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籍籍无名?

作者-云梦

编辑-云梦

前言

万邦来朝,八方来仪。说起这句话想到的便是唐朝。

大唐帝国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曾有过一战灭一国的战果。

但是再强大的王朝也有衰落的一天。

安史之乱

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安禄山等人为首的叛军掀起了叛乱。

经过数次大战。唐朝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

七个月后,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直逼长安城下。唐朝建立以来战火首次点燃到长安附近。

玄宗、杨玉环、太子李亨等人在禁卫军和城防军的帮助下逃出长安,逃到马嵬时,曾经被杨国忠陷害的李亨。

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发动了马嵬驿兵变,以勾结番人为借口杀死杨国忠,并且逼迫杨玉环自缢。

此时的玄宗早已身心俱疲,儿子李亨的兵变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次年,李亨在灵武被三军拥立为新皇,已经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的李隆基在蜀地得知后没有说什么,命人将玉玺送往灵武。

李亨此人无法确定他究竟是不是篡位,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在他继位的这一年也就是756年7月12日。

此时长安已经被安禄山攻破(6月),此时的大唐皇帝不仅是一种荣耀、权势。还肩负了重大的责任,肩负着抗击燕军,收复失土的责任。

如果权衡利益,此时的李亨应该没有篡位的想法。但是已经当了19年的太子,对皇位的渴望可能会淹没他的理智,所以这件事我们无从评价。

长安被攻破后安禄山纵容手下在城中烧杀抢掠,能抢走的全都给抢走,甚至桌椅板凳都不放过。抢完了还放了一把火。这座唐朝的都城到处是惨叫、火光。

唐肃宗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第一位皇帝,从他开始,唐朝也开启了宦官时代,宦官开始掌握朝中大权,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肃宗作为皇帝实际上是比较有作为的,在位期间基本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使唐朝虽然后来有过元和中兴的短暂盛世,但是还是没有将唐朝从灭亡的泥潭中拉出。

那便是被称为冷兵器时代巅峰的巅峰之战,也被称为唐朝国运之战的“香积寺之战”。

唐朝虽然被攻破国都,但大部分得到赋税重地还掌控在唐朝手中,加上各地率兵勤王的兵马陆续赶到,肃宗的力量快速壮大。

在这之后肃宗发起两次反攻,意图夺回长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未能夺回长安,但是李光弼在太原战场取得胜利,郭子仪在河东地区传来大捷,这使唐军在西面始终对燕军政权的大本营保持威胁。

大唐国运之战

香积寺之战发生在长安地区的香积寺地带。

肃宗在得知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燕军内部也有所动荡。当即决定出兵收复长安。

757年四月,肃宗为大军践行,抽调了掌控地区的几乎全部的精锐,南方大量的物资调往前线,这个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转动。

肃宗和郭子仪清楚自己的实力很难与燕军抗衡,于是向回纥借了一些兵力。

回纥虽然也会剽掠百姓,但是郭子仪和回纥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对他们比较熟悉,知道回纥人并没有侵占唐朝土地的野心,最终经过商讨肃宗同意了郭子仪的计划。

为了得到回纥的帮助,肃宗甚至告诉回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得到了肃宗的承诺,回纥令太子率领四千骑兵和肃宗的15万唐军组成联军。

肃宗很清楚如果这一战失败,不仅要失去他手下绝大部分精锐,不仅无力再抵挡燕军,而且如今还在李氏政权掌控中的各地也有很大可能会造反。

在为大军践行时,肃宗嘱咐郭子仪唐朝的未来尽在这一战。郭子仪也知道这一战的重要,虽然很想说一些鼓舞士气的话,但郭子仪很清楚燕军的战斗力,这一战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能告诉肃宗我必将尽力而为,若此战战败,我将自刎以谢天下。

这一战,郭子仪坐镇中军,指挥全军,李嗣业带领两支精锐作为前锋,与燕军正面对抗,王思礼负责大军后勤。

回纥骑兵隐藏在东面,是郭子仪留下的一支奇兵,在关键时刻或有大用。燕军的骑兵数量远多于唐军。

在古代骑兵的多少可以直接衡量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骑兵面对大部分步兵都是碾压。

