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史之突厥(二):突厥第二汗国历史

#古籍里的历史#

突厥第二汗国是指682—745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汗国,颉利可汗的“疏属”阿史那骨咄禄所建,是突厥第一汗国的延续,学界亦称为突厥第二汗国或后突厥汗国等。

一、突厥汗国的复兴与巩固

颉利可汗被擒之时,其势力控制范围大致为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地区。当时降唐的突厥人众有十余万。

唐朝得到这些地域和人众后,如何处置成了难题。为此,唐朝大臣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归纳其意见主要有两种:其一,以温彦博为代表, 主要是归化突厥的意见,把突厥内迁编户,设置府州,让部落首领迁入朝廷任官或充当侍卫, 尽量打破原来的部落组织;其二, 以魏徵为代表,主要意见是因俗而治,把突厥部众安置在黄河以北,任命其本部落首领,因俗而治。唐太宗听了这些大臣建议,又吸取启民可汗南降隋朝及其子反叛的教训,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史载:“太宗遂用其计,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部众。”

可见,唐朝设置府州安置了突厥降众,其中顺州设于幽州之北,辖区大致为燕山以北地区;祐、化、长等三州设于河套地区;其余六州为颉利旧统辖之地,大致为阴山山脉南北地区。这样看来,唐朝把突厥降众集中安置在燕山以北、河套及阴山南北地区。唐朝又把突厥部落首领迁至长安及附近地区,任命为朝廷官员或充当皇帝侍卫。

 639年,在朝廷任官的突厥人结社率,欲刺杀唐太宗,即“九成宫事件”。

阿史那结社率

这个事件对唐太宗刺激很大,直接改变了他对待突厥的策略。结社率,突利可汗之弟,降唐后在朝廷任中郎将。631年,降唐的突利可汗死,其子贺逻鹘继任。

结社率和贺逻鹘常年在朝廷任职,但未得到升迁,故心生不满。639年,结社率跟随唐太宗到九成宫。

结社率与贺逻鹘预谋,夜袭行宫,欲刺杀唐太宗。他们聚集了旧部四十余人,夜袭太宗行宫,与皇帝宿卫激战,结果结社率、贺逻鹘败而被杀。唐太宗经历此事件之后,认识到突厥人在朝廷任职是个隐患,遂决定把他们迁至黄河以北地区。唐朝任命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率突厥降众迁居黄河之北白道川。后来,李思摩及部分部众因薛延陀汗国的攻击,返回黄河以南,居于胜、夏州之间。由此,降唐的突厥部众驻牧于阴山南北及河套地区。

阿史那思摩

646年,唐朝灭薛延陀汗国,征服了漠北地区,其地设置六府七州,管辖铁勒诸部。第二年,在漠北六府七州之上设燕然都护府。

650年,唐朝灭车鼻汗国,把突厥部众迁至蒙古高原,置狼山都督府管辖。至此,唐朝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663年,唐朝设云中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分管漠南和漠北地区。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669年,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所管辖地域大致为以前颉利可汗统治的漠南地区,其民众也是原颉利可汗的属民。679年,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突厥贵族率部众反叛,开始了复国运动。

突厥贵族发动复国运动及其最终成功,与当时唐朝边疆动荡及朝廷内部斗争不无关系。679年,西突厥(亦称“十姓”)与吐蕃联合反唐。

唐朝西边及西北边疆的动荡叛乱,对居于阴山南北的突厥人不能说没有影响。是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阿史德温傅和奉职率领部落叛唐,立阿史那泥熟匐(身世不明)为可汗。

温傅和奉职叛唐,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二十四州皆响应。唐朝派遣萧嗣业、李景嘉等率军讨伐,但都被温傅和奉职打败。唐朝再遣裴行俭、李思文、周道謩(周道务)等率军三十万征讨。这次唐军大破突厥,泥熟匐被部下所杀,奉职被擒。680年,叛唐突厥余众又迎阿史那伏念(颉利可汗从兄之子)于夏州,北渡黄河,立为可汗。唐将裴行俭再次讨伐, 擒获伏念, 送京师并斩之。

