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多年后一雪前耻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1983年的堪培拉协商会议,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国际盛会,中国派遣了代表团参加。然而,与其他国家的期望不同,中国代表团却在这场会议上经历了一次屈辱的时刻。

会议资料的领取成了最初的起点,当时,各国代表手中的文件都是厚厚一叠,而中国代表团只得到了几张纸,上面只简单列出了会议的大纲。这不仅让中国代表团感到尴尬,还暗示着他们在这场会议上可能会处于弱势地位。


会议进行到表决阶段时,会场上突然响起刺耳的木槌敲击声,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聚焦在中国代表团身上。会议主席宣布:“请中国代表退场,到会议室外等待投票结束。” 在这突如其来的屈辱之下,中国代表团被赶出了会议室,几位代表的眼睛通红,但他们无法反驳,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投票的权利。

会议结束后,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告知最终的投票结果,他们精心准备的会议报告似乎毫无用武之地。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被请出场外的国家,郭琨及其团队深感屈辱,郭琨发誓,中国终将以光明磊落的方式坐在会议室内,参与投票,决不再容忍这种屈辱。


那么,这个国际会议究竟是什么性质?中国为何要遭受如此待遇?这一切都要从《南极条约》说起。

《南极条约》诞生于1959年,它规定南极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各国应和平开发利用,禁止领土扩张和军事行动。决策涉及南极事务的需要全体协商国投票决定,任何联合国成员国都可以申请加入成为缔约国。中国于1983年申请加入并成为缔约国,被邀请出席堪培拉会议,然而根据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才能投票,中国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这也导致了他们在会议上的尴尬境地。


科考方面,中国在南极的存在一直是一片空白。在其他国家已经建立常年考察站的时候,中国甚至没有夏季考察的条件,更别说冬季考察了。直到那时,中国甚至没有一张南极的地图。

然而,在1980年,澳大利亚的邀请下,中国的科考代表们首次登上南极大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踏足南极。但是由于这次科考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其他国家并不承认中国有独立进行科考的能力,这使得中国代表团在堪培拉会议上仰人鼻息,无法自主行动。


为了改变这一屈辱的现实,中国必须在南极建立自己的考察站。1984年,郭琨联合32名科学家,致信党中央请求国家尽快开展南极科考事业,他们的请求得到了回应。

中国南极科考正式立项,首批考察编队于1985年初从上海港出发前往南极。航程长达近两万海里,充满危险,但500多名船员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他们面临着连续不断的冰缘冰,有些冰层厚达两三米,而有些地方则无法测量。海底的潜在冰山也是隐患,但他们小心翼翼地航行,尽量避免与冰山碰撞。

然而,令人担忧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船头被冰撞击,虽然没有漏水,但再次撞击可能会引发危险。因此,船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顺着裂缝前进,直到船体被冰包围,无法动弹。


被困在冰层之上,时间一天天过去,食物逐渐减少。为了准备长期被困的可能性,他们将一日三餐减少为两餐,甚至限制了开水的供应。

然而,在被困了20天后,冰缘冰在海水的作用下,产生了裂缝,船队艰难地前进,直到离南极大陆只有400米远。

终于,他们看到了南极大陆,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队员们开始将物资运送上岛,直到1985年1月19日,所有物资都被卸下。


为了弥补被困冰面带来的延误,中国代表团迅速投入到

长城站的建设中。南极的环境条件异常恶劣,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极夜,即使在极昼期间也有狂风肆虐。这使得在南极进行基建变得非常艰难,不仅要应对极端的天气条件,还要应对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以及生物钟的紊乱,这给科考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队员们频繁受伤,有人因软组织损伤、真菌感染、高血压等病症而倒下。


在建设中,领队郭琨也不幸右脚扭伤,但他顾不得休息,只是贴了几副膏药就又回到工地奋战。人手有限,不管是脏活、累活,哪里需要人,他都亲自上去顶着。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队员们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一袋袋重达50公斤的水泥和石子被不断倒入料斗,每天重复数百次。队员们的手套被磨破,手上伤口层出不穷。


然而,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只用了短短45天,两栋350平米的钢结构房屋竟然完工了。这一成就令人瞩目,中国速度再次震惊世界。

1985年2月21日,长城站正式竣工,整个建设周期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个月。在就职典礼上,郭琨再次洒下了泪水,不再是屈辱的泪水,而是喜极而泣。中国代表团随后举行了庆祝仪式,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建立了自己的科考站,并且郭琨出任首任站长。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建成了长城站,但有些国家依然对其产生质疑,认为长城站并不位于南极腹地,不适宜科考。中国不被承认为南极科考站,这一争议继续存在。

面对这些质疑,中国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决心,于1989年建成了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这个站位于南极圈内,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南极考察队在1985年4月10日完成任务后,全员安全返回祖国。世界气象组织于3月31日为中国长城站分配了国际站号“89058”。此外,中国也获得了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资格,郭琨再次出席了会议,这次他终于扬眉吐气,中国从被请出去喝咖啡的屈辱,变成了协商国不可或缺的一员。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的屈辱,到坐在会议室里投票,再到建立自己的南极科考站,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到2018年,中国已经建成了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中国的南极科考站数量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俄罗斯、阿根廷和美国。这一巨大的进步既得益于国家的全力支持,也离不开郭琨等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南极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南极事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堪培拉   屈辱   中国   南极   科考   长城   国际会议   场外   条约   代表团   多年   代表   会议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