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对逃兵为什么是十一抽杀而不是全部处死?萨沙问答第73集

古罗马为何选择十一抽杀而非全部处死逃兵?【萨沙问答第73集】古罗马军团中,对于叛变或临阵脱逃的部队,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十一抽杀律的惩罚措施。这一制度并非仅针对个别犯罪士兵,而是针对整支部队。为什么古罗马选择了这种方式呢?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古罗马军团的实际情况出发。古罗马军团的数量是有限的。

在古罗马帝国的中后期,军团士兵都是经过训练,具备一定战斗能力的职业军人。训练一个合格的军团士兵需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一个军团的兵力大约在5000到6000人之间,再加上大量的配属部队,总人数约为8000到1万人。然而,即便在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军队的总兵力也仅仅约为30万左右。这个兵力实际上并不算太大,尤其是考虑到罗马帝国广阔的疆土和众多的敌人。

因此,如果将所有的士兵全部处死,就等于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力量,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临阵逃亡和叛乱的士兵也未必全部应该被处死。在任何一个大型行军中,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士兵是具有骨干作用的核心分子,大部分士兵则是被裹挟或跟风的。在军队中,士兵通常会本能地遵守上级的命令,有时候被裹挟也是正常的。

因此,杀一部分士兵以示警戒是有必要的,但将所有士兵都处死就没有道理了,也不符合情理。因此,十一抽杀律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惩罚方式,实际上古罗马军团很少执行这一制度。在几百年的历史中,有记载的执行十一抽杀律的事件也只有少数几次。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1年的罗马共和国与沃尔斯奇人的战斗,再到公元前71年的斯巴达克斯战争中恢复了这一制度。

可以说,十一抽杀律这种连坐法律往往会引起士气的涣散。因为这种制度必然会导致冤杀的发生,引起被杀者和其他士兵的严重不满。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都不愿意无辜地被他人连累。虽然连坐制度可以维持军队的稳定,但士兵们主要还是服从命令,他们面对其他士兵的逃亡或叛乱时,往往无力制止,顶多是被迫与其同流合污。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乱杀无辜士兵,必然会导致士气低落,并可能加速军队的崩溃。

事实上,古罗马并非唯一选择不采用连坐制度的国家。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也拒绝采用连坐制度。这并不是因为将领们心慈手软,而是因为连坐往往适得其反。以金国为例,在完颜亮统治时期,金军南下攻不过长江,大量士兵开始逃亡。完颜亮下令采取连坐制度,即士兵逃亡则杀部将,部将逃亡则杀主将。

结果全军震怒,士兵们认为自己无法彻底制止其他士兵的逃亡,而部将和主将也无法彻底杜绝手下士兵的逃亡。最终,全军起义,将完颜亮杀死。这个例子表明,过度使用连坐制度往往会导致士兵的反叛,最终适得其反。综上所述,古罗马选择十一抽杀而非全部处死逃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古罗马军团的数量有限,将所有士兵都处死将摧毁军队的力量,这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临阵逃亡和叛乱的士兵也未必全部应该被处死,过度使用连坐制度往往会导致士气涣散,甚至加速军队的崩溃。因此,十一抽杀律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惩罚手段,并不经常执行。对于军队中的逃兵问题,采取其他更合适的措施可能会更有效。你认为古罗马对逃兵采取十一抽杀律的做法合理吗?在现代战争中,应该如何处理逃兵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古罗马   逃兵   部将   主将   叛乱   士气   军团   士兵   军队   问答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