682年,颉利可汗“疏属”阿史那骨咄禄聚集亡散部众,继续复国运动。骨咄禄自立为可汗,以其弟默啜和咄悉匐分别为设和叶护。骨咄禄得到阿史德元珍的支持后,势力更加强盛。阿史德元珍亦属单于大都护府,当骨咄禄反叛时, 他自请前去镇压叛军, 唐朝允许之。但阿史德元珍到叛军阵营后,反而倒戈归附了骨咄禄。骨咄禄封阿史德元珍为阿波达干。当时骨咄禄控制阴山南北,牙帐设于阴山(即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čuƳay”)之北的“黑沙”。“黑沙”之地位于今阴山山脉支脉色尔腾山(即古代的“木赖山”)一带, 大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一带。骨咄禄势力崛起的原因很多,但与唐朝高宗末年及其去世之后朝廷内斗而无暇北顾有着直接的关系。若不是唐朝内廷争斗,骨咄禄难言成功,也会跟之前的温傅、奉职、伏念等一样的命运。

 骨咄禄居住阴山南北地区并不稳固,因四周被强邻包围,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所以,骨咄禄急需一个更为稳固的根据地,对此,旧国牙帐所在地于都斤山是最好的选择。当时,于都斤山地区被铁勒诸部占据,受唐朝安北都护府的羁縻统治。突厥复国运动发生之后,唐朝对漠北地区的控制已力不从心,有效控制已不可能。铁勒诸部不仅反抗唐朝,相互之间也争雄,于是漠北局势一片混乱。这对于刚建立汗国的骨咄禄而言,是征服漠北的最好时机。

骨咄禄进军于都斤山地区的具体情况,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只能根据相关记载略知概况。据《阙特勤碑》记载,当骨咄禄去世之后,在他陵园前立了以 baz可汗为首的杀人石(balbal)。

baz可汗是漠北“九姓乌古斯”可汗。把baz可汗立为杀人石,说明骨咄禄在世时已征服了乌古斯(铁勒)诸部。按突厥习俗,可汗死后在他的陵园前立其在世所战胜的敌人首领为杀人石。据汉文史料记载,骨咄禄死于691年,那突厥征服漠北铁勒是在691年之前。又,史载:“其年(687)八月,又寇朔州,复以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击贼于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贼众遂散走碛北。”

是年十月,“宝璧以为破贼在朝夕,贪功先行,又令人出塞二千余里觇候,见元珍等部落皆不设备,遂率众掩袭之。既至,又遣人报贼,令得设备出战,遂为贼所覆,宝璧坐此伏诛。则天大怒,因改骨咄禄为不卒禄”。

从“散走碛北”“出塞二千余里觇候”等记载来看,当时骨咄禄的确已进入了漠北地区。还有,骨咄禄自687年被唐军打败之后直到死为止,在汉文史料中很少出现, 这也能说明骨咄禄远走漠北,与唐朝联系甚少。由此可知,骨咄禄占据漠北是在687年之前。

687年之前,漠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暾欲谷碑》第一石南面第2行中记载:“toquz oƳuz bodun üzä qaƳan olurtï[九姓乌古斯(铁勒)百姓之上有了可汗]”,《阙特勤碑》东面第14行中又说“baz qayan toquzoƳuz bodun [baz 可汗、九姓乌古斯(铁勒)百姓]”。可见,当时九姓乌古斯(铁勒)已有可汗,开始脱离唐朝的统治。

685年夏,“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据此可知,漠北铁勒同罗、仆固等部确实已叛唐。是年十月,唐朝以韦待价“复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御突厥”。

可见,唐朝又要镇压铁勒叛乱,又要防御突厥,可谓北疆地区的局势全面告急。对此, 唐朝派遣田扬名到西突厥,欲借兵进军漠北。

唐朝是想让西突厥(十姓)攻打叛乱之首同罗、仆固,但西突厥为报私仇,却攻破了回纥,于是漠北局势更加混乱。《陈伯玉文集》所载“碛北诸姓,已非国家所有”,证明唐朝此时无力控制漠北,只能把设置在回纥本部的安北都护府侨迁至同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海附近)。这样,当时漠北进入混乱状态,诸部相互征伐,又遭遇干旱饥荒,牧民苦不堪言,遂纷纷南迁降唐。这对于四处受敌的骨咄禄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成功进军漠北。突厥卢尼文碑铭记载了骨咄禄进军漠北的路线,大致为穿过大戈壁,沿着翁金河北上,进入于都斤山地区。又据突厥卢尼文碑铭记载,突厥军在土拉河流域遭到乌古斯(铁勒)军的抵抗,遂战胜之,成功夺取了于都斤山地区。骨咄禄在此地设牙帐,成为蒙古高原的新霸主。

