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公里隧道修了14年!隧道变成水帘洞,多少中国工程师青丝变白发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谢谢支持!❤❤↑↑

你可能听说过,中国有一条全长仅13.39公里的隧道,却花了14年才修建完成,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条隧道就是大理至瑞丽铁路的杉阳隧道,它被誉为我国围岩掘进难度最大的铁路隧道,甚至有时候会变成“水帘洞”,让工程师们头疼不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杉阳隧道:一座地质博物馆

杉阳隧道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交界处,是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隧道从2007年开工,直到2021年3月28日才实现贯通,历经了14年的艰苦掘进。

为什么这么久呢?原来,这座隧道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就像一座“地质博物馆”。

杉阳隧道全长13.39公里,最大埋深达到了995米。在这么深的地下,隧道穿越了多种不同的地层和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膏盐岩、煤层、采空区等。

这些地层和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都不相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干有的湿,有的稳有的动。这就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面对了哪些挑战呢?

1、难题一:水帘洞

在杉阳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涌水。由于隧道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由于地层破碎、裂缝发育、采空区多等原因,地下水很容易从各个方向涌入隧道内部。特别是在雨季和冰雪融化期间,涌水量更加剧增。

据悉,在杉阳隧道施工期间,曾经出现过多次涌水事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5年6月30日,在距离出口仅300米处。

当时正值汛期,突然从天花板上冒出了一个直径约1米的水柱,将整个洞口淹没。水柱高达10米左右,形成了一个壮观的“水帘洞”。工人们只能紧急撤离,并用沙袋堵住洞口。

面对涌水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首先,在开挖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预报,找出可能存在涌水风险的位置,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在开挖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注浆加固和排水处理,防止涌水造成围岩破坏和坍塌。最后,在隧道内部要设置专门的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排出隧道,保持隧道内部的干燥和安全。

2、难题二:高温高压

除了涌水,杉阳隧道施工过程中还面临着高温高压的问题。由于隧道埋深大,地下温度高,加上机械设备的运转和人员的作业,隧道内部的温度很容易升高。

据测量,隧道内部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而且还伴有高湿度和低氧气。这样的环境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考验。

为了降低隧道内部的温度,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在隧道内部安装通风系统,将新鲜空气输送到隧道内部,同时将热气排出隧道。二是在隧道入口处设置冷却系统,利用冰块或者冷水对进入隧道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

还在隧道内部设置遮阳网或者喷雾设备,减少太阳光的直射和蒸发散热。四是在隧道内部设置休息室或者医疗室,为工人提供必要的休息和救助。

3、难题三:岩爆瓦斯

杉阳隧道施工过程中还遇到了岩爆和瓦斯的问题。岩爆是指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围岩受到应力释放或者突然变形而发生的突然破裂现象。

岩爆会导致围岩飞溅或者坍塌,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瓦斯是指在地下含有可燃性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等。瓦斯会导致空气污染或者爆炸,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为了防止岩爆和瓦斯的发生,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首先是在开挖前要进行应力测量和瓦斯检测,评估岩爆和瓦斯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开挖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参数,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者突然变化,并及时进行围岩支护和加固。

在开挖过程中还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紧急措施。四是在开挖过程中要加强通风和排放系统,保证空气质量和安全。

总结

杉阳隧道是一座充满挑战和奇迹的隧道,它经历了14年的艰苦掘进,克服了涌水、高温、岩爆、瓦斯等多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贯通。这背后有着多少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有着多少中国工程师的青丝变白发。

这条隧道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果,也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创新。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水帘洞   隧道   采空区   围岩   工程师   地层   应力   青丝   瓦斯   中国   地质   白发   难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