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朝廷为何给督抚放权?除军队腐败,根源在督抚制弊端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清朝督抚制度的演变和局限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在清代,这一体制的完善化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高度发展,但也伴随着内在矛盾的酝酿。督抚制度的完善化旨在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使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最高程度。



然而,这一体制也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导致地方无法有所建树。虽然清代重视总督巡抚,但通过各种手段,权力最终回流至中央,剥夺了地方的发展空间。中央尽收地方大权,导致地方无法发展。



薛福成曾经描述了这种情况,指出国家只有在面临大寇患时,才会兴起大兵役,但这些大兵役都由中央指挥,地方没有发展的余地。督抚制度限制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地方事务完全受中央控制,缺乏自主权。



其次,权力的大小相制和职权交错也限制了地方督抚的职权。这种制度的目的是限制地方督抚,最终集权于皇帝。然而,在这种大小相制和职权交错的情况下,出现了权限不清晰和互相矛盾的现象。不同省级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一定的交叉,导致了矛盾和推诿。



总督和巡抚之间的职权交叉也限制了他们的职能发挥。巡抚偏重民政,总督偏重军政,但实际上他们的职权是互相交叉的。这种复杂的省级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督抚的专权,但也带来了官员之间的矛盾和互相推诿现象。



另一方面,布政使和按察使有各自的职权,同时也有上奏权,对督抚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这种层次复杂、职权交叉的体制在一定时期内防止了督抚的专权,但也导致了官员之间的矛盾和互相推诿现象。



在这种体制下,督抚的职能发挥受到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履行职责,无法考虑地方建设等关系民生的问题。督抚的工作局限在察吏、安民、治安、教化等方面,基本不涉及地方建设问题。这使督抚的工作局限在文书奉行上,无法展开更广泛的工作。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督抚   鸦片战争   互相推诿   巡抚   总督   职权   朝廷   弊端   根源   腐败   军队   体制   矛盾   本文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