二、突厥第二汗国的强盛与拓疆

复兴的突厥汗国,在默啜可汗时期强盛并达到巅峰。骨咄禄死于691年,因其子尚幼,弟默啜继位。

狄仁杰默啜形象

默啜即位后,从唐朝得到了大量的突厥降民和物资,这也是他强盛的原因之一。默啜可汗为了开疆拓土,分别南与唐朝,东与契丹、库莫奚, 西与西突厥(十姓)、黠戛斯、昭武九姓等开战。

《阙特勤碑》东面第28行记载:“yïryaru oƳuz bodu n tapa ilgärü qïtañtatabï bodun tapa birgärü tabƳač tapa uluy sü äki yägirmi sülädim[向左方(北方)乌古斯(铁勒)百姓,向前方(东方)契丹、奚百姓,向右方(南方)唐朝,我率大军出征了十二次]。”

696年,契丹部李尽忠、孙万荣叛唐,攻陷营州府,唐朝东北边疆告急。默啜可汗以助唐讨契丹为条件,提出了归还突厥降众和索取物资、土地的要求。史载:“初,咸亨中,突厥诸部落来降附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户。默啜至是又索此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兼请农器、种子,则天初不许。默啜大怨怒,言辞甚慢,拘我使人司宾卿田归道,将害之。时朝廷惧其兵势,纳言姚璹、鸾台侍郎杨再思建议请许其和亲,遂尽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硕、农器三千事以与之,默啜浸强由此也。”

默啜得到这些降众和物资后,势力更加强大,开始筹谋向外扩张。据突厥卢尼文碑铭记载,默啜可汗时期突厥一直征战到š antuŋ balïq(山东城)或šantunyazïq(山东平原)、yašil河、taluy河之地。“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及辽宁省部分地区等。对于 yašīl河和taluy 河,学界意见不一致,具体位置难确定,但位于“山东”平原附近是没有问题的。据汉文史料记载,698年突厥攻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赵州(今石家庄市赵县),可见默啜的确攻入了“山东”平原。

突厥与唐朝争夺的另一处为河套和河西地区。据突厥卢尼文碑铭记载,突厥进军此地始于阙特勤十六岁、毗伽可汗十七岁(即700年)。《阙特勤碑》东面第31行记载:“altï čubsoƳdaq tapa sülädimizbuzdïmïz(我们向 altĩ čubsoƳdaq出征了, 我们击破了。)”《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4、25 行 记载:“yiti yigirmi yašïma taŋut tapa sülädim taŋut bodunuƳbuzdĩm oƳlīn \ yïlq ǐsĩn barïmïn anta altïm säkiz yigirmi yašïma altï čub tapa sũlãdim bodunuy anta buzdum tabyač oŋ tutuq bis tümän sü kälti ïduq bašda s ūŋüšdüm ol süg anta yoq qïšdïm(十七岁时, 我向党项出征了。我把党项百姓击破了。把其子……牲畜、财物在那里我拿了。十八岁时,向 altïčub我出征了,我把百姓在那里击破了。唐朝王都督的五万军队来了,在ïduq baš之地我交战了, 把那军在那里我击溃了)。”碑文所记毗伽可汗十七岁时攻党项, 应指突厥入陇右、凉州之事, 如“久视元年(700),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

唐朝以右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备突厥,以安北大都护相王旦为天兵道元帅攻突厥。“大足元年(701), 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先是, 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由此可见,突厥与吐蕃联合攻了凉州。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 altï čubsoƳdaq 或 altï čub,学界已考证是指汉文史料中的“六胡州”。此观点确实有说服力。但突厥人所谓的 altï čubsoƳdaq或altïčub所指范围,不能与汉文史料的“六胡州”完全等同,应要更为广阔。突厥攻 altĩ č ubsoƳdaq 或altĩ čub, 与王都督交战,应与汉文史料所记突厥于702年寇盐州(今陕西省定边县)、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等有关。

