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记”厕所列传,你一生拉的屎是怎么处理的?看完涨知识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问题一直存在:文明从何时开始呢?是源于第一把石器?还是诞生于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文明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一个看似琐碎的起点——第一个厕所的建立。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人一生中大约会排出6吨的粪便。而坐在马桶上阅读、玩手机,甚至简短的放松,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早在厕所出现之前,在如今繁荣的欧洲大地上,公共厕所遍地皆是,人们直接将夜壶倒向窗外,而伦敦桥则是最初的“天然公共厕所”,人类的排泄物直接流入桥下的泰晤士河。甚至在启蒙时代,欧洲仍然充斥着粪便,臭气弥漫。这一画面是否令人生动想象?



或许有读者会想,幸亏生在中华大地,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肯定不会像欧洲那样粪便满天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华大地的厕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状态和文明的发展进步。在远古时代,有了排便需求,厕所随处可见,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原地解决。当粪便积累到影响生活时,人们会迁徙到新的居住地。直到有人意识到如果集中排泄,是否就不再需要频繁搬家呢?于是,最早期的厕所——土坑应运而生。这个想法的发起者已无法考证,但它让厕所文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厕所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半坡居民时期。那时的厕所简单地就是在地上挖个坑,坑满后用土盖上,然后迁移到新的地方继续挖坑。如果你是奴隶,那就只能自己动手挖坑并掩埋。如果你是贵族,如厕时可以叫奴隶过来挖坑,坑满后再叫奴隶埋掉,然后再寻找新的地方挖坑。《仪礼·既夕礼》记载了隶人涅厕,描述了奴隶挖坑埋坑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人觉得这种挖坑的方式太繁琐,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到了周代,人们发现猪可以吃人类的排泄物,于是便有了新型的厕所——井溷,将厕所建在猪圈上,排泄物交给猪处理,看似完美。然而,猪身上的气味和叫声使得许多贵族觉得如厕体验不佳。同时,人们发现人类的粪便是优质的肥料,用于种植农作物比喂猪更经济。于是,“井溷”被淘汰,出现了“蹲缸”。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用类似于缸的容器收集粪便,如厕时需要蹲在缸上。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缸口很大,不小心可能会掉进去。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姬獳在如厕时不慎掉进粪缸淹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粪便淹死的君王,生动地诠释了“真·遗臭万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由于“蹲缸”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人们开始寻找规避方法。到了汉朝,人们在智慧的引导下迈出了新的一步。秦汉时期,礼义廉耻开始深入人心,厕所也开始区分男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坐式冲水厕所,厕所旁边还加了扶手以防蹲久了站起来腿麻摔倒。同时,为了避免被排泄物的气味所困扰,人们还增加了通风设计。



然而,贵族们对这样的厕所并不满意。在家里使用这样的厕所很方便,但外出如厕怎么办?于是,最早的移动厕所“虎子”应运而生。时光转瞬来到唐朝,人口激增,如厕也需要有序。于是,设立了“司厕”官员。移动厕所“虎子”在这个时候改了个名字,因为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为了避讳李虎的名讳,改成了“马子”,但功能并没有改变。到了宋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城市中出现了公共厕所,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管理行业。而高官贵族的家里则出现了类似现代马桶的设施,但没有抽水功能,需要专人每天倒掉,这种马桶被称为“木马子”。



说到坐便器,还有一个小故事。后蜀皇帝孟昶,在位初期非常勤政爱民,他创造的96字《官箴》将爱民之心表露无遗。然而,孟昶在执政后期沉迷享乐,生活极度奢侈。宋太祖赵匡胤带兵伐蜀,后蜀兵败,孟昶上表请降。在搜查其财物时,发现孟昶的坐便器是用黄金制作、镶满七彩宝石的,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大城市的公共厕所已经形成产业,需要付费使用。这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花钱上厕所,随地大小便成为常见现象。在皇家贵族中,马桶也改了个名字,称为“恭桶”或“官房”。身份地位不同,如厕待遇也各异。一般的勋贵人家,在马桶里垫上香料或稻草,马桶上还放上坐垫,如厕完毕后有专人清理。这里不得不提慈禧太后,她使用的便盆是用昂贵的檀木制作,周边还嵌有宝石。为了确保慈禧如厕时不闻臭味,便盆里还放了大量香料,奢华程度不亚于孟昶。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城市相对还好,但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处于人无厕、畜无圈的状态。很多人依然习惯随地大小便,这既影响了生存环境,也容易传播细菌和病毒。当时,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蛔虫病也十分常见。为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国家思索着如何合理地收集粪便,既不污染生存环境,又减少疾病传播,同时为农业提供肥料。于是,响彻全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应运而生。国家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两管五改”的要求,“两管”指的是管水和管粪,“五改”包括改良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和水井。这次运动标志着国内“厕所革命”的开始。



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早前的厕所已不能满足需求,甚至有外国人批评中国的厕所不干净,而且公共厕所有限,非常不便利。为了提升国家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全国各地纷纷加大改造公厕的力度。山东的“三通沼气式”、辽宁的“四位一体六栅式”、江苏的“三格式”等厕所改造项目相继推出,从城市到景区,再到农村,“厕所革命”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说完了厕所,我们再来谈谈擦屁股纸的发展。在正规的厕所出现之前,也就是遍地土坑的时候,人们擦屁股都是随地取材,土块、石头、树枝、树叶、木棍等,只要随时随地能找到即可。有了正规的厕所之后,出现了搅屎棍,俗称棍儿、干屎橛,文明一点叫厕筹、厕简,形状类似下面这个物件:



[插图:搅屎棍图片]

这是专门为如厕的人制作的小木条或竹条,顶部磨得光滑,用完后洗洗再接着使用。当然,这是普通人用的,而王公贵族们使用的搅屎棍大多由金、玉制成,或者使用柔软的麻、棉布,甚至丝绸。直到宋朝,才出现了所谓的“厕纸”,当时人们称之为“净纸”。然而,“净纸”的使用受到规定:写了字的纸不能用于擦屁股,否则是对先贤的亵渎。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净纸”。历史记载称,明朝后期设立了“宝钞司”机构,专门负责生产“净纸”。《大明会典》记载,每年宝钞司花费1500两白银生产净纸。清朝慈禧如厕时使用的是棉布,据说慈禧如厕时,宫女会端着温水等在一旁,待慈禧如厕结束后,将棉布浸湿然后擦拭慈禧的屁股。

然而,无论是净纸还是各种布,只有站在社会最顶层的人才能享受到。普通劳苦大众如厕时,大多仍然是茅坑旱厕,擦屁股仍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夏天用树叶,冬天用土块,如果茅坑旁边是松树,估计每次如厕都是一次惊险的体验。

现代中国生活幸福美满,我们可以使用柔软的手纸,甚至在公厕里还能上网。这让那些梦想穿越回古代大显身手的人在做梦之前,得先准备好手纸。

最后,让我们认识到在卫生领域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我们对待如厕的态度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土坑到现代的高科技厕所,我们的文明进步不仅体现在科技、经济上,更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细节的改善。如厕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也在如厕方式中得以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厕所   土坑   排泄物   擦屁股   如厕   列传   粪便   中国   马桶   慈禧   贵族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