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遗址:溯源5800年的时光之旅

南山遗址所在的狮子山。如今,周围兴建田园综合体,风光怡人。

位于野外的柱洞与蓄水池遗迹。

部分文物在明溪县博物馆展出

明溪东部城郊,驻足南山。请小心向前迈步,你将一脚跨入长达5800年的时空流转。

南山,因形似雄狮俯卧,明溪人习惯称之为狮子山,是距今约5800—3500年的南山遗址所在地——闽西北地区首例发现的洞穴与旷野遗迹相结合的重要聚落遗址。

如今,蜿蜒的渔塘溪在苍翠繁茂的狮子山脚下静谧流淌,四周广袤的田园综合体景观游人如织,令人视野开阔。

当又一批新面孔慕名踏入这片秘境,在一处处遗迹前惊诧、赞叹时,沉闷骇人的虫鸣兽吼仿佛又在耳边响起,空气变得潮湿、燥热。一抬头,发现溪水重又涨溢,手执石器的史前人类嘟囔着自远处走来……

在南山遗址,一场溯源5800年的时光之旅正开启。

发现 闽西北史前文明之光

时间回到南山遗址重见天日的1986年。

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正全面铺开,各地遴选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史前人类生息繁衍的地域,组织初步勘查。毗邻溪流,洞穴深阔,海拔适宜,周边自然条件利于农耕、狩猎、采集,狮子山因此纳入明溪县及省、市文物考古人员的视野。

明溪县博物馆负责人俞其宝当年不过20岁出头,参与了文物勘查工作。他向记者回忆了往事。

俞其宝记得,查勘工作开展前期下过几场大雨。这是利好消息——猛烈的雨水冲刷带走了浮土,使部分埋藏于浅表的文物显露。在随后的勘查中,陶片、动物骨骼化石等文物陆续被人们发现。

“浅表裸露被发现的文物数量不少,县里的工作人员认为疑似为商周时期。后交给同行的省博物馆的专家鉴定,确认为商周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俞其宝说。

同一时期,在王桥、王陂、岩里、大焦等地的勘察也曾发现零星陶片等史前文物。但因为数量较少,没有进行考古挖掘。

勘查发现很快形成报告,递交到当时的省文物处,由省文物处指派专家开启考古挖掘。

深挖所得更加令人惊喜,当时的场面俞其宝记忆犹新:“3号洞的文化堆积深1.3米多,4号洞的文化堆积层深度更是达到3.5米。”堆积层较厚,意味着文物量大,人类居住时间久,聚居人口多。

一次次考古发现传来喜讯,一篇篇研究报告向上递送,吸引着一批批专家学者前来考古。1988年到2017年,南山遗址历经6次考古发掘。南山的史前人类遗址的内涵不断丰富,科研价值不断提升——

2013年,南山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同期入选的有圆明园、周口店;2017年,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南山遗址的史前人类生活时期大致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俞其宝说,“继我省陆续发现三元万寿岩、漳平奇和洞、清流狐狸洞等洞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后,南山遗址填补了闽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和认识上的空白。”

俞其宝还纠正了记者对于史前人类“身披兽皮”的刻板印象——“出土的石纺轮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纺纱、制衣。”石纺轮与南山遗址其他众多文物一起证明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正热烈追求着“高品质”的生活。

探寻 文物考古引出的千年追问

访客自“狮首”下方而入,循着溪边蓊郁的小径前行。

南山遗址由南侧溪边的1—4号洞穴和岩厦、山顶全部以及东坡、北坡构成,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数千年前,此地的主人逐水而居。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和生产能力的提升,他们逐步把家园迁移至山岗。

南山遗址这样的洞穴与旷野相结合的聚落形态在省内罕见。

行至2号洞口,洞内平坦开阔,冬暖夏凉,居住条件良好。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许多市民在此纳凉、休闲。

南山遗址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吕家贵向来宾介绍,2012年至2017年,福建省博物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了3次正式考古发掘,重点勘察3号洞、4号洞、山顶旷野区,成果丰硕。在3号洞和4号洞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丰富的文化遗物,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还有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商周时期墓葬1座,并出土了5具人体遗骸。

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为考古学者提供了大量课题。4号洞发掘区内浮选出5万余粒碳化稻谷,以及包括粟、黍、大豆在内的各种碳化谷物,对研究福建早期农业起源具有极大意义。

“这些炭化稻谷是目前武夷山东麓地区发现的最早水稻遗存,这在同一时期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中也是罕见的。”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表示,“这表明南山先民已经掌握相对较发达的稻作农业。”这颠覆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类只会采集、狩猎,或从事初级农业生产活动”这一观点。

而传统“南稻北粟”的观点也对粟、黍、大豆的出现提出追问:粟和黍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何以出现在福建的南山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是否可以大胆猜测:这两类农作物是从海路传入的?这一发现带来的种种思考,将拓宽考古学界对史前海洋交通的研究视野。

专家们发现,南山遗址出土的5具人体遗骸显露额头宽阔,下颌较粗的特征,在福建奇和洞遗址、广东鲤鱼墩、亮岛人以及泰国、越南等遗址中所发现的人骨都具有这一特征。在史前闽台关系、台湾史前人类的起源、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重大学术热点话题的研究中,南山遗址的这一发现引发强烈关注与讨论。

现代的条石台阶串联起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类在狮子山的各处生活遗迹。走出洞穴,进军旷野,意味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在位于山顶的旷野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建筑柱洞。柱洞的不远处,人们还发现了蓄水池遗迹。

吕家贵表示:“这一发现帮助学者们了解史前人类的建筑模式,有助于开展闽西北山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山区聚落形态的研究。”

保护 兴建南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今朝的狮子山不再寂寥。随着对南山遗址遗迹、文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南山遗址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将其封闭,与民众和当代生活隔绝。文化遗产的内涵应在被观赏、被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诠释和延续。

2022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公布《福建明溪南山遗址保护规划》,为南山遗址更好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022年12月,南山被国家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立项名单,认可了明溪“考古遗址向考古遗址公园转变”,让考古成果惠及公众的思路。

近年来,明溪县按照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创建南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主要由门户景观展示区、考古遗址公园区、田园风光区和森林游憩体验区组成。

目前,门户景观展示区——田园综合体一、二期已建设完毕。它拓展了遗址外延,将耕地资源与公园主题有机结合,种植观赏性强的农作物,搭配富有现代气息、美感设计的造景,为市民铺展休闲、农业两相宜的田园画卷,也解决了明溪多年来“两头热、中间冷”的哑铃状城市结构问题。

南山遗址博物馆“四馆合一”建设项目已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及财审工作。吕家贵表示,期待未来的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展示考古现场、遗址遗迹,让南山遗址文化,打造成响亮的文化品牌,提升明溪的文化形象。

来源: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狮子山   遗址   南山   明溪   新石器时代   史前   遗迹   文物   时光   人类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