705年,默啜入灵武鸣沙县。《阙特勤碑》东面第32行记载:“bir otuzyašïŋa čača säŋünkä süŋüšdimiz[二十一岁时(705), 与沙叱将军我们交战了]。”《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5、26行记载:“äki otuz yašïma tabƳačtapa sülädim čača säŋün säkiz tümän sü birlä sürリüšdüm süsin anta ölürtüm (二十二岁时,向唐朝我出征了。我与沙叱将军八万军队交战了, 其军在那里我杀了)。”此战役即汉文史料所记灵武“鸣沙之役”,碑文所记 čačasäŋün 即灵武军大总管沙叱忠义。汉文史料记载:“(706)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逆击之,官军败绩,死者三万。丁巳,突厥进寇原、会等州,掠陇右牧马万余而去。”《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灵州鸣沙县条:“神龙二年(708)冬为默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 故号‘鸣沙’。”

由以上分析可知,默啜可汗全线入侵唐朝北境,范围大致为太行山东西、河套、河西等地。默啜可汗向东、南扩张有所进展之后,把拓疆目标锁定为向西。客观而言,这也是唐朝扭转局势的契机。于是,唐朝以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防御突厥。708年,张仁愿在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又把突厥击退至阴山以北。

697年, 默啜以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设), 以骨咄禄之子默棘连为右厢察(设), 各统兵马两万, 分统汗国左右翼;又以子匐俱为小可汗,号“拓西可汗”,位在两设之上,统领处木昆等十姓(西突厥), 拥有兵马四万。

“拓西可汗”之号,表明默啜可汗向西拓疆欲望。关于默啜进攻西域,汉文史料记载较少,而突厥卢尼文碑铭记载较为详细。根据《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6行记载得知,čik人和黠戛斯人最先成为默啜可汗进攻的目标。毗伽可汗二十六岁(709)时,渡过谦河(即剑河, 叶尼塞河上流)出征čik人;二十七岁(710)时,袭击了黠戛斯人。据暾欲谷说,他们率领军队十分艰难地越过了曲漫山,在夜里袭击了黠戛斯人,并杀其可汗、征服其众。默啜军队出征čik人和黠戛斯人是在709或710年,对此汉文史料亦可印证。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序》记载:“景龙二年(708), 默啜强暴,渎邻构怨, 扫境西伐, 漠南空虚。朔方大总管韩国公张仁愿蹑机而谋,请筑三城,夺据其地,跨大河以北嚮,制胡马之南牧。”张仁愿是利用默啜西征之际即708年筑三受降城,如“时默啜尽众西击(婆)[娑]葛,仁愿乘虚夺取漠南之地,筑三城”。据此可知,默啜西征始于708年左右,可能在709或710年战胜了čik人和黠戛斯。

默啜西征,首先征服了居于叶尼塞河流域的čik人和黠戛斯人。之后,紧接着袭击了居于阿尔泰山之西的突骑施及十箭(或称十姓, 即西突厥)。据汉文史料记载,突骑施首领娑葛之弟遮弩,因获领地较少而投奔了默啜。默啜以遮弩为向导,进攻了突骑施(见本章第三节“西突厥汗国历史”)。突厥卢尼文碑铭也详细记载了默啜西征突骑施和十箭的具体经过。

突厥出征黠戛斯时军队首领有默啜可汗及其子移涅可汗、骨咄禄之子默棘连(即后来的毗伽可汗)、默棘连之弟阙特勤以及暾欲谷等。突厥战胜黠戛斯而返回时,得到了突骑施和十箭率军东征突厥的消息。正在此时,默啜可汗因可敦之死而返回了漠北牙帐。在这紧要关头默啜可汗突然返回牙帐,不只因可敦死,当另有隐情,可能是突厥汗国的根据地即后方受到来自唐朝或居于东部地区之部族的威胁。默啜可汗返回漠北时,命令军队驻守在阿尔泰山,由移涅可汗和达头设(应为默棘连)指挥军队。突骑施和十箭军队在yarïš平原汇合,有众十万。双方在yariš平原、bolču之地激战,最终突厥战胜了突骑施,擒获其可汗,杀其叶护、设等官。

