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记忆 - 郭嵩焘的文学时誉与一生怀抱


编者按: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郭嵩焘思想文化的研究热潮。在9月22日中国近代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郭嵩焘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岳阳日报《云梦周刊》特发以下文章,以飨读者。


郭嵩焘的文学时誉与一生怀抱

□王澧华


1891年,盛夏时节,卧病不起的郭嵩焘留下绝笔诗《枕上作》七首,回首生平,百感交集。第六首“覆瓿文章心自疑,枉蒙知己力维持。稍分经纬留人世,已是春蚕丝尽时”,成为这位文坛耆宿的临终告白。对比此前的《戏书小像》,结笔于“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而洋洋几万字的《玉池老人自叙》,更是注重前半生的汗马军功与劳悴政绩,后半生的出使英法与洋务“罪言”。对于他开眼看世界的警世呐喊,同时代的未醒之人,群起攻之;就连他的两位湘籍老友,也是各执一词,王先谦赞其“赤胆忠肝筹国是”,王闿运却恨其“中洋毒已深”。


唯一没有分歧的,是对郭嵩焘文学成就的称许,王先谦称“鸿文硕学”,王闿运称“才华翰林伯”,为文伯,为诗豪,这样的赞美,在《郭嵩焘先生哀挽录》中,最为多见。


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的郭嵩焘日记稿本正文第一页

关键是,郭嵩焘在世之时,这样的文学时誉,早就已经遍布人口了。

曾国藩致信李鸿章,称郭嵩焘“芳芳悱恻”,“著述之才”;曾纪泽写诗颂赞,赞“卿云天上自轮囷”,“一代文章副盛名”;王闿运召邀省城诗家,畅游碧浪湖,雅集赋诗,一见郭诗,日记中连声赞叹“长篇劲韵,犹似少年才思”,有心一较高下,却诗成自愧,“不能争其奇警”;江南文人张修府,与郭嵩焘同年中进士,从友人处得见郭作《戚太守墓志铭》,同样在日记中暗自称赞,“叙次简老,感叹有情,颇似欧公(欧阳修)学昌黎(韩愈)文字”。各路军政大员的铭墓之文,自曾国藩以下,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等数十人,文坛名家如罗汝怀、吴敏树、王伯心等数十家,或生前预为邀约,或临终殷殷托付,后起之秀如王先谦、陈宝箴、瞿鸿禨等百十位,也各以寿亲之文专诚恳请,凭郭文以表孝亲之忱;而诸如《南岳志序》《岳麓书院碑记》《湘水校经堂记》等一省之文教大手笔,缅怀先贤的《船山祠碑记》《浩园雅集图记》,颂祷督抚李瀚章、王文韶等人的晋官祝寿文章,都是公推郭嵩焘为众望所归的当然作手。

除此之外,他还多次编刊前贤文集,应邀审校同辈诗集,几十年一以贯之乐此不疲地录存几百位时贤佳作,日记中几近上千之多,还每有情不自禁的赞许之词,足见他对文学欣赏的专深与执着,其中不乏何绍基、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人的集外佚诗,更有他本人随作随录的酬唱、题赠、哀挽与感怀之作。


奇怪的是,后期日记中的这些诗作,大多数都没有收入《诗集》,甚至包括金石好友曾国藩与刘蓉的系列挽诗。究其原因,郭嵩焘此前30年所作《自序》,早已明言:时至今日,诗文只是展现才艺的“玩具”,与挽救世道人心、穷究世事变革无补,为此,“存吾诗二三卷于世”即可,转而追慕“古人立言之义”。所以,自从壮年进京任职,他就不惜放下青少年起积聚的文学才能、创作热情与文坛时誉,多次声称罢诗,一心立言警世,为认清国际关系、紧跟历史进程而大声疾呼。不曾料想,事与愿违,如此抱负,在晚清大变革的时局动荡中,反落得个“谤满天下”与“世人欲杀”;更加始料不及的,是他宣称“君子固不屑为”的“诗文之业”,却获得世人普遍推许,“一生怀抱几曾开”的玉池老人,更要增添声声浩叹、几许唏嘘了吧!

来源:岳阳日报·云梦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岳阳   湘阴   云梦   怀抱   碑记   晚清   文学   文坛   记忆   日记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