频繁的气象灾害,直接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态度和心态。随着当时政治的腐败,人民生活的困苦,人们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灾难归咎于封建王朝,那就是“天怒,民怒”。

世界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在工业革命出现之前,任何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封建国家都很难应对气候变化,“小冰河时代”。

“小冰河时期”期间,饥荒、战争频发,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西方学术界称之为“17世纪的世界危机”:英国内战、法国宗教战争、投石抗议、德国战争、改革斗争。 、三十年战争、俄罗斯政权更迭、奥斯曼帝国内战等。

结论

可见,明朝的灭亡并不是由于某个王朝的特定范式,特别是在17世纪的世界历史上。 《大明王朝1566》所描述的“光影”在明代中期并非绝无仅有,也没有前车之鉴。

在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小冰河时期”结束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证明了中国的“小农耕”经不起封建制度下的极端自然破坏。

这种独特的气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同时也空前地扩大了中国的政治缺陷,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康干盛世”也无法消除这种精神损害。痛苦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明朝   女真   冰河   崇祯   中国   时期   王朝   干旱   北京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