十箭百姓听到突骑施战败消息后,纷纷来投降。但后来突骑施的部分人又叛逃,阙特勤、暾欲谷率军追击, 渡过珍珠河(锡尔河), 追至铁门关(阿姆河下游一带)。这次追击后, 居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也表示臣服。此时,大食(阿拉伯)、吐火罗等地有可能也遣使表示和平相处的心愿。这样,默啜可汗征服了阿尔泰山以西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地区,其疆域西抵咸海。

此后,默啜可汗又与唐朝争夺天山北麓地区。据《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8行记载,毗伽可汗三十岁(714)时出征了别失八里城(bešbalïq,意为“五城”),先后交战六次, 终征服其地。对此, 汉文史料也记载:“开元二年(714),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精骑围逼北庭。

右骁卫将军郭虔瓘婴城固守,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勤于城下,斩之,虏因退缩。”北庭,即别失八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之北。

对于默啜可汗出击北庭的结果,他自己说征服了,但唐朝说“虏因退缩”。估计双方围绕北庭进行了拉锯战,互有胜负。默啜可汗紧接着攻打了管辖于北庭且居于天山北麓的葛逻禄人。据《阙特勤碑》北面第1、2行记载,葛逻禄人是在阙特勤二十七岁(712)时成突厥的敌人。又据《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9行记载,毗伽可汗三十一岁(715)时突厥征服了葛逻禄人。对此,汉文史料记载:“(715)四月庚申,突厥部三姓葛逻禄来附。”又“(715)默啜发兵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屡破之,敕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救之”。由此可见,715年默啜征服了天山北麓的葛逻禄人。

默啜可汗东征西讨,“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 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可见,默啜可汗时期突厥第二汗国发展至巅峰,可谓兵强马壮、疆域辽阔。不过,默啜可汗去世,突厥第二汗国随即发生内乱,其势力开始下滑。

三、突厥第二汗国的内乱与灭亡

默啜可汗在位末期,自恃兵强马壮,不善待其属众,致使汗国内部矛盾加深,部众叛离。据《阙特勤碑》北面第3行记载,阙特勤三十一岁(715)时:“äčim qayan ili qamašaƳ boltuqïnta bodun ilig ikägi boltuqïnta(当叔父可汗的国叛乱时,百姓把国分裂时)。”可见, 默啜可汗统治末期确实有了内变。实际上,突厥汗国内乱在715年之前就已发生。

从汉文史料所记蒙古高原上的部众纷纷降唐的情况中,可了解其大致。《唐会要·灵州都督府》记载:“开元元年(713),复以九姓部落置皋兰、燕然、燕山、鸡田、(奚)[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属灵州。”这六州中除了燕山州之外,其余五州之名曾是唐太宗灭薛延陀汗国后, 在漠北铁勒诸部原驻地所设,具体为皋兰置于浑部、燕然置于多滥葛、鸡田置于阿跌、鸡鹿置于奚结、烛龙置于回纥俱罗勃。此时唐玄宗再设此六州于灵州界,就是为了安抚铁勒诸部降民。据《旧唐书》记载,安置在此六州的铁勒降民共2357户、9714人。这些铁勒部众应该就是叛离突厥汗国而降唐的人。

突厥汗国内部叛乱不断,时有其属部降唐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开元初)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714)五月,突厥屈利颉斤及三姓乌波都擔等诣并州内属。”“(714)七月丙辰,突厥鼠尼施首领参有及突骑施[首] 领贺勒哥罗来降,命有司宴之,各赐帛五十匹。”“明年(715), 十姓部落左厢五咄六啜、右厢五弩失毕五俟斤及子婿高丽莫离支高交简、ata跌都督ata跌思泰等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制令居河南之旧地;授高交简左卫员外大将军,封辽西郡王;陕跌思泰为特进、右卫员外大将军兼跌跌都督,封楼烦郡公。自余首领封拜赐物各有差。默啜女婿阿史德胡禄俄又归朝,授以特进。”这些记载足以说明突厥汗国内部不稳定,大概汗国部众已厌倦默啜可汗常年征战及其统治。史料记载默啜为“既年老,愈昏暴,部落怨畔”,确为实情。