战场上,燕军借助骑兵优势数次冲击唐军阵型,很快便被燕军骑兵撕开了一个口子,唐军的整体阵型开始出现混乱。

在战场上一支军队如果不能保持军阵,面对敌军将会被其尽数收割。在此时。李嗣业站了出来。

李嗣业横刀立马,高举陌刀,大喊挡我者死,他带领的精锐中便有这样一支军队——陌刀队

在那个时代,陌刀这样的黑科技可以说是远远地领先于时代。这陌刀军便是肃宗最后的底牌。

李嗣业带领大军向燕军骑兵和燕军阵营发动了反冲击,在陌刀前燕军骑兵很多被连人带马一起劈成两半。

燕军的刀枪根本无法穿透陌刀军厚重的盔甲。装备的巨大差距不是这个冷兵器时代能够轻易抹平的。唐军借此机会重整阵型,再次和燕军展开对决。

燕军原先隐藏了部分骑兵在大军右侧,看到陌刀军压制住了自己的骑兵,燕军主将安守忠下令右侧的骑兵出击。

曾经郭子仪就败在了这一招上,怎能没有防备呢。唐军也有隐藏的骑兵,那便是回纥骑兵。

看到又一批骑兵向唐军杀来,郭子仪下令传出信号命令回纥骑兵出击。回纥骑兵看到唐军中军传来的信号,在主将的带领下向燕军骑兵杀去。

由于距离过远,加上马匹都有铠甲保护,燕军骑兵射出的箭没有对回纥骑兵造成什么损失。但是燕军骑兵却在回军的攻击伤亡惨重,大量战马当场死亡。

而双方的距离快速拉近,速射两轮之后两支骑兵已经贴近,展开了白刃战。回纥骑兵占据了装备的优势,在主将的带领下竟直接打穿了燕军骑兵。

回军没有回头和残兵纠缠,携带如山之势向燕军右侧发起冲击。

在回军数次冲击之下,燕军的阵型开始混乱,郭子仪看到这一幕命令陌刀军进攻减缓回军的压力。在两支骑兵的攻击下燕军阵型变得破烂不堪。

安守忠无奈之下只得命令大军后撤,但是此时燕军内部已经混乱,没有多少军队愿意留下断后。

郭子仪知道决战的时候到了,下令各军统帅率兵出击,追击敌寇。唐军在看到燕军被杀的丢盔弃甲下士气大涨,得到总攻命令后各军向燕军发起进攻。

燕军的这支部队大部分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看到这一幕知道大势已去,命令燕军向长安方向撤离。

大战持续了近四个时辰,唐军伤亡过半,最精锐的两部也在此战损失殆尽。

燕军在此战加上被俘虏的将士几乎是全军覆没。活下来的也大多带伤,安守忠撤回长安后看到自己基本已无再战之兵,只得下令继续向东撤离。

这一战,燕军主力几乎全部葬身于此。长安在被燕军占据15个月之久后终于回到了唐朝手中。

有人会问,为什么唐朝要去向外族求援,这不是在背叛祖先吗。

实际上这是因为叛军绝大部分是唐朝的戍边军,这些都是经历了无数场厮杀。但是唐朝此时手里掌控的只有两支精锐军队,若是真的不求援,和燕军硬碰硬,那唐军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但无论怎么说,唐朝勾结外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对皇室声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至于回纥骑兵为什么能以4000的人数对燕军十万大军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骑兵在策马奔腾时带给步兵的压迫感是很强的,一次两次还好,但是多次的攻击会使燕军疲于奔命,加上内心的恐惧。最终军阵被回纥骑兵撕开,为唐军最终的胜利铺垫了有利条件。

大义的广平王

李淑、郭子仪等人在长安百姓的欢呼下进入城中。知道唐朝和回纥交易的将领都沉默不语。

看着眼前这些欢呼,却不知道马上就要再次一场浩劫的民众。就在回纥太子和回纥骑兵蠢蠢欲动,眼中凶光大放。

广平王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李淑翻身下马,向回纥太子叶护拜了下去。

同时对叶护道:“今日我大军刚收复西京,若是纵兵俘掠,则东都百姓必然为贼出全力坚守城池。请殿下务必体谅,待大军攻下洛阳之后,再履约可否?”

叶护也不想在这种事情上和李淑闹翻,看到李淑对自己行如此大礼,也下马拜向李淑。

叶护被李淑这样的精神所感动,对李淑说:“当为殿下直取东京。”(洛阳在唐朝时期被称为东都,东京或神都。

香积寺之战又是唐收复长安之战,在这一战,燕军失去了大量精锐,在和唐军的争锋中逐渐落入下风。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燕军的实力还很强大。加上此时的郭子仪的功劳太高,肃宗开始削弱其兵权,又任命了九位节度使,郭子仪便是其中之一。

直到玄宗、肃宗双双去世安史之乱也没有完全平息。

李豫,也就是曾经的广平王李淑继位大统,庙号代宗。代宗继位后再次重用郭子仪,最终在763年平定。

香积寺之战在后来并没有那么有名,作为曾经出过孙武、诸葛亮这些顶尖谋士的炎黄子孙,我们更希望看到双方在计策方面的对决。

结语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其中香积寺之战也为唐朝再续命百年。

但这一战过后唐朝无力再控制各个藩镇。藩镇独大,中央权力被大幅削弱,最终被梁太祖朱温所灭。

唐朝香积寺之战是唐朝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唐朝的整体政界,军事以及文化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改变了唐朝内部本相互平衡的格局,加剧了官僚和军队之间的不和,催化了正值鼎盛期的唐朝走向最后的衰落。

结语

安史之乱的爆发同样是官僚阶层大肆剥削百姓,社会矛盾的一次剧烈爆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爱民如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灵武   广平   唐朝   安史之乱   长安   精锐   骑兵   大军   军队   命运   百姓   史书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