在默啜可汗末期内乱中,铁勒诸部叛乱最为严重,尤其是铁勒拔野古部的叛乱,直接导致默啜可汗被杀以及阙特勤发动的“政变”。

拔野古早在705—710年就已叛突厥汗国的统治。《阙特勤碑》东面第34行记载:“anta kisräyir bayïrqu uluƳ irkin yaƳï boltï anï yañïp türgi yarƳun költäbuzdïmïz ulu Ƴ irkin azqiña ärin tazip bardï(此后,yir拔野古大俟斤成为敌人。把他击退,在türgi yaryun湖我们攻破了。大俟斤以少数人逃去了)。”据《阙特勤碑》记载,此事件大概发生于阙特勤二十一岁至二十六岁之间,即705—710年之间。估计这次反叛的规模不大, 很快被突厥所镇压。但715年开始的铁勒诸部叛乱,对突厥汗国影响极深。据《阙特勤碑》北面第3—8行、《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9—31行记载,突厥与乌古斯(铁勒)诸部先后交战4、5次。汉文史料亦记载:“(715)其秋, 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九姓大溃,人畜多死,阿布思率众来降。”

“(715)十月,已末,授北蕃投降九姓思结都督磨散为左威卫将军,大首领解薛移利殊功为右领军卫将军,契都督邪没施为右威卫将军,匐利羽都督莫贺突默为右骁卫将军,首领延陀薛(薛延陀)浑达都督为右威卫将军,奴赖大首领前自(白)登州刺史奴赖孝为左领军将军,陕跌首领刺史裴艾为右领军,并员外置, 依旧兼刺史,赐紫袍、金带、鱼袋七事,彩帛各三百段,放还蕃。”

据此记载,这些部落降唐的时间为715年秋。又据突厥碑文记载,715年阙特勤、毗伽可汗与乌古斯交战结束之后,在 amƳī quryan(或 maƳǐ quryan) 之地过冬, 很明显其交战是在715年冬季之前,这与汉文史料所记思结等部降唐时间完全相符。所以认为,汉文史料所记铁勒部众降唐,就是突厥碑文所记突厥攻破乌古斯诸部所导致的。

据《阙特勤碑》北面第8—10行和《毗伽可汗碑》东面第31—33行记载,716年春, 突厥军从过冬之地 amƳï qurƳan(或maƳï quryan)分兵两路,阙特勤镇守汗国牙帐, 毗伽可汗继续征讨乌古斯诸部。突厥卢尼文碑铭没有透露默啜可汗的行踪,但汉文史料对此记载较为详细,其载:“(开元) 四年(716), 默啜又北讨九姓拔曳固, 战于独乐河, 拔曳固大败。默啜负胜轻归,而不设备,遇拔曳固迸卒颉质略于柳林中,突出击默啜,斩之,便与入蕃使郝灵荃传默啜首至京师。”

默啜被九姓拔野古叛军击杀后,突厥汗国内部发生了“政变”。

“骨咄禄之子阙特勤鸠合旧部,杀默啜子小可汗及诸弟并亲信略尽,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是为毗伽可汗。毗伽可汗以开元四年即位,本蕃号为小杀。性仁友, 自以得国是阙特勤之功,固让之,阙特勤不受,遂以为左贤王,专掌兵马。”默啜被杀之时,阙特勤正值镇守可汗牙帐。当他得知默啜被杀的消息,马上发动政变,杀死了默啜之子移涅可汗(即小可汗)以及他的诸弟、亲戚等,控制了牙帐。

随后,阙特勤遣使送信至远征的哥哥默棘连。默棘连得知消息,立刻返回。默棘连抵达牙帐, 与阙特勤相让汗位, 最终默棘连即位,号毗伽可汗。阙特勤任“左贤王”,统汗国兵马, 成为可汗之下最有权势的军事首领。看来,此时毗伽可汗和阙特勤二人治国, 毗伽可汗治理部民,阙特勤专治兵马。毗伽可汗即位之初,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继续平定铁勒诸部叛乱。

 毗伽可汗即位之时,“奚、契丹相率款塞,突骑施苏禄自立为可汗,突厥部落颇多携贰”,可见原先归属于突厥的奚、契丹和突骑施等此时均叛离而去。不仅如此,其他很多属部也在观望局势发展,叛服难定。在此紧要关头,毗伽可汗重用了岳父暾欲谷。

暾欲谷是辅佐骨咄禄建立汗国的功臣,也经历了默啜可汗的统治时期,可谓经验丰富。他辅佐毗伽可汗时已年逾七十,但老当益壮,提出很多有益于汗国发展的策略。毗伽可汗听取其建议,驾驭汗国继续前行。据《毗伽可汗碑》东面第31—40行记载,毗伽可汗即位之后立即征讨乌古斯叛众。这次乌古斯诸部与九姓鞑靼联盟,共同抵御突厥。毗伽可汗和阙特勤为此至少征战了两年。结果,乌古斯和鞑靼联军战败,其部分南逃降唐,部分东逃,部分被毗伽可汗所获。

阙特勤碑(拓片)

 默啜可汗末期和毗伽可汗初期,突厥汗国经历了内乱及“政变”,国势明显减弱。毗伽可汗为了恢复势力,对周围地区发动了征服战争。毗伽可汗先是得到了投靠于唐朝的突厥降民,后又与暾欲谷入寇唐凉州,再获默啜时期降唐的突厥民众,于是声势大振,可谓“小杀(毗伽可汗)由是大振,尽有默啜之众。俄又遣使请和”。毗伽可汗治国策略为尽量不与唐朝发生直接冲突,反而多次遣使至唐求和亲。据《毗伽可汗碑》记载,毗伽可汗在位期间也多次发动了扩张势力的战争,曾与葛逻禄、契丹、奚等交战。但因碑文残损严重,无法详细得知交战的时间和过程等。

732年,阙特勤卒; 734年, 毗伽可汗被大臣梅录啜毒死。毗伽可汗死后,汗国发生了汗位争夺,国势极速衰退。

毗伽可汗之后,其子伊然即位。伊然不久亦病死,后其弟登利即位。登利可汗年幼,其母为暾欲谷之女。登利母亲与小臣饫斯达干私通, 且干预朝政,于是国人不服。登利可汗有两位从叔父,分别担任汗国左杀(设)和右杀(设), 统率左翼和右翼兵马。741年,登利可汗与母亲密谋杀死了右杀,兼并其众。左杀(即判阙特勤)惧怕也被杀, 故先下手杀了登利可汗。判阙特勤立毗伽可汗另一子为可汗,但被骨咄叶护(身份不明)所杀。骨咄叶护又立其弟(应该是毗伽可汗另一子), 不久亦被杀。随后,骨咄叶护自立为可汗。经历了这一番汗位争斗,汗国势力衰退可想而知,遂诸属部或是离散而去,或是反击突厥。

742年,拔悉密、葛逻禄和回纥起兵攻骨咄叶护可汗,杀之。

随后三部结盟,立拔悉密首领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分别为左、右叶护。突厥被拔悉密等袭击之后,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之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之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颉利发等率其部众降唐。

此时,蒙古高原的漠北地区已被拔悉密等三部占据,突厥残众被逼入漠南。漠南突厥余众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744年,拔悉密等三部击杀乌苏米施可汗。乌苏米施可汗之弟白眉特勤鹘陇匐自立,号白眉可汗。之后,回纥、葛逻禄击杀了拔悉密可汗,立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可汗,号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建立汗国,史称回鹘汗国。

745年,回鹘击杀白眉可汗。毗伽可汗之妻骨咄禄娑匐也率众降唐。至此,突厥第二汗国亡。突厥汗国的大部分人被新兴的回鹘汗国所统治,另一部分人则南迁降唐。

漠南突厥世系(归附唐朝时期)


后突厥世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突厥   阴山   可汗   特勤   漠北   都督   游牧民族   汉文   史料   首领   唐朝